信阳旧事:信阳因申国复国而称申,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信阳历史名人一览表?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信阳历史名人一览表(信阳旧事:信阳因申国复国而称申)

信阳历史名人一览表

信阳旧事:信阳因申国复国而称申

文/余长城

信阳因古申国而简称申,这个说法并非全对。事实上,信阳是因为申国复国而简称申,与鼎盛时期的申国关系不大。信阳县,历史上经历了从申县、城阳县、安昌县、义阳县到信阳县的历史过程。只是,楚国申县时期,申国得以在信阳境内复国,这个古老的方国得以在信阳境内留传下来。

古申国前后有三个阶段,可分别称为西申、南申、东申。

西申“姜氏之戎”,初住于甘、陕之间,后迁陕北延安、绥德一带,以牧为业,后再迁入平阳(今陕西宝鸡眉县),以农、牧为业,立国于商朝晚期。这个申国虽与周王朝通婚姻,但并不被周王朝正式承认,被称为“姜氏之戎”。

(南)申国建于南阳宛城,已经被出土文物证明。1970年、1975年、1981年,在古宛县城北独山下附近的西关煤场、汽车发动机厂,发掘了几座申国贵族墓。1986年,在对唐河苍台乡谢家庄1.25平方公里的古城遗址考察中,“古谢邑考察组”发现了西周青铜器18件及贵族玉龙5件,青铜器上有“南申”字样,同时还发掘一石碑,上刻双龙环抱及“式是南邦”4个字。

“申国周初封于唐(河)、白河流域,建都于南阳市北谢地”(《中国古代史》87页)。周宣王时,申伯为宣王舅,被封为侯国,周王朝为其营建了新的都城谢邑,迁往南阳以御楚。这一次的加封十分盛大,宣王特令大臣尹吉甫作《崧高》一诗(《诗经·大雅》第二十五篇),宣王亲自到西申故地眉邑送别,临别时演奏了这首大雅之诗。但并非所有的姜氏之戎都愿意迁往南阳,山西仍有姜氏之戎别支。这也是后来申国为什么能联合犬戎攻破镐京的原因。

南申国本为侯国,《左传》中时称申侯,时称申伯。因孔子厌恶申侯灭了西周,故贬称其为申伯,如同贬称郑庄公为郑伯,《春秋》中也不著申国之事。初封时南申国离信阳尚远,与息国之间隔有曾(缯)国、道国、江国。曾国主体在今南阳方城县,道国主体在今驻马店确山县北驿城区,江国主体在今正阳县及信阳县北。周平王上位后,申国得以扩张。有一种说法是周平王将申国封地向东南方向加封,一直加封到信阳县。

楚武王攻申用了八年时间,没能拿下。楚文王“假邓伐申”,公元前688年灭了申国,置申县(首任县公彭宇),回师伐邓。当时并未立即灭掉邓国,直到公元前678年才灭邓,可能是这时楚文王母舅已死。灭申后,楚战略目标转向江淮地区,伐蔡,公元前680年前后灭息国、赖子国,置息县(首任县公彭仲爽)。再之后屡次进攻春秋小霸王郑国。公元前648年灭黄国。

楚灭申后,将负函城改扩建,名城阳城,作为楚国北方最大的军事重镇。城阳城驻军主要来自申县、息县,史称“申息之师”。城阳城考古发掘:东城墙长640米、西城墙长422米、南城墙长936米、北城墙长770米,呈不规则四方形,周长2768米。秦将白起攻陷郢都后,楚顷襄王逃到城阳城“亡羊补牢”,将城阳城作为临都三年,其间修建陈国故都准备迁都于陈。故城阳城又称楚王城。

孔子周游列国末期,“叶公问政”发生在城阳城。叶公子高(沈诸梁)封地在叶县,其主要活动地点在城阳城与叶县。史书有叶公驻守城阳城的记载:“哀公四年(公元前491)夏,楚人既克夷虎,乃谋北方。左司马眅、申公寿余、叶公诸梁致蔡于负函。致方城之外于缯关。”叶公略年长于孔子,也许是不太待见孔子,致后来孔子门徒杜撰出“叶公好龙”(楚人以凤为图腾)。“叶公问政”也是孔子门徒抬高孔子。左司马眅墓在城阳城外,曾出土“中华第一编钟”,其演奏的《东方红》乐曲被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送上太空。

申公巫臣是一位历史大人物。其与春秋第一荡妇美人“夏姬”私奔晋国后,楚国灭其全家,巫臣发誓报仇,全力扶持吴国攻楚,令楚国疲于奔命。

公元前528年楚平王继位后,因吴国攻楚甚急,楚平王首先允许陈、蔡复国,之后又将申、赖、许、胡、沈、道、房等国的公族放归故地并允其复国,实际上都是从属国傀儡政权。中国自古有“不绝人祀”的传统,楚平王所为,实为楚文化向中原文化靠拢的表现。

复国后申国的国都仍称谢邑,在今信阳平昌关、查山一带。“谢城在信阳州西北六十里,周申伯所封”(明、清《一统志》)。东申国虽然存在了一百多年,但是史书上几无记载,因为东申国在申县境内,地域狭小,且傍邻楚国强大的军事重镇。复国后的陈、蔡、申、赖、许、胡、沈、道、房诸国,只有蔡国、许国略显强大,史书中也有一笔。

东申国虽远不及南申国、西申国之强大,但它毕竟是申国的延续,在它存在的一百多年间虽然默默无闻,然而在它消亡之后,人们对于申国的怀念却从南阳移到信阳,因为那是它最后长眠的地方。

信阳城北二十里外唐代有申伯庙,并有“古申伯国”碑,为颜真卿所书。该碑经明嘉靖年间知府潘子正重建,清康熙年间由知州李延基移置于城北门外(今申碑路中段),与子贡书院(明万历十九年由申阳书院改称)毗邻。“古申伯碑”居中,右为“明何大复故里”碑,左为“先贤子贡为宰处”碑。

申州之名,始于南北朝北周对郢州(南朝称司州)的改称,是信阳自申县后重称“申”之开始。隋朝虽称义州、义阳郡,但是在城内建有“(镇)申塔”。唐代仍称申州,且作“古申伯国”碑。自此以后,“申”就成为信阳的一个别称,或简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