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女情更长43集(儿女情更长)(1)

儿女情更长43集(儿女情更长)(2)

儿女情更长43集(儿女情更长)(3)

儿女情更长43集(儿女情更长)(4)

多年以前看《儿女情长》,每天看哭得稀里哗啦,每天顶着两颗肿袋袋的眼泡。那时候每天只放两集,碰到星期六还只能看一集,甚至停播放综艺,看得猴急。现在好,喜欢的电视剧,等到卫视台都放完了,然后再一天一口气看它个20集,看得天昏地暗,看得不管家事。

我比较喜欢看上影剧。大概喜欢上海女人的娇艳,喜欢上海女人的独立。喜欢贴近现实的生活气息。最不喜欢看老赵的乡村爱情片。特别是这样的场景:厚厚的积雪,男人耸拉着帽耳朵,双手抄进袖口筒。家里日子过得稀巴烂,国家大事满嘴跑。典型的孙玉亭形象。完全颠覆我对壮阔广袤的黄土地印象。

《儿女情长》有续集了,《儿女情更长》。

一般的续集都差强人意,譬如《飘》

的续集,看时没有原著的酣畅淋漓,看后没有半点记忆。我情愿停留在白瑞德对郝思嘉狂野炙热而失望的爱情里,看完后再做做自己爱情的梦想。

《儿女情更长》,蛮好!两天把43集都看完了,依旧看得稀里哗啦。也许是原版人马吧,各演员都掌控得比较完整,力度不走样,虽然导演换过了。演技高超的奚美娟王诗槐张芝华等等都是我所喜欢的。小儿子建设的扮演者何政军换成了佟瑞欣,这个衔接得也不错,本来何政军与佟瑞欣相貌像,而且演技都非常好。沙波的演员也换过了,由任泉换成了朱铁,也是无缝换接。大学时代由任泉演,把沙波大学生的青涩懂事表演的很到位。十二年后,沙波从大学生成长为青年,更加成熟。待人真诚,孝顺,而不失可爱,脸上也依然有赧色。一般男人成长以后是世故聪明而少有赧色。朱铁从总理家的大少爷凤举走来,刚刚还是阴险的上司,转而演就了沙波这个现代绝世上海好男人。没有定型的表演。证明他戏路宽,各种角色都会演。只有建梅的演员张芝华足足肥了一圈,而演技继续到位。

《儿女情长》和《儿女情更长》看得我眼泪稀里哗啦。昨晚和朋友回忆当初看《儿女情长》的情景,跟我一样也是眼泪稀里哗啦,只是她是抱着女儿看得稀里哗啦。

一个大家庭,一个多子女家庭,要和睦。父母要慈爱有德,长姐如母,长兄如父。不是仅仅靠一碗水端平,那还是没用的。因为一碗水端平也只是一种认知,而父母总希望自己的每一个子女都很好,不想看到有一个铺底鸭。这本来就是矛盾的两端,这就要靠血浓于水的感情来调和和平衡。有的父母长期以来重男轻女,造成了子的一方,觉得一家人对自己的付出是理所当然,某一天父母对女儿稍稍好了一下他就会觉得父母不公平,还会恬不知耻地到处诉说,求得别人的证明,以此来证明自己不孝顺父母是有原因的是对的。一个大家庭里有这样的一个人存在的话,若是再加上长兄长姐没有智慧,一定是家翻作乱,鸡犬不宁。我在《新老娘舅》里看到一个案例。父母去世,五姐妹对一万块的遗产大打出手,闹到电视台。分到自己名下也就2千元钱,有功夫吵架不好去赚钱的啊。大上海里赚2千元钱不应该很难。

《儿女情长》里,王玉梅演的童母把慈爱有德,为家为儿女付出任劳任怨,不求回报。在《儿女情更长》里又把这样的仁爱美德传递到下一代女儿建菊的身上。又是一个为我伤悲为我皱眉为我心碎为我憔悴的母亲形象。好剧里的亮点说也说不完。

最后一集的安排我很喜欢。建菊生病了,远在广州的大哥赶来。剧情没有安排大哥痛心疾首悲伤的可怜可悲的桥段。若是这样的安排也无可厚非,但如我这样喜欢看戏的人会觉得平平。好剧就是好剧!也没有故作轻松的无聊的鼓励。大哥到来,捋捋建菊额头上的头发,慈祥地端详累了后熟睡的妹妹。建菊醒来,看到大哥,一直像母鸡那样护着弟弟妹妹的长姐,如一个小学生做错了事,如一个子女感到力不从心时见到了父母寻求庇护的羞涩。奚美娟用手背擦自己的眼泪。再用手背去擦大哥眼角的泪。把血浓于水的情演得淋漓尽致。我反反复复反反复复地看这一段,这一段把儿女情长演得如此彻底。

我哽咽。

我身边听到父母老来需要儿女照料时的兄弟姐妹的争吵,那简直是恶梦。如果说对恩重如山的父母推三阻四,那我就不要你这样的兄弟姐妹。兄弟姐妹情远薄于父母恩情。

有人说缺什么就想晒什么,也许吧。但也有人想记录生活中的美好。我愿我自己是记录生活中的美好,弘扬生活中的美好。

《儿女情长》和《儿女情更长》的不同之处是片头片尾曲,也许是先入为主吧,我更喜欢《儿女情长》里的片头片尾曲。

我五音不全,那时候却老想学片尾曲。本来就五音不全,一唱片尾曲全是哽咽。

山高水远,路回峰转,儿女情长,父母恩深,爱重如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