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有几个问题可能大家都注意过:

第一,玉皇大帝的天宫里有四个门,四大天王看四个门,没有问题。但是为什么四大天王看四个门中间又出来一个托塔李天王呢?这个托塔李天王到底是看门还是不看门呢?或者说玉皇大帝天宫里到底是四个天王还是五个天王呢?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就是我们看过《西游记》或者看过《封神演义》都知道,托塔天王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叫金吒,二儿子叫木吒,但是按照金木水火土的顺序这个三儿子应该叫土吒、水吒或者火吒也行,他为什么叫哪吒了呢?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情况到底是怎么回事?这是第二个问题。

还有第三个问题,就是说这个哪吒也很有意思。我们看到天宫的天兵天将出场的时候都是穿盔戴甲,甚至非常华丽,我们看到巨灵神或者看到李天王出来的时候都是这样子,为什么哪吒好像是我们从电视上、小说上看到的都是穿得很少,甚至还光着脚、光着腿,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今天就来分享这三个问题。

小哪吒为什么脱胎换骨(小哪吒的形象是怎样一步步变化的)(1)

首先我们大家都知道在《西游记》里或者说是在民间的西游故事里,天宫的托塔天王他叫李靖。我们大家就会问,这个李靖到底是谁?历史上李靖是有这个人的,非常有名,他是唐代的开国名将,在唐王朝建立的时候可以说是立了赫赫战功,尤其是像征服突厥西征的时候非常厉害。我们民间有这么一个传统,当一个人,尤其是开国的功臣他有名的时候,人们就会把他神化,就会觉得他是一个神,于是在唐朝还没有过完的时候,在中唐和晚唐的时候,民间就开始流传这样的传说。李靖有一天到了一个村庄,晚上有人来敲门,原来是龙王派来的属下,请他替龙王来行雨,李靖就骑上了龙王给他的马,就带着一群龙到天上去了。

然后等他过了一个地方,一看这个地下太干旱了,李靖就大发恻隐之心,于是就多下了20滴雨,结果平地水深20丈,后来李靖和龙王结果都受到了处罚。李靖带龙行雨这个故事在民间是非常兴盛的,但是传来传去就变成了李靖是龙王的头,龙王都要听他的,所有的行雨都是要李靖说了算的。

结果这个佛经里正好还有一个四大天王,这个四大天王大家都知道,多闻天王、持国天王、广目天王,还有增长天王。西方的广目天王,他的梵文名字叫毗留博叉天王,正好毗留博叉天王在佛经是管龙王的,他是带着一帮龙王的,有时候也是下雨的,所以说李靖就和这个毗留博叉在民间渐渐混淆了,人们就认为原来这个毗留博叉就是李靖,因为人们老百姓根本就不知道毗留博叉是个什么人,他就是一个梵文名字,还是李靖的名字更加响亮,于是在民间渐渐就认为李靖就是龙王的头毗留博叉。

但是非常有意思的是,四大天王北方的多闻天王。这个多闻天王也有一个梵文名字,多闻是汉语的意义,他也有一个梵文的名字叫毗沙门天王,毗和毗留博叉的毗都是一样的左边一个田,右边一个比。中国的老百姓他不太懂得梵语有什么区别,他一看两个人都姓毗,逐渐他就认为这个李靖就是毗沙门天王了,就等于毗留博叉天王充当了一个中介的作用,就把李靖的身份给过渡到毗沙门天王上去了,于是人们就认为毗沙门天王就是李靖,没有毗留博叉什么事了。这可以说是民间闹的第一个笑话。

当这个李靖成为毗沙门天王之后,民间又继续闹笑话。我们知道玉皇大帝的天宫在《西游记》里是有四个门的,四大天王分别看四个门。但实际上在佛教的典籍里,四大天王并不是看门的,因为四大天王守卫的这一层天是分四个区域,东方、西方、南方、北方各被一个天王所守卫,根本就没有什么门。

但是为什么到了《西游记》里边四大天王就看门了呢?这也是民间老百姓闹得笑话。原来毗沙门天王名字里就带一个门字,我们知道这只是一个音译词,有好多,杜鲁门、所罗门,还有圣西门,都是带“门”的,我们不能说他带了一个门,他就和门有关系,不是这个样子的。

但是老百姓可不管那一套,他只要看见说你这有一个“门”,你是管北方的,而且叫毗沙门,好了,那可能天宫的北门就叫毗沙门。既然北门有毗沙门了,其它的东西南三个方向当然也是有门的了,于是毗沙门竟然关了北门,那么其他三个天王也就成了剩下三个门的门卫了。有一首非常有意思的诗,我给大家念一下,这就是《西游记》杂剧,大概是元朝的一个剧本,这里边有这么一首诗,叫“天兵百万总归降,金塔高擎镇北方。四海尽知名与姓,毗沙门下李天王。”大家看这里面就说毗沙门下面有一个李天王,这个人就已经把李天王当成了毗沙门一个看门的人了。

但是这时候有的朋友又说了,这个时候天宫还是四个天王,只不过是东西南三个都没有动,然后北门的毗沙门天王叫了李靖而已,什么时候又出来五个天王呢?这又是民间继续闹的笑话。也就是说毗沙门天王和李靖合体之后,民间还是不太认可这种合体的,因为毗沙门这个名字实在是太陌生了。而且这个毗沙门本来他手下是有许多属下的,就好比说在佛经里毗沙门天王是管很多夜叉的,夜叉在今天的译音里也叫药叉,夜叉、药叉是一样的。毗沙门天王手下还是有许多神将的,好比有一个神将叫一图,现在《西游记》我们看有于杜将(音),一图、于杜这都是毗沙门天王的手下。

李靖成为毗沙门天王之后,我们看天宫是需要一个总兵官的,是需要一个来统领天兵天将的人。于是在老百姓的心中,李靖就很自然带着毗沙门天王的这些夜叉、一图这些天兵天将就成了天宫的一个守护神了,就成了天宫的一个总兵官了。还剩下一个孤零零的毗沙门天王,他失去了下属,也失去了地位,只能是也成了光杆司令,给天宫看北门了。

刚才我们梳理了一下李靖为什么会成为托塔天王,以及天宫为什么有四个门,四个天王各守一个门,这样的一个来历。接下来我们继续分享,就是哪吒。为什么我们先不讲金吒和木吒,因为哪吒一直是毗沙门天王的儿子,而且是三太子,这个在唐朝就有。就是说毗沙门天王每次出行的时候一定要带一个宝塔,而且还要带一把刀或者是一杆方天化戟,这个宝塔有时候他是自己托着,有时候他就给他的儿子哪吒托着,而且这个儿子一直就说是他的第三个儿子,哪吒。有的朋友问,说毗沙门天王他有大儿子和二儿子吗?有,但是今天我们不想讲,我们把他放在二郎神的那一回去讲,我们大家只知道他的第三个儿子是哪吒就够了。因为他的大儿子、二儿子在民间信仰里不是很有名,所以渐渐地又分化到别的地方去了。

小哪吒为什么脱胎换骨(小哪吒的形象是怎样一步步变化的)(2)

这个哪吒在唐代的时候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他是一个相对很高大、很帅、很威猛,今天的《西游记》里我们看哪吒是一个什么形象?他是一个小孩子,他是一个甚至没有穿什么衣服,穿衣服很少甚至光着脚这样一个小孩子的形象。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大的变化?这个也是从明代以来发生的。实际上如果我们看《西游记》原著的时候就会发现,在《西游记》里哪吒是穿盔甲的,不但穿盔甲,而且穿得很严实,我们看到他攻打牛魔王的时候,哪吒见到孙悟空的第一句话就说,大圣,衣甲在身不能为礼,他既然说衣甲在身那自然是有盔甲的了。

还有一次,孙悟空的金箍棒被青牛精用金刚镯给套去了,于是就请来了哪吒帮忙,我们看哪吒的样子,他说是绣带舞风飞彩焰,锦袍映日放金花。环绦灼灼攀心镜,宝甲辉辉衬战靴。可以说包裹得严严实实,宝甲、战靴、锦袍这都有,这身打扮就和我们今天电视里的哪吒完全不同。我们在看到元朝人画的哪吒也是这个样子的,这本书叫《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穿着袍子、穿着靴子。

另外,还有明朝的小说,好比说有一本书叫《四游记》,大家注意《四游记》,不是有《西游记》吗?它是编出来和《西游记》竞争的,说你是《西游记》,我就编一本《四游记》,东游记、南游记、西游记、北游记,这个《四游记》里边有一个南游记。在这个南游记里哪吒是这样打扮的,头戴紫红花金圈,身披八宝绣盔甲,脚穿绿线皂皮靴。这里面不但有甲而且还戴了盔,戴了头盔,而且还骑着马,就是说这个哪吒和我们今天的哪吒还是不一样的。

但是后来这个哪吒的衣服就渐渐变少了,把哪吒衣服扒走的不是《西游记》也不是《四游记》,而是一部非常著名的书《封神演义》。你看这个《封神演义》里写的那个哪吒是什么样子?手拿火尖枪,现在就是这样的,脚踩风火轮,就是这样的。大家看这个火尖枪是从哪儿来的?这个火尖枪是从《西游记》的红孩儿这里来的。所以说我们在看《西游记》里红孩儿打扮是什么样子的?你去看原文就知道,说红孩儿不穿什么衣服,只穿着一条战裙,光着两只脚,这就是红孩儿的打扮。实际上我们会发现《封神演义》这本书比《西游记》要晚一点,它有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抄的《西游记》的,哪吒也不例外,实际上它是抄了哪吒的故事,然后抄了红孩儿的形象,把这两个人物凑到一起了,它甚至把火尖枪全都抄过来了。《封神演义》不但抄《西游记》还抄《南游记》,还抄很多很多书。

好比说风火轮,这个风火轮本来也不是《封神演义》的专利,而是刚才咱们说的《南游记》的专利,这个《南游记》里有一个名字叫华光,华光是一个非常有名的神,是火神,他就有一个风火轮。人家这个风火轮是他们自己挣来的,这个风火轮怎么来的?有两个人,叫风火判官,这两个人和华光作对,华光就把这两个人降服了,把风火判官,风火判这两个人变成了两个轮子叫风火轮,踩在脚下,轱辘轱辘走了。

明净:

到了《封神演义》里,写《封神演义》这个人特别喜欢抄,翻翻《西游记》一看红孩儿抄过来,火尖枪抄过来给了哪吒,一看风火轮不错抄过来给了哪吒,还有混天绫也不知道从哪儿抄来,乾坤圈也是从南游记里抄过来的。咱刚才说哪吒的头上戴了一个红花紫金圈,这就是从南游记抄过来的,抄来抄去。《封神演义》的哪吒大家看和《西游记》可不一样,《西游记》的哪吒是个配角,完全的配角,他就是为了衬托孙悟空的。但是《封神演义》的哪吒他是一出来,前面说完了纣王的暴行之后马上就是一大段的哪吒故事。也就是说《封神演义》是想把哪吒当成一个主角,至少是男二号、三号的样子来打造的。所以说他不遗余力地去创造这个哪吒的形象,他抄来抄去正好抄到红孩儿了,于是我们就看到这个哪吒,今天的哪吒也是这样子,他就是一个不穿什么衣服的形象了。

刚才我们就讲完哪吒的故事。接下来我们就来回答咱们开头的时候提到的第三个问题,就是为什么托塔天王的儿子是金吒、木吒,然后忽然间不按常理出牌而变了哪吒。

实际上听完刚才的讲解大家已经初步有印象了,因为在佛经里,在唐代的信仰里托塔天王只有一个三儿子是哪吒,大儿子、二儿子不知道叫什么名字,或者知道也是没有太大的名气。但是老百姓可不管那一套,老百姓只哪吒是托塔天王的三儿子,于是一定就会问,就像咱们大家也会问一样,三儿子,那大儿子、二儿子叫什么名字呢?于是咱们热心的老百姓就开始为哪吒编哥哥了,就开始为托塔天王编儿子了。谁不幸中招了呢?有两个人,不是两个人,有一个半人,为什么说一个半人?我们接下来就会知道。

第一个成为哪吒哥哥的就是木吒,大家注意不是金吒,是木吒。木吒是先出来的,这个木吒是怎么出来的呢?还是说到唐朝,唐朝的时候在今天的泗州,就是江苏北边的这一块有一个地方叫泗州,现在可能是被大水淹没了,这个地方有一个非常有名的高僧,这个高僧叫僧伽大师,僧伽大师在当时应该说影响力非常大。僧伽大师有两个徒弟,一个叫木叉,注意他是叫木叉,木就是木材的“木”,叉就是叉子的“叉”,刀叉的“叉”。另一个大家一定猜不到晦暗,有的朋友就说这个晦暗和木叉在《西游记》里不是一个人吗?是不是观音菩萨的徒弟呀?对了,他就是一个人,在《西游记》里是一个人,实际上在历史上是两个人,一个叫木叉,一个叫晦暗。

我们说木叉这两个字,这个木也不是木材的“木”,不是金木水火土的“木”,而是佛教里有一个名词叫波罗提木叉,这个波罗提木叉的这个“木”是一个音译字,前面波罗提三个字删掉之后剩下两个字木叉,作为了这个人的名字,这个很正常。那么传来传去木叉、晦暗由两个人就变成了一个人,然后因为他的名字叫叉,哪吒叫吒,这两个字在民间也是经常念混的,于是这个人叫木叉,他是不是跟哪吒有关呢?好吧,你就当托塔天王的儿子吧,于是托塔天王多了个儿子,哪吒多了个哥,木叉和哪吒,这是第一个变化。

我们又知道托塔天王还有一个儿子叫金吒,我们说这个金吒也是有一个非常好玩的事情。我们来看,在明刻本的世德堂就是《西游记》最早的版本里,哪吒这个大哥不叫金吒,他叫君吒,君就是君子的君。另外,还有一本书就是元朝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这里哪吒的大哥也不叫金吒,也叫军吒,这个军是军队的“军”。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原来佛经里有一个神叫军茶利明王或者还有一个叫军茶利金刚童子,军茶利这个词也是一个梵语的音译,也是一个音译词。

而且这个军茶利明王或军茶利金刚童子特别有名,唐朝人经常信仰他。好比说唐代有一个人叫权德舆,他的孙子从小有病,他爷爷就给他孙子起个小名,就叫军吒军吒,他又是童子,军吒立金刚童子,一说童子那肯定是要和儿子扯上关系的。所以说人们编来编去就把吒变成了毗沙门天王的儿子了,于是这就是毗沙门天王的第三个儿子。

我们刚才说托塔天王的这个儿子是军吒,军队的“军”或君王的“君”,那他什么时候又变成金吒了呢?这个实际上还是民间搞出来的笑话,这个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个老二他已经叫了木吒,按照我们中国古人,中国古人有个毛病,中国古人特别喜欢按照,什么东西都喜欢凑五行,什么四方也要凑个五行,五脏也要凑个五行,只要他看到这个“木”字,中国民间的脑子就会特别容易反映到五行的“木”上去。这有一个木吒了,那好吧,按照金木水火土的顺序,木的上面当然是金了,读来读去军吒就变成金吒了。

这样说来老三的哪吒反倒是真正的老大,老大金吒反倒是实际上的老三了,所以我们来看无论是《西游记》还是《封神演义》,在各种神话故事里这个哪吒的戏份是最多的,其次是二哥木吒,戏份最少的是他的大哥金吒,很简单,因为哪吒形成的时间最早,他反倒是老大,他是从唐朝就有了,他的故事流传了好几百年了,所以说他的故事最多。木吒是老二,他的故事也是从唐朝有的,但是他不如哪吒多。老三金吒或者军吒实际上就是一个读错了的读音,所以说他的故事最少也是理所当然的。

所以说我们看到,通过刚才这三个问题,一个就是托塔天王的名字为什么从毗沙门变成了天宫的四个门,他又从毗沙门脱离出来成了天宫的总兵官。第二个问题,哪吒为什么越穿越少?实际上是《封神演义》不停抄的结果。第三个问题就是金吒、木吒,为什么后来没有水吒,而是哪吒?这几个问题,实际上它都是有一个共性的因素,就是说我们的民间故事是没有那么多理路可寻的,他不会像我们现代受过教育的人那样去非常按照逻辑、按照理性去想问题,他只要有一点点相似之处,他就会拉在一起,他就会给你编出各种故事来,这就是形成了我们民间故事里的各种各样奇怪的现象。我们如果去阅读《西游记》也好,去阅读《封神演义》也好,我们会发现这种现象会贯穿在这些明代的通俗小说里边,我们只有懂得了这个道理才能更深入地去理解这些作品。

小哪吒为什么脱胎换骨(小哪吒的形象是怎样一步步变化的)(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