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相声行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不仅净化了大批传统段子,更摒弃了诸多陈规陋习。在旧社会,海青说相声无疑会遭到相声同行的抵制和排挤。而新社会则不然,不少相声爱好者转变成为专业相声演员。其中有很多当了一辈子海青,但却丝毫不影响其在艺术上的成就。

于海涛的相声(他可能是相声界最不知名的海青)(1)

  海青当中也不乏扬名立万的,比如大家所熟知的张杰尧、张春奎、沙广森都被视为门户不真。再有像杨议也是年近花甲但迟迟没有拜师。很显然,叩门拜师已不再是相声从业者必经的一道门槛了。其实海青里面也有不知名的,比如今天要聊的这位可能很多青年观众都不知道相声界还有这么一位。他就是相声演员王金宝。

于海涛的相声(他可能是相声界最不知名的海青)(2)

  马季先生曾说王金宝以前是位相声爱好者。事实的确如此,但早在1984年,王金宝就被调入了中国广播艺术团,担任创作员兼相声演员,直到退休都没在相声门里拜过师。然而,他表演艺术最高光的阶段却与马季、姜昆紧紧关联在一起。有人猜测王金宝之所以能和他们搭档,是因为其形象上和李文华先生颇有几分相似之处,甚至还有人认为王金宝俨然就是李文华的翻版,但这样的说法显然只是主观猜测。不过王金宝的口风确实有李文华的影子,两位都善于抖蔫包袱。

于海涛的相声(他可能是相声界最不知名的海青)(3)

  八十年代,马季曾创作了一段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群口相声,这就是《五官争功》。这段创编节目在1987年的春晚上大放异彩,而细心的观众可能发现,除了马季本人,其他“五官”都是他的得意弟子,只有王金宝是例外。在五官当中,王金宝饰演的“鼻子”不显山不露水,却起到了调节表演节奏的关键作用。

于海涛的相声(他可能是相声界最不知名的海青)(4)

  当时的刘伟和冯巩年轻气盛,在台上显露出了较强的表现欲。虽说五官争功要突出一个“争”字,但真要每个角色、每番争论都把戏做足,观众看着就闹了。王金宝在其中更像是一片不起眼的绿叶,他表现“争功”的方式更为含蓄,这样一来也让五官各自争功产生了差异化表现。

于海涛的相声(他可能是相声界最不知名的海青)(5)

  之后的《五官争谦》,马季将更多晚生后辈带上了央视春晚的舞台,这其中王金宝仍旧是个例外。或许只有马季才更清楚王金宝在这段群口相声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因如此,在他后来创作的《一仆二主》中,也邀请了王金宝加入。这段三人群口中,马季“泥缝”的表演技艺展露无遗,而赵炎和王金宝则刻意淡化了捧逗角色定位,一个言语强势,一个绵里藏针,两“主”之间形成角色反差。

于海涛的相声(他可能是相声界最不知名的海青)(6)

  除了频频出现在马季的群口相声中,王金宝还曾给马季的大弟子姜昆有过多次捧哏的经历。当年姜昆和李文华曾合作过一个相声小段《看电视》,在李文华先生因喉疾告别舞台后,王金宝也给姜昆捧过这段。别看是海青,在表演中依然能稳稳托住逗哏的。整段表演给观众的印象和姜李版几乎如出一辙。

于海涛的相声(他可能是相声界最不知名的海青)(7)

  也有人说王金宝刻意模仿李文华的风格,即便真是模仿,要做到形神兼备也没那么容易。这位“翻版李文华”还和姜昆合作过《学日语》《赞歌》等创编相声,从表演水平上看捧逗二人可谓旗鼓相当。客观来说,与李文华相比,王金宝在捧哏上确实存在一定差距,但绝不逊于姜昆的另外一位搭档唐杰忠。

于海涛的相声(他可能是相声界最不知名的海青)(8)

  虽说当今相声界又恢复了过去拜师的传统,但没师承的演员照样有施展才华的舞台。时代不同了,对于观众而言,不管是有根有蔓的门里人,还是海青票友,只要为相声复兴做出过贡献都值得被尊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