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君一席话

在蒲城听君一席话是什么歌(在蒲城听君一席话)(1)

1

戊戌年的7月,正值骄阳似火,热浪滚滚的时候。然而一阵接着一阵的夏雨,哗啦啦的浇灭着趁着烈日炎炎升腾起的炽热。我朝夕相处的城市,有着与时令季节不相适宜的秋的凉爽。谁都知道这只是夏的短暂的妥协。果不然,雨过一放晴,天公大变脸,立马还原了盛夏的真面貌,更加疯狂的释放压抑心中的酷暑。

期待许久的由渭南文艺评论家协会、《西岳评论》编辑部、“丝路新散文平台”共同主办的“丝路新散文”首届写作论坛与征文颁奖活动,终于来临。素有将相故里之美誉的蒲城,以比酷暑更大的热情,喜迎八方获奖嘉宾和全国各地50多为文学爱好者,相聚在这里。见证隆重的颁奖仪式,聆听评奖过程及点评获奖作品,与著名作家面对面交流散文创作的经验和体会,共同探讨散文艺术的发展前景。

走进丝路新散文平台,进而参加此次征文活动,纯粹是偶然。那是借着一位文友的影响,试探着进入这个平台。也巧那时候的平台正在紧锣密鼓的举办“丝路新散文”征文活动,刚好与我的想参加更多的征文思想相契合。于是就向平台投稿。一经进入,便有了相见恨晚的感觉。这里的散文创作蓬蓬勃勃,这里聚集着众多的写作高手。其中大多都是省市作协会员,中国作协会员也不在少数。这个平台不乏作品成果累累的、荣获全国各种各样奖项的作家。更富有创作灵动,锐意进取的一大批中青年作者。他们围绕着这个平台每天、甚至每时每刻都乐此不疲各抒己见,甚至评头论足。一时竟然十分好奇,不知这个平台有什么样的魅力和魔力竟然聚集了几百名散文写手,他们活力四射,他们热情迸发,他们豪情万丈。

当我静下心,有选择的读了一些平台所刊发的散文作品时,有如获至宝之感,更有惺惺惜惺惺之荣耀。他们的散文让我耳目一新,读之可弥补自己的文不如人的某些缺陷。既别是一些年轻一些的作者,也英气勃发,挥洒秀笔,一篇篇让我望尘莫及的佳作走向平台。可惜,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吃瓜群众,很少参与群中互动。心存一份吃瓜者的内疚,时间长了,倒觉得如此安好。成为一位默默欣赏者,一有时间便赶紧读一篇或几篇平台刊发的散文。每每如此都能从心底涌动出莫名其妙的兴奋和冲动,让麻木而渐渐僵硬的心被沸腾。

获悉有资格参加这次活动的信息后,便在耐心的等待中满怀激情地期待着!7月14日兴高采烈地第一次走进了蒲城。

2

在蒲城听君一席话是什么歌(在蒲城听君一席话)(2)

第一天上午的活动结束,不知不觉到午饭的时候。出乎我意料的是,午饭是每人一大碗蒲城名吃水盆羊肉,让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友大大领略了主办者的独特匠心。

与众多文友走在流火的街道上,我仿佛还在聆听着《当代散文创作的审美起点与艺术追求》的讲座。文艺评论家柏峰先生,以博学和睿智,纵论散文创作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持续40年的繁荣,呈现出百花吐艳,各领风骚的文学现象,并以鲁迅、孙犁、柳青等大家散文的创作实践和成果为范本,直抒散文要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中国发展处在更高层级的历史站位上,强调散文作家要以记录当代更宏阔、更充沛、更有生机和活力的现实为己任,努力创作出反映这个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努力提升人民审美品格的散文名篇佳作。

耳边不时回响起先生的谆谆告诫::当下散文创作要密切关注国家的“一带一路”和新的乡村战略,蓝天保卫战环境问题,农民工纷纷弃农进城,教育、全民就业和养老问题,日益凸显的心理健康等问题。这些都有散文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富矿。但无论散文创作的领域如何前所未有的宽广。先生突然以高出平常的声音,让我更加了然于心。散文作品都必须毫不犹豫地表现人民的喜怒哀乐,唱响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主旋律。

在热烈而持久的掌声中先生结束了讲座,我却陷入了两难的沉思中。柏峰先生关于散文作家要主动触摸和把握社会走向的内在的强大脉博,通过大格局的思维,成就大散文的作品。克服和不断摒弃小情怀、小恩怨、小波澜、生活的小断面的散文写作......如何理解先生的大与小的理论呢?如何给自己今后的写作以指导呢?我有些茫然。

当一碗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蒲城名小吃——水盆羊肉摆在我的面前时,我依然没有摆脱柏峰先生关于“大散文”理论的纠缠。大散文和名小吃,风马牛不相及地同时摆在我的脑海里,令我挥之不去。到底是先廓清大的学问,还是先让名小吃带给我口腹的满足呢?我有些犹豫。

受那些第一次品尝这道名小吃文友们不断的询问之声和边吃边啧啧称赞之神情感染,觉得我还是先放下柏峰先生的理论,尽情地享受一下这道沉淀了经年岁月、传承和发扬了地方饮食文化的小吃。何况我不止一次品赏这种美食,蒲城的这道小吃与其他各地的又有哪些相同的和不同的呢?心中想到:品赏之中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洞天。于是,便即刻融入与会者的好奇之中。一碗羊肉汤中沉淀着一大块肉烂酥软的羊肉,等待着主人该使用怎样的方法去“咥”它?点点滴滴翠绿的青叶子漂浮在碗面。食客完全可依据自己的口味,从早已码放在桌子中的香菜、蒜、辣椒、咸菜等四小盘佐料中,挑选自己的最爱,放入碗中。让羊肉汤更加亲近自己的口味。两个月牙型状的烧饼,是餐中的主食。无论是将一个烧饼从中分开,将等待中的羊肉加在烧饼里,边吃烧饼夹肉,边喝汤;还是将烧饼掰成大小不等的饼块放进碗中,连汤带饼一齐吃,都能让味蕾得到极大的满足。

不亦乐乎的大咥之后,停留在嘴中的,一时挥洒不去的那份麻中有辣、辣中有香的痛快感,持续地诉说着蒲城小吃的神奇。走出蒲城水盆羊肉饭店,文友们依然七嘴八舌地议论着这道美食,依然没有摆脱水盆羊肉所营造出的唇齿留香氤氲。

在淋漓酣畅的大快朵颐之后,顿时我有了些许释然。“听君一席话。”明了小吃既然能映射出远远流长的饮食大文化;那么,小的散文也同样能折射出时代的大变革。如果这样的明了不难悟出的话,难的是穿越在自己散文的创作实践中,创作出无愧于“听君一席话”的大散文作品。

3

在蒲城听君一席话是什么歌(在蒲城听君一席话)(3)

与高手对话,聆听他们有关散文创作的真谛,是这次活动的主要内容。陕西中青年散文家高亚平是我早已知道的报人。他是从新闻走出的散文作家,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进行散文创作,取得了斐然的成绩。他娓娓道出的散文创作的经验让我既熟悉又陌生。散文为美文,美在语言上。要让自己的散文成美文,多读书,读好书是不可逾越的功夫课。多读古今中外大家、名家的散文,读得多了,自然写的散文会美起来。这样的道理自然懂得,在漫漫岁月长河中,我还是想得多,下功夫系统的读古今散文的行动少。

读书与不读书,三毛有过一句精彩的话:“书读多了,容颜自然改变。”很多时候,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为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在你的潜在的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中,当然也可能毫不保留地显露在你的生活和文字中。你走过的路从来都不会欺骗你,你健康的身体,你乐观的精神,你旺盛的精力,谁都可以感受到。你读过的书何尝不是这样呢?读书的积累会在你身上刻画出努力的痕迹的。听君一席话,还得多读书。

《延河》杂志资深编辑姚逸仙先生,从一生一世的编辑生涯中提炼出文贵情真的真谛。没有真情感的文章似枯树,缺少生机与活力。没有绿叶婆娑,没有风中的摇曳多姿,不会有小鸟来树上唱歌、做窝。有真情的文章如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如一缕灿烂的阳光,照得人身上暖暖的,心里亮堂堂的。真情不在多少,不在大小。亲情、友情、爱情、同学情、战友情等等都可以信手拈来。对自然风景的赞美,对祖国山河的热爱,甚至一株小草,一只蚂蚁,皆可成为美文。听君一席话,散文情最重。

与来自全国各地、不同行业的文友之间短暂的相处,交流便成为无处不在的行为。饭堂、散步、游览便成为彼此相顾、相望的最佳补充。还有对互为关注的问题进行积极探讨。比如,如今通过网络平台举办类似丝路新散文这样的征文活动不在少数,它的价值和意义何在?能影响多远?能辐射到多大的范围?在多大的程度上得到社会的认可?纸质媒体,尤其纯文学纸质刊物会不会在不远的将来消失?通过网络媒介刊发的类似丝路新散文征文这样的作品能有效与纸质刊物对接、互用吗?等等不一而足的问题通过三三两两的私下交流,无不显示出对散文发展前景的关注。

4

在蒲城听君一席话是什么歌(在蒲城听君一席话)(4)

对于蒲城,我多年来一直以不屑一顾的态度观之、认之。这毋宁是听了太多太多围绕西安所形成的朝代更迭、风云集会吧。是啊!西安,古之称为的大长安,那里的一砖一瓦都有令岁月感叹的故事,何况人乎。一城诗人,半城神仙。西安的大气磅礴,当之无愧为华夏五千年文明之翘楚。这就是古今无数文人骚客趋之若鹜“一日看尽长安花”,走马三天蒲城都没感觉的原由吧。

走进蒲城,才知道我是多么孤陋寡闻。如果早有耳闻的将相故里的美誉,不屑再重复的话,那么大西安人最为推崇的大唐中的诸多皇帝中,在蒲城从金粟山到丰山连绵的山野里竟然埋葬着五位唐朝帝王。尤其那位堪称风流冠军的皇帝李隆基,生前风骚独领,一首《长恨歌》让这位帝王家喻户晓、流传古今。也许是生前太过喧嚣和张扬吧,死后选择了远离西安的蒲城。在泰陵,这位死后依然要占据一方好山好水的唐玄宗,那宽广的陵前大道上,却是冷冷清清。将大唐送上“开元盛世”的繁华,又推向“天宝之乱”衰落的帝王,能耐住这样的寂寞吗。奉劝集繁华与毁灭于一身的玄宗皇帝,千万别还再想着“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的好事情了,那样只能是“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悔恨。

走向同样没有多少游人的桥陵,却很为桥陵的气势所震撼。这是李隆基花了十年时间,耗费三分之一的国力为父亲打造的盛唐的第一陵寝。可谓不惜民脂民膏,不惜代价。可怜那些屹立两旁的形态各异的石人、石马,历经千余年而姿态风韵不变,忠诚的为皇家站岗守陵,终将自己脱胎成“桥陵石刻甲天下”,也算各得其所,守有所成。

可惜,蒲城这么好的人文历史资源大都是门可罗雀。我想这大概是郁达夫曾说过:“江山也要文人捧”的不够或欠缺吧!以语言文字之美,为山水景物点睛述意,增添魅力,是文学对旅游的特殊贡献。清代文人尤桐有句话说得更加精辟:“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若无骚人墨客登放其间,携掠人句,搔首问青天,则终南、太华等顽石耳。”蒲城的人文旅游资源得不到发扬光大,少了“文人捧”怕是一个主要原因之一。相信蒲城会进一步打造这些资源的。景以文名,文因景传,山水景物一经文学的点染,则名闻遐迩,更加富有声誉而令人神往的蒲城正迎着新时代的曙光昂首阔步走来。

在蒲城听君一席话是什么歌(在蒲城听君一席话)(5)

已经向我们走来的是位于桥陵附近的农家乐。这是会务组的又一次精心安排。如果说水盆羊肉仅仅是一个诱饵的话,最后一次桥陵附近的农家乐则是蒲城小吃的盛宴。等我们坐定后,灰灰菜、凉粉、面皮等农家菜顷刻间杯盘罗列一大桌;随后陆陆续续端上旋旋、卷卷、饺饺、渔渔等各种各样小食品,可谓倾其所有的美食荟萃。听听这样的名称都透着一种俏皮,加上油泼、酸汤、臊子、蒜蘸,调味显示一种创造。蒲城美食,流淌在胃肠中的乡愁,徜徉在舌尖的诱惑。渭南师范学院教授王炳社先生是近邻蒲城的大荔人,自然对这里的小吃,有如数家珍般宠爱。他边吃边进行的介绍,让文友在品赏美食的同时,又听到了不少蒲城美食中的奇闻轶事。

很庆幸的是,在蒲城笔会的三天时间里,我与王先生同住一标准间。熟悉之后,便胡谝乱侃起来。大到中美贸易之战,小到如火如荼的俄罗斯世界杯足球决赛。人情世故,乡土民俗都在闲聊之中。偶然话题扯到了先生的课题研究上,原来先生专门是从事古今中外音乐的隐喻领域的研究的。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一时没听明白音乐的隐喻研究为何意思。听先生掰开揉碎了讲了之后。方才有所领悟。所谓隐喻就是隐藏在音乐背后的意义。一部西方交响乐和中国民族音乐,作者通过激越高亢或舒缓悠扬旋律之后所代表的意境或想达到的目的,概况为隐喻。音乐如此,古典诗词的赏析何尝不是这样,一首名家诗词,字面意思和字面后面的意思,相辅相成的有,大相径庭的也不在少数。隐喻理论已经广泛存在于心理疾病的治疗中。小说的创作中肯定存在这样的理论运用。散文写作中能否学习或借鉴隐喻理论呢?先生没说,我在思考。

先生承担着对获奖作品评审情况的介绍。他说本次征文评选采取四轮评选制。我很好奇并认真的听取四轮制的具体内容。第一轮为初选,即由1039篇参评作品中选出入围作品295篇;然后将295篇作品统一编号,抹去作者单位和姓名,再进行第二轮评选,第二轮共选出作品147篇;第三轮是专家评审阶段,本轮仍然采用匿名评审制,即将147篇第二轮选出的作品重新进行编码排序,然后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发往专家邮箱,由专家审阅评选出一、二、三等和优秀奖共50名拟获奖作品;第四轮是组委会根据专家评审结果,进行最后政治把关和综合排序,最终确定获奖作家及作品。征文获奖结果的公正性不容置疑。这与听说或传言的人情征文,熟人征文,圈子征文形成了鲜明对比。可谓名副其实的一次为当代散文遴选人才大赛,散文精品荟萃。

告别蒲城的时间就要到了。在短暂的相处中,依依惜别的不仅仅是许多文友的第一次的相见,还有此生大有可能不再遇见的遗憾。风吹不散离恨,花染不透乡愁,雪映不出山河。好在我们还有梦想和回忆,梦里会回到蒲城,回忆中定会有你我!

在蒲城听君一席话是什么歌(在蒲城听君一席话)(6)

在蒲城听君一席话是什么歌(在蒲城听君一席话)(7)

作者简介:武国柱,笔名秦风。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全委委员,陕西作协会员。有多篇报告文学出版,有多篇散文获奖。工作单位陕西地矿集团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