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岸观火  隔着河看对岸的火比喻对别人的危难不予援救而在一旁看热闹,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三十六计有没有笑里藏刀?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三十六计有没有笑里藏刀(三十六计隔岸观火)

三十六计有没有笑里藏刀

隔岸观火

  隔着河看对岸的火。比喻对别人的危难不予援救而在一旁看热闹。

【原典】

  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隔岸观火”之计在运用上可能有两种情况:

一是首先坐观敌方因内部冲突而出现自相攻击和残杀的混乱局面,然后选择有利的时机,对敌实施毁灭性的打击;

二是坐待敌人内部出现矛盾,利用其一方消灭另一方,然后再消灭或收服剩下的一方。

【故事】

秦王赐剑白起

战国后期,秦将武安君白起在长平一战,全歼赵军四十万,赵国国内一片恐慌。白起乘胜连下赵国十七城,直逼赵国国都邯郸,赵国指日可破。赵国情势危急,平原君的门客苏代向赵王献计,愿意冒险赴秦,以救燃眉。

赵王与群臣商议,决定依计而行。苏代带着厚礼到咸阳拜见应侯范雎,对范雎说:“武安君这次长平一战,威风凛凛,现在又直逼邯郸,他可是秦国统一天下的头号功臣。我可为您担心呀!您现在的地位在他之上,恐怕将来您不得不位居其下了。这个人不好相处啊。”苏代巧舌如簧,说得应侯沉默不语。

过了好一会儿,才问苏代有何对策。苏代说:“赵国已很衰弱,不在话下,何不劝秦王暂时同意议和。这样可以剥夺武安君的兵权,您的地位就稳如泰山了。”范雎立即面奏秦王。“秦兵劳苦日久,需要修整,不如暂时宣谕息兵,允许赵国割地求和。”秦王果然同意。结果,赵国献出六城,两国罢兵。白起突然被召班师,心中不快,后来知道是应侯范雎的建议,也无可奈何。

两年后,秦王又发兵攻赵,白起正在生病,改派王陵率十万大军前往。这时赵国已起用老将廉颇,设防甚严,秦军久攻不下。秦王大怒,决定让白起挂帅出征。白起说:“赵国统帅廉颇,精通战略,不是当年的赵括可比;再说,两国已经议和,现在进攻,会失信于诸侯。所以,这次出兵,恐难取胜。”秦王又派范雎去动员白起,两人矛盾很深,白起便装病不答应。秦王说:“除了白起,难道秦国无将了吗?”于是又派王陵攻邯郸,五月不下。秦王又令白起挂帅,白起伪称病重,拒不受命。秦王怒不可遏,削去白起官职,赶出咸阳。

这时范雎对秦王说:“白起心怀怨恨,如果让他跑到别的国家去,肯定是秦国的祸害。”秦王一听,急派人赐剑白起,令其自刎。可怜,为秦国立下汗马功劳的白起,落到这个下场。当白起围邯郸时,秦国国内本无“火”,可是苏代点燃范雎的妒忌之火,制造秦国内乱,文武失和。赵国隔岸观火,使自己免遭灭亡。

韩琦中立解尴尬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身边人为一件小事争得面红耳赤,你夹在中间,劝也不是,不劝也不是的情况。怎么办呢?

宋代的韩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很好的解决方式。韩琦曾经同范仲淹一道提倡实行新政,北宋时他长期担任宰相职务,在战场上是位英勇杀敌的将军。抵御西夏时,曾有“军中有一韩,敌人听了就胆寒”的威名。而在为人处世上,他同样能做到隐忍不发,成熟练达。有一年,他与同僚王拱辰、叶定基等人在开封府主持科举考试,王、叶二人经常为考生试卷的好坏争得面红耳赤,韩琦生性好静,并不恼火,只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坐在桌前专心判卷。没想到树欲静而风不止,王拱辰见自己同姓叶的都吵成这样了,韩琦却能心安地坐着当什么事也没有发生,心中很是生气,便跑过来对韩琦嚷道:“我说你在这里练习气度呢?”

韩琦听了这带刺的话,不但不生气,反而赶紧好言好语地赔不是说:“实在对不起,我刚才没听,不知你们在争论什么事啊!”同处一室,二人大声争吵,韩琦不可能没听到。但是当二人都吵得不可开交时,你该向着哪一方?你无论向着谁,另一方都会很不高兴的。这不,韩琦本想置身事外,装着什么都没听到,没想到王拱辰已经跳出来向他吹胡子瞪眼了。而让人钦佩的是,韩琦竟然反过来给没事找事者赔不是。这样一来,王拱辰再没什么话可说了。当下正吵得面红耳赤的二人都觉得再吵下去没什么意思,也便不再做声了。事后,大家一点火气都没有了,韩琦又耐心地做了二人的工作,很容易就把事情解决了。

历史上,人们评价韩琦时,说他“器量过人,生性淳朴厚道,不计较疙疙瘩瘩一类的小事……不管什么情况下,他都能做到泰然处之,不被别的事物牵着走”。在这一件事上,韩琦又是怎样泰然处之的呢?那就是保持中立。没错,当处于这种夹缝之中,左右不是时,保持中立,隔岸观火,是此时最好的防身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