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也原文及翻译(大道之行天下为公)(1)

党的十九大报告结束语中有一句既古老又新鲜的豪迈话语: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说它古老,是因为这句经典名言出自2000多年前的儒家典籍《礼记》,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大同世界”的憧憬和追求,那就是大道施行之时,天下为众人共有之日,在这个社会里,“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一生以弘扬“天下为公”为己任,致力于“除去人民的那些忧愁,替人民谋幸福”。

说它新鲜,是因为党的十八大以后,在国内外不同场合多次引用。中国共产党人一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在汲取传统文化精华、创新话语表达方面,有不少成功的范例。比如“实事求是”,出自《汉书》,本来讲的是学者治学的态度和方法,毛泽东同志对其进行了科学解释阐发,与马克思主义有机结合起来,赋予其全新内涵,成为我们党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比如“小康”,最早出自《诗经》,邓小平同志用小康这个词形象地表达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前这个历史阶段,现在已经成为我们党理论创新成果中的重要概念。在十九大报告中,把传统文化中的“天下为公”理念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大党大国的国际责任融合在一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光辉典范。

在当代中国,大道之行这个大道,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这条道路来之不易,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十九大报告指出:站立在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五千多年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十三亿多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这条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光明大道,是指引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人间正道。在未来的征程上,必须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让这条道路越走越宽广。

在当代中国,天下是人民的天下,天下为公,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天下为己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早在战国时代,孟子便说过:“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宋代范仲淹在贬谪时仍高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历史经验反复证明,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得民心者得天下。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在3万多字的十九大报告中,“人民”二字出现了200多次,可见人民在我们党心目中的分量。民之所望、政之所在,便是政之所施、力之所向。党的十九大提出,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只要我们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历史使命,保持强大定力,撸起袖子加油干,就一定能够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辉煌业绩!(王曾)

编者的话: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是本专栏的收官之作。

2017年11月1日,本报推出“原原本本学报告 认认真真读党章”专栏,邀请有关方面同志撰写系列文章,从报告主题开始,依次对每部分的主题、核心论断和重大观点、重要部署进行精准解读。6个多月时间,本专栏共刊发了62篇文章,与读者一道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成为交流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园地。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学习十九大精神是一项长期任务,必须学原文、读原著、悟原理,原原本本学、一篇一篇学、持续跟进学,深刻掌握蕴含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不断提高理论思维、战略谋划、精准落实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