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新闻网

5月9日,无意间听当地村民提起“红岩村分水岭林区花妻坡还保留着一处清朝时期的‘广子洞’,洞内保留着前人开采石头烧石灰遗留下来的炉窑,石灰窑、储料场都还保存完好”后,正在福宝镇考察的合江县文旅资源普查组专家组成员何开明立刻来了兴趣,决定去一探究竟。

在当地,石灰石被称为“广子”,“广子洞”就是开采矿烧石灰的地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矿子洞、石灰窑。

何开明为何对泸州地区不算鲜见的矿子洞如此感兴趣?原因是旧时合江用的石灰大多来自黔北地区,至今在合江尚未发现关于石灰生产的文字记载和生产遗址,分水岭花妻坡“广子洞”的发现,是合江地区也能生产石灰的实物见证。

泸县五仙山清代石洞(泸州合江福宝发现清代)(1)

当年采石人煎錾子的水池 何开明/摄

“广子洞”分布在平滩溪东西两岸 两个洞内部设施和布局相差不大

花妻坡“广子洞”也叫“广子岩”,是为开采“广子石”(石灰石)形成的岩洞。岩洞共有两个,分布在分水岭林区平滩溪的东西两岸。

溪流东岸的“广子洞”长100余米,有3个洞道,最长一个洞道约50米。洞中有一根高大的圆形石柱,是开采矿石时形成的,留以支撑岩顶,确保采石安全。石柱右面,还遗留着大堆尚未运窑煅烧的石块。

除此之外,洞内还分布着当年采石人煎錾子的水池、水缸。红炉因经年已久,早已坍塌,现场只有大体轮廓。距离“广子洞”左面100多米的地方,是煅烧石灰石的土窑,窑为圆形,直径约3米,深也约3米,采用石材砌造,保存完整。

平滩溪西岸的另一个“广子洞”长约60米,只有2个洞道,最长一个洞道长30米左右。洞中有两根高大的圆形石柱,也是开采矿石形成的,留以支撑岩顶。西岸的“广子洞”规模比东岸的小,内部设施和布局相差不大。

见证合江传统工业的发展 具有文物保护价值

何开明说,在川南黔北地区,古时都把石灰称作“广子”,原始的生产工艺是将石灰石与燃料(木材)分层铺放,引火煅烧一周而成。古时,在川南黔北地区,石灰多用于粘合砖瓦、涂抹墙壁、沤制蓝靛、泡制土纸竹料,还用于食品制作和医药方面。

泸县五仙山清代石洞(泸州合江福宝发现清代)(2)

洞内堆放石灰石的场地 何开明/摄

何开明告诉记者,合江历代县志都没有关于合江生产石灰的记载,这可能与当地地质结构相关。他分析认为,合江县大部分区域属于典型的丹霞地貌,石头结构主要以丹霞石为主。生产石灰需要石灰石,而这种石材分布在富含碳酸钙的喀斯特地貌区域。与合江县相邻的贵州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石灰生产条件,同时合江境内水系发达,贵州生产的石灰运到合江价格不高,这样就导致合江先民不需要再去寻找石灰石从事石灰生产。

为啥福宝有矿子洞?何开明解释说,之所以在福宝山区发现清代石灰窑,这可能和福宝与贵州长沙的喀斯特地貌相邻有关。“隔壁能生产石灰,相邻的地区也应该能生产,这才出现了分水岭林区的石灰窑遗址。”

何开明表示,分水岭花妻坡发现的这个石灰窑洞作为清代留存下来的传统工业遗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合江福宝古时工业产业的辉煌,对于研究合江古代传统工业的发展、变迁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广子洞’石灰窑遗址也具有较高的文物保护价值”。

接下来,合江县文物管理部门将继续对“广子洞”进行调查考察,后期或将其列入文物保护单位。

“广子洞”由蓝靛厂所建 主要用于浸泡蓝靛草

这个“广子洞”是什么时候的?由谁建造?目前,专家组还不得而知,不过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

清朝同治年间,分水岭上,后生陈二家境贫寒,以栽培蓝靛草运到福宝场靛行售卖为生(靛行是福宝场收购和制作蓝靛的作坊)。某日,福宝乡绅肖老爷坐轿子从贵州长沙回福宝经过分水岭林区。路上掉了一袋银子被陈二捡到。得知银子是肖老爷丢失的,陈二跑十多里山路将银子如数交给失主。

肖老爷见识了陈二的诚实善良,便让他到自家盐号做事。陈二尽心尽责把肖记盐号打理得井井有条,肖老爷将他视为知己,在分水岭给他置地建房(即今上周石坝),并为他张罗娶妻成家。

陈二回家后,发挥自己善于栽培蓝靛草的特长,种植蓝靛草开办蓝靛厂(蓝靛为旧时广泛应用的染布原料)。当时,浸泡蓝靛草的石灰只能去贵州购买,由于山路崎岖,运费昂贵,他后来就在花妻坡平滩溪岸边建了个石灰窑。

此后,陈二利用自产石灰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蓝靛业,在周石坝、熊家沟等地制作蓝靛(今周石坝遗存有蓝靛石湔、熊家沟遗存有蓝靛池),所产蓝靛由马帮运到福宝场,再搭乘福宝大漕河的竹筏运销江津、重庆等地。所产石灰除满足自办蓝靛厂需要以外,还运往福宝场售卖。

民国前期,进口燃料逐步普及,蓝靛染料退出历史舞台,陈氏蓝靛厂和石灰窑最终被关闭。(刁启彬 川江都市报记者 曾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