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武汉,必离不开三镇之民风古韵,尤其汉口主城区的历史遗留相当丰富,成为追踪过往的场景之一。有意思的是,在远城区黄陂汉口北境内,最近建设了一座创意小镇,它用的名字就是“汉口”。这座小镇面积不小,里面遍布各类上世纪初风格的复古建筑,加之商业牌坊和街景布局,让人仿佛穿越了时空,看到了大汉口的老样子,非常适合取景拍摄,它的名字叫做汉口镇戏码头。

武汉百年建筑经典:打卡武汉远城区创意小镇(1)

城区唯一复原大汉口的小镇

武汉三镇之旧颜值,从“两江分三镇”的格局说起,与武昌和汉阳比较,汉口底蕴和文化最轻,这个从四五百年前汉水的那一次改道时就注定。但意外的是,汉口的发展速度却最快,尤其近代汉口,拥有“东方芝加哥”的美誉,城市繁华之梦一时无出左右。这座汉口镇的小镇,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镇,最多算是一处复刻的商业街,它用汉口做地名,用戏码头做后缀,够勾勒出的重点,有汉口之名,也有码头之底蕴。总之,用文旅的角度去分析,这座汉口镇就是典型的文创基地。

武汉百年建筑经典:打卡武汉远城区创意小镇(2)

在交通上,汉口镇不算优越,主要与远城区的大背景有关,即便与最近的1号线汉口北站,也有横纵几条马路距离。汉口镇的位置,与汉口北商品交易中心关联度太大,大到几乎所有人都只知道商品交易中心这个地标,连汉口镇前面的马路名字也没有确认。外人到汉口镇,穿过商品交易中心的大楼,走到马路转角,复古建筑突兀出现,与周边的小楼格格不入。

武汉百年建筑经典:打卡武汉远城区创意小镇(3)

百米长街道宛若时空穿越

进入汉口镇,最标志的是大门处的布局。铁栅栏围出的围墙,大门开张,门头上是弧形的招牌,圆形底盘,白色背景,黑色汉字,中国人最常见的两种文色,汉口镇中英文,直观明了。看似普通的门头致敬了百年前的汉口街道广告牌样式,尤其是黑色的金属材质,厚重感突出。进门后,首先看到的一侧是火车轨道和站台,汉口站近在眼前,包含火车车厢和月台。车子上下没问题,站台字迹明了,既是展示也是互动区,出入于此,几乎必登车厢拍照。

武汉百年建筑经典:打卡武汉远城区创意小镇(4)

以此为起点向东继续走,沿途是一条主轴马路,也就是汉口镇的区域核心。马路左右布局,建设了密密麻麻的建筑,样式古老,大概率是沿袭当年的老式风格楼体,三到四层的高度,锥形屋顶弧形窗台的欧式风。外墙装饰以黄、红色为主,意外与汉口北大道沿线的交易大楼色系撞色,不知道是刻意还是无意。再者,由于马路宽度过大,实际上视觉焦点难以成型,与老街道的感觉相差较远,反而是现代商业街的调调,这个有点跳戏,意境烘托不到位。

武汉百年建筑经典:打卡武汉远城区创意小镇(5)

文艺风情满满的取景之地

当然,对于汉口镇的整体布局,那是见仁见智,但具体到里面某一栋楼或者某一处景点,复古的氛围还是相当浓郁。比如进门两边的建筑商铺,那些招牌,设立的立体又关联,相互穿插,无孔不入。洋行、天主堂、电话局等坐拥c位,建筑一楼门下廊檐,除了广告摊位,多余的地方也成为游人拍照的好地方。旧时,沿街定是上下班工作的人,现在,这条街上,换去彩色滤镜,用黑白拍摄,热闹的游人随处可见,热闹的氛围烘托得很到位。

武汉百年建筑经典:打卡武汉远城区创意小镇(6)

拍照的人在汉口镇上非常多,可以说几乎都是在摆拍的人。这边一群中年大妈,穿着旗袍,与建筑意境配合得很好,旁边的摄影师几乎是专用的,全程围绕,紧随一旁。那边,情侣、家长们一阵阵,着装讲究,有条不紊。咖啡馆旁、洋行旁、火车站边,必然一张张拍过。还有拍摄婚纱照的新人,坐在建筑的角落里,旁边的摄影师和助理忙得不亦乐乎。定格的画面里,有近处的汉口镇,也有远处的商品交易大楼,亦假亦真。

武汉百年建筑经典:打卡武汉远城区创意小镇(7)

在汉口镇里走一圈,看着新颖的建筑成色,怀旧的广告招牌,整体环境有几分复古风情。减分项在于建筑太过崭新,与周边建筑样式太接近,反差小,游客的辨识度有限。加分项在于火车头和大门招牌,虽然不是特别豪华,但曾经的汉口和商业区本身便是精致的风格,透露着高雅和西洋风。在这个汉口镇里拍照,黑白镜头是第一,再加点皲裂效果滤镜,还原老汉口的意境,连特效都可以省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