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阿曲在网上看到,一张让许多网友震惊的照片。我也被深深震撼,在现在这样的时代居然还能发生这样的事!

孩子的成长归功于老师(阿曲告诉你跪着的家长)(1)

照片上,一位中年妇女跪在,十几岁的小男孩旁边,小男孩手里拿着手机悠闲的躺在椅子上!

而这位女性不是别人,恰恰是这个男孩的亲生母亲。

这位母亲,并非像狗血剧情里演的一样,先是抛夫弃子,现在又跪地请求原谅!也没有做出任何对不起孩子的事情!仅仅是因为请求孩子不要辍学!

孩子的成长归功于老师(阿曲告诉你跪着的家长)(2)

而那个被亲妈下跪的男孩,不仅对母亲的举动无动于衷,还拍下母亲当街下跪的照片发在朋友圈,配上文字“开心每一天”。

你的亲生母亲给你下跪真的很开心么?不怕折寿么?

据悉,这位母亲做出这个举动,是想恳求自己的儿子不要辍学,儿子一意孤行,不想继续读书,她百般无奈之下,只想出了下跪请求的办法。

可是阿曲想告诉这位母亲:跪着的家长,永远教育不出站着的孩子。

娇养儿女如喂狼!

我们以为拼命讨好孩子,就能让孩子回心转意,却忘了教育最重要的是原则与底线。

卑躬屈膝只会换来孩子的更嚣张和肆无忌惮!

孩子的成长归功于老师(阿曲告诉你跪着的家长)(3)

被打都不反抗,一味的纵容

“他还是个孩子”是最大的谎言

家庭教育中,有一种讨好最常见,就是父母拼命为自己孩子免责,他们常用的一句话是:他还小,还是个孩子。

孩子恶作剧掀女生裙子,家长说:“他还是个孩子,什么都不懂”;

孩子闯入亲戚家乱丢乱拿他人物品,家长说:“他还是个孩子,大人别和孩子一般见识”;

子上学时合伙欺负弱小,家长说:“他还是个孩子,都是闹着玩儿的”。

对大人而言,这句话是客套,也是自我安慰。

但对孩子来说,这句话成了他们横行霸道的“护身符”。

孩子的成长归功于老师(阿曲告诉你跪着的家长)(4)

当孩子发现,自己不论做什么,都可以用“孩子”这个身份来获得特权,那父母的威严、规则的制定就成了一场空话。

有时候,比熊孩子更可怕的,是纵容熊孩子的家长。

这种纵容,是一种畸形的依恋!事事冲在孩子前面,生怕自家孩子吃亏吃苦,这样的家长自己就不够独立。

曾经听闻一件让人匪夷所思的事,一个12岁的男孩,竟然还在一天三顿地喝母乳。

母亲一度求助于医生,生怕孩子这么久还不断奶是存在生理疾病,结果医生回了一句:

“你回去吧,你这个问题我解决不了,这是你们母子俩的心理问题。”

原来,这个母亲最早在孩子一岁半的时候,就尝试过断奶,结果家中老人看孩子哭闹得厉害,都劝她“孩子想吃就给他吃”,她心一软就同意了。

一晃孩子四岁了,她觉得必须断奶,可孩子刚哭,全家人都来劝她,她自己心里也觉得听不得孩子哭,又一次放弃了。

一拖再拖,孩子十二岁了,依然没有断奶。

孩子的成长归功于老师(阿曲告诉你跪着的家长)(5)

这个理应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一天喝三次母乳,不喝就在家大发脾气。

在这个家庭里,正是因为父母不舍得被孩子依恋的感觉、不舍得退出孩子的生活,所以才导致孩子不像一个“正常孩子”。

所有人都在不断用“他还是个孩子”来当借口,殊不知,这句话恰恰是最大的谎言。

就像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的:

“一切都为了孩子,为了他牺牲一切,这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可怕的礼物。”

父母误以为,“他还是个孩子”这句话是用来保护孩子的,其实,过分的包庇,过分的保护欲,正在悄悄扼杀孩子的未来。

没有分寸感的父母,是害不是爱!

对很多家长来说,那个下跪的妈妈让人同情,甚至不由得感慨一句“可怜天下父母心”。

有因必有果,恰恰是她这种无原则的溺爱,造成了最后跪求孩子读书的结局。

那些溺爱孩子的父母真正缺失的,是亲子教育中的界限感。

他们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附属品和所有物,让他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误以为世界不过如此,结果却是:

生下他,养大他,最后用没有分寸的爱亲手毁了他。

孩子的成长归功于老师(阿曲告诉你跪着的家长)(6)

家里宠着惯着,到了社会可能就挨了社会的毒打!

无条件爱孩子,不等于无原则爱孩子

无条件爱孩子,不等于无原则爱孩子。

我们要接纳的,是孩子的情绪,而不是孩子的行为。

上周末,我带着孩子逛超市,不远处有个小男孩在哭闹,不依不饶地要买一个汽车玩具。

孩子妈妈一开始坚决不同意,不停地对儿子说:

“家里已经有过了。”“你不能一直要买新玩具。”

但是小男孩显然不买账,甚至开始躺在地上撒泼打滚,妈妈依然不同意。

孩子的成长归功于老师(阿曲告诉你跪着的家长)(7)

眼看着孩子情绪要失控,妈妈把他拉到一旁,蹲下身和他说着什么,孩子的哭声慢慢平息了。

我原本以为,这场闹剧就这么结束了,没想到等我结账的时候,又碰到了这对母子。

小男孩志得意满地拿着汽车玩具套盒,显然是“得逞”了。

孩子的成长归功于老师(阿曲告诉你跪着的家长)(8)

当时我就在心里叹了一口气,那位妈妈前面所有为了“坚持原则”所做的努力都白费了。

从“爱”到“溺爱”,中间就只差了“执行”,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假若孩子在实际生活中确认,他的任性要求都能得到满足,他的不听话并未遭致任何不愉快的后果,那么就渐渐习惯于顽皮、任性、捣乱、不听话,之后就慢慢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

对孩子有过第一次妥协,背后就会跟着无数次无可奈何。



前段时间,网上有个关于“熊孩子”的视频火了。

一个小姑娘在幼儿园放学,非要买幼儿园门口的气球,妈妈不给买,女儿气的抡起书包猛砸妈妈!

一直到最后,她也没松口答应孩子的要求。

这位妈妈看起来特别狠,其实背后满满的都是爱。

当所有人都在鼓吹“鼓励式教育”、“富养孩子”、“无条件包容孩子”时,清醒的父母早就明白,孩子真正需要的,是恰如其分的爱。

孩子的成长归功于老师(阿曲告诉你跪着的家长)(9)

曾经有个教授说,对待哭闹的孩子,“四个不要做只做一件事”:

不要打,以大欺小,不公平;不要骂,会给孩子不好的示范;

不要说,孩子正闹情绪,听不进去,说的多会让孩子以为你在求在哄他;

不要走开,因为走开就成了单独禁闭,那叫惩罚,没有教育意义;

只做一件事,就是一定要陪伴他,告诉他:这样做不对,你要闹就闹吧。

等孩子情绪完全平复以后再进行沟通交流。

陪伴但不妥协,让孩子知道,你爱他,但对于他的不合理要求,答案是“不”。

在网上看到一组照片,一个三岁的小男孩穿着围裙在收拾碗筷。

发图的网友说,孩子妈妈开了一家小吃店,店外摆了许多桌椅,顾客们吃完之后会留下碗筷餐具。

孩子的成长归功于老师(阿曲告诉你跪着的家长)(10)

这时,一个小小的身影就会出现,他甚至还没桌子高,却麻利地收拾着餐具,一次拿不了太多,就多拿几回。

有人质疑,孩子爸妈怎么能让这么小的孩子干活。

这样想的人恰恰忽略了,不是每个人生来都能锦衣玉食,与其让孩子成长在真空环境中,拥有与现实条件不相符的生活,不如尽早地去见识这个世界的真实与残酷。

孩子的成长归功于老师(阿曲告诉你跪着的家长)(11)

特别狠心的父母,对孩子拥有特别的爱。

孩子不需要被讨好,他们可以接受生活的磨砺,也可以被拒绝。

随手给文章点个“转发”,让更多的家长学会教育子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