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禾刀

一切如同命中早已注定。

因为1844年9月的一次心血来潮,小仲马偶然结识了玛丽·杜普莱西——一位“以美貌、有品位和搞得情人倾家荡产的传闻而声名鹊起”的交际花。也正因为与玛丽的相识、相知到相爱,到最后不得不分道扬镳,小仲马后来才有了那部令自己日后声名鹊起、直到今天仍为人们称道的《茶花女》。

作为资深传记研究者,《小仲马传:反俄狄浦斯者》一书作者玛丽亚娜并不想单单借助大小仲马父子那无尽的花边新闻以博取眼球。本书从三个主要方面勾勒了小仲马的一生,首先当然是他那卓越的文学成就,其次是他个人的丰富情感,再就是他作为大仲马儿子的特殊角色。正是这样的三重关系,才使得小仲马的文学成长之路显得更加立体和丰满。

小仲马身上有什么品格(小仲马的成功并非偶然)(1)

《小仲马传:反俄狄浦斯者》 [法]玛丽亚娜·肖普 克洛德·肖普 著 ,张文英 译 ,商务印书馆

小仲马被冠之以现实主义作家,是因为他的许多作品源自个人的亲身经历。《茶花女》让小仲马在文学创作上尝到了现实主义写作的“甜头”。在《茶花女》中,小仲马对玛丽充满了怜悯,这本书也是他为玛丽写的一部道德辩护词。也正是借助这部书,小仲马唤醒了自己对玛丽的记忆,同时也唤醒了自己隐藏在心底的那份源自身份的自卑。小仲马能够降临世上,是因为多情父亲众多寻花问柳中的一次。母亲身份的卑微,加之父亲一开始并未承认接纳,使得小仲马的童年一度饱受周遭凄风冷雨,这一点与《茶花女》中玛格丽特看似光鲜、实则卑微的身份并无太大差别。

《茶花女》确实为小仲马奠定了较高的起步台阶,但他的文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许多人对小仲马的作品信手拈来,但很少有人关注他的不成功乃至失败。《茶花女》在搬上舞台前曾三度审查而不过。在此后的文学道路上,他曾两度遭遇四年没有任何作品的枯竭期。并非他不想创作,实在是没了创作的激情。好在这样的失败并没有阻挡住小仲马后来的创作脚步。

小仲马确实对自己的身世多有不满,但他在感情这方面继承了父亲的某些衣钵,同样有着出格的表现,无论是在婚前,还是在他的晚年,他的身边并不缺少超越纯真友谊的异性朋友。小仲马一方面对自己的身世怀有隐痛,但另一方面,对于父亲还是表现得极为尊重,即便在最困难的时期,父亲的要求哪怕显得苛刻,他也会尽力满足,这大抵是本书作者冠之以“反俄狄浦斯者”的原因之一。

小仲马身上有什么品格(小仲马的成功并非偶然)(2)

没有一个成功是偶然的。我们也许可以这样说,小仲马的成功虽然离不开大仲马,但大仲马的私生子并非只有小仲马。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原因肯定离不开这样一条重要因素,那就是具有无坚不摧的坚强意志。失败的原因则各有各的不同。透过小仲马可以看到,成功者并非没有失败,只是他们没有深陷失败的泥潭,只不过人们习惯看到成功者光鲜的一面,而对于失败则缺乏应有的耐心。

书中还有一个很大的亮点,即恰如其分地引用大量书信。这部传记的出笼,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作者对以小仲马为中心的大量书信的精心梳理,同时还辅之以很多新闻报道。本书中引用的书信,许多是小仲马的私人信件,也有一些是公开发表过的。在那个年代,书信不仅是文人间也是普通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联系方式。这种方式不仅帮助双方进行了有效沟通,还为后世留下了可资研究的宝贵笔迹。这倒让人不由展望当下,现在的年轻人几乎没见过书信,留给未来的或许只有复制和粘贴,纵使许多语言精美绝伦,但也只是网络搬运的虚拟情感。

本书也留有一些遗憾。作为对历史信息的“保真”,作者尽可能引用书信和新闻报道,对于个中细节交待极其有限,尤其是小仲马与众多名人的往来关系,书中常常是一笔带过,这对于读者对小仲马成长的认识无疑留有遗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