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最不能缺少的,就是填饱肚子的美食。出门吃个饭,总是能让心情愉悦。

不过你可能不知道,平时习以为常的吃饭,也是有很多门道的。这种门道,被称为“饭馆江湖”。

有的人喜欢到一家饭店,就点最贵的菜尝尝,其实这样做很容易被当成韭菜。比如饭店里那些快要断气的龙虾,趴在水底下不动的叫“慢爪”,马上就要死的叫“褪较”。遇到那种喜欢装有钱的客人,这种货就专门照顾他。

所以,搞懂饭馆的江湖门道,对于我们去尝美食,其实是有很多的帮助的。

茶馆菜品探店(专业的堂倌观察客人言语)(1)

谁是懂吃人?

有位美食鉴赏家提过一个建议,去到一家饭店觉得这家的菜不错,吃完之后可以找主厨出来见个面认识下,也表示感谢。主厨虽然收入都不低,但也不会拒绝客人的小费,这是对他手艺的肯定。

然后,就可以加他微信交个朋友,下次来之前,可以事先告诉大厨这边有几位客人,大概什么标准,这次一定会为你安排更有水准的菜色。

传统的餐饮业,江湖的门道更深,因为那时的从业者,都是经过师徒传授的,不会轻易换工作,所以比今天的同行丰富。

茶馆菜品探店(专业的堂倌观察客人言语)(2)

客人进门,堂倌不光会看衣着、气质来判断身份,还要先判断这个人懂不懂吃。懂吃的人能挑出毛病,不好糊弄。而且懂吃的人舍得花钱,能带来更多的食客,是必须拉住的主顾。

中华谈吃第一人唐鲁孙先生就说过,过去在北京办正式的宴客酒席,一定要准备绍兴黄酒。客人订好整桌酒席后,堂倌会端一盘子小酒盅进来,让主人选喝哪一种。

主人选定了,就说咱们喝这八毛一壶的黄酒,一翻酒盅底下果然写着八毛。那今天就会是最好的厨师来为客人做菜,堂倌也会伺候得非常周到。如果翻开酒盅是错的,那堂倌也知道你不是吃主,对你的服务也会懈怠。

什么是吃主?肯不是那种大大咧咧的,而是着眼细节。

老北京涮火锅是清水锅底,最多撒点冬菇磨丝,如果食客还点个凉菜卤鸡冻,往锅里一倒就变成鸡汤,堂倌就知道客人懂行。

茶馆菜品探店(专业的堂倌观察客人言语)(3)

堂倌会观察

天津有许多老字号的清真饭店,如果来了几位衣服阔绰,进门先不点菜,而是要几碗小羊汤的,那堂倌就知道遇上内行了。客人先要羊汤,意思是做得不好就换一家,就会高声喊道“羊汤,盖碗的!”

对饭馆来说,堂头和堂倌什么时候都必须精神饱满,声音洪亮地迎来送往,这是饭馆的门面。很多客人都是专门认某个堂头来吃饭的。后面的大厨不露面,但是听到前面堂倌喊“盖碗的”,就知道是来了吃主,要精工细作,还要用带碗盖的瓷器上菜。

茶馆菜品探店(专业的堂倌观察客人言语)(4)

堂倌观察食客,食客也在观察堂倌。吃主到最后,会让堂倌来清锅底,把锅底全都倒在大海碗里。这是一手绝活,好的堂倌都练过,能保证不撒汤露水,一点灰都不落在碗里。

唐鲁孙晚年生活在台湾,说台湾有些饭馆的服务员看到客人是生面孔,还带着女客,就会推销不新鲜的大对虾,这一道菜往往要占半桌酒席的价钱。他们推荐的一般都是炸烹虾,因为那些存货已经变色了,要深度加工才能骗人。

这些逸闻趣事,主要是观察一个规律:吃饭这件不大的事,也要看知识和经验储备,要懂藏在厨房里的江湖门道,知道怎么实现自己的额外需求。遇到情况,直接说破未必是上策,最好是用他们的规矩来化解。

这就是为什么,同样一个地方,跟着当地会吃的人和自己去吃,体验可能完全不一样。

茶馆菜品探店(专业的堂倌观察客人言语)(5)

饭馆江湖事

熟人社会里最讲面子,好堂倌最懂这一点。如果老主顾请客时,领来的是几位生面孔,一开口点的都是价码高的场面菜,堂倌就明白今天请的是什么级别的客人。

等上菜的时候,会先上两道柜上单独的敬菜,当做额外的赠品。这些菜不便宜,都是饭店的拿手菜,这是让客人觉得,主人平时一定出手大方,这家饭店才会这样尊敬。

结账时主人心里有数,除了把那两道菜价加到小费里,对堂倌还要额外多给小费。

还有一种特殊待遇,叫“吃飞”。就是一两个人到哪家饭馆去,碰巧今天有人办高档酒席,堂倌会说您甭点菜啦,我给您颠配吧,他会关照厨房每道菜多做一份,你这边上的,相当于是一桌小型酒席。

茶馆菜品探店(专业的堂倌观察客人言语)(6)

“吃飞”的意思,就是别人桌上的菜飞到你这边来了。不用单独给饭钱,只要给小费就行。能有权力让客人“吃飞”的,是在店里有股份的大堂头。而且他一定是拿准了你是出手阔绰的大主顾,不会让店里吃亏才行。

当然,今天说的主要是传统餐饮业,普通人很少经常在外面吃饭。传统社会的生活很单调,也没什么享受和消遣,经常出入饭馆的人就给自己添加了不少的“江湖戏码”。

江湖不可避免,也不该禁止,饭馆里的江湖,充满了各种无穷的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