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刺猬

大明亡于崇祯还是万历(决定大明命运的一场大戏)(1)

明神宗坐像

戏台搭在了公元1577年,即明神宗万历五年。

这三个倾情参演的男人,中青少三辈:

大明少掌门、万历皇帝朱翊钧,时年14岁;

内阁首辅、晋中极殿大学士张居正,时年52岁;

刑部观察政务、见习生邹元标,时年25岁。

01

在大戏行将开场的广告时段,先科普两条古代礼制。

第一,丁忧。

丁忧,亦称丁艰,源于汉代,指官员父母去世,官员必须停职,居丧守孝三年,后统一定为27个月,不计闰月。

丁忧期间,不得处理政务;不得谈婚论嫁;不得喝酒撸串,等等等等,务必停止一切娱乐活动,以报父母之恩。

放在现在,父母去世,儿女化悲痛为力量,仍坚守工作岗位,会被奉为典范。

但在古时不行,那绝对属道德污点,忤逆不孝。

且历代皆有规定,父母亡故,官员若隐匿不报,一经查出,轻则革职为民,重则杖刑流放。

如果官员身居要位,实在离不开,咋整?

这便是咱要说的第二条礼制:夺情。

所谓夺情,亦称夺情起复。

即皇帝亲自下旨,以国家需要为由极力挽留,方可不必去职,但需以素服办公,不得参加吉礼。

此文这场戏,便由此而起。

大明亡于崇祯还是万历(决定大明命运的一场大戏)(2)

张居正

02

万历五年九月二十六日,大明二把手、内阁首辅张居正的父亲寿尽去世。

遵循礼制,身为人子,张居正必须停职,马上回返湖北江陵老家,丁忧27个月。

是必须。

况且此前,张居正只在嘉靖三十七年,顺路省亲看望过一回老爹,距今已久别19年。

但,彼时的张居正权倾朝野,正全心辅佐小小年纪的万历帝朱翊钧整饬吏治,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史称“万历新政”。

关键当口,怎可解职奔丧?

而另一个事实是,如不丁忧,满朝文武可都伸脖瞧着呢。

百善孝为先,一个人连老爹的丧事都不操持,又如何以德服人,治理天下?

估计一接到老爹的丧报,首辅大人张居正就在心里抱怨上了:我的亲爹啊,你啥时走不好,偏偏这时候走,你让我可咋整?

好整。

头疼之中,万历帝朱翊钧竟发下圣旨,来了个夺情起复。

据目测,当时的情景应该是这样的:

朱翊钧:爱卿啊,节哀顺变。朕还小,哪撑得起这大明江山?您呐,就别回了。

张居正:不中不中。我必须得回去结庐三年,以尽孝道。

朱翊钧:可国家也需要你尽忠啊。

张居正:皇上,你这是要置臣于不孝之境啊。

一个强留,一个坚辞;一个谈忠,一个论孝,几番攻守之后,张居正面对老家方向,悲声长呼道:

既然忠孝不能两全,那臣就以社稷为重吧。老爹啊,儿子不能送您了,您一路走好哇!

关于此桩夺情事件,《明史纪事本末·江陵权柄》如是载:

“己卯,张居正父丧讣至,上以手谕宣慰,……然亦无意留之。”

大明亡于崇祯还是万历(决定大明命运的一场大戏)(3)

万历皇帝

03

就这样,在万历帝的再三夺情下,张居正放弃丁忧,选择了继续留朝改革。

这个举动,显然是对祖宗礼法的莫大冒犯与亵渎。

特别是在宣扬以德治国、以孝为本的明朝,必会招致同僚反对。

一个个递折子,告黑状,将张居正好一通埋汰。

嘲讽纷杂,张居正顿被气歪了鼻子,暗暗发了狠:“芝兰当路,不得不锄”。(语出张居正《答汪司马南溟》书)

再高贵的花,敢挡于大路中间,也得锄掉你,没得商量!

也便在这时候,见习生邹元标登上了戏台。

《明史·列传·卷一百三十一》载:

“邹元标,字尔瞻,吉水人。九岁通《五经》……元标弱冠从直游,即有志为学。举万历五年进士。观政刑部。”

邹元标天资聪颖,9岁熟诵《五经》,有“神童”之称。

万历五年春闱殿试,得中进士,入刑部实习。

至张居正老爹去世的九月,入职尚不足半年,编制应该都没批下来。

按说,作为职场新人,人微言轻,少说多看很重要。

可看着看着,邹元标也瞧出了门道:首辅张居正执意丁忧,皇上朱翊钧夺情强留,还真是在演戏诶!

君臣演场煽情戏,意在要个面子,不行么?

哪知邹元标天性耿直,满腔热血一根筋,又初生牛犊子不怕虎,竟与少掌门和二老板较起了真。

妥妥的作死的节奏!

大明亡于崇祯还是万历(决定大明命运的一场大戏)(4)

邹元标

04

这日,耿直哥邹元标刷刷刷,写就一篇言辞铿锵、弹劾张居正的奏折,准备递呈少掌门朱翊钧审阅。

说来也巧,正碰上翰林院编修吴中行、检讨赵用贤、刑部员外郎艾穆、主事沈思孝等人挨板子

这几位,也是指责君臣夺情乖谬,而遭了张居正的暴击。

嘁哩喀喳,噼里啪啦,板子翻飞...

顷刻,吴中行等人的屁股便开了花。

必须得承认,邹元标够硬气,愣没拉梭子。

不仅没拉,还悄悄掏出几个银子,连同折子偷塞给小太监,谎称告假,恳请呈送万历帝给予批复。

再说万历帝接到折子,甫一打开,无比浓烈的火药味便扑面而来:

“伏读敕谕‘朕学尚未成,志尚未定,先生既去,前功尽隳’,陛下言及此,宗社无疆之福也。虽然,弼成圣学,辅翼圣志者,未可谓在廷无人也。且幸而居正丁艰,犹可挽留;脱不幸遂捐馆舍,陛下之学将终不成,志将终不定耶?”“今有人于此,亲生而不顾,亲死而不奔,犹自号于世曰我非常人也,世不以为丧心,则以为禽彘,可谓之非常人哉?”

——语出《明史·列传·卷一百三十一》

叨叨叨,大意是说,张居正老爹殁了,你不让他丁忧,说是为了社稷,要是他不幸殉职,挂在任上,难道天会塌,陛下不干了?

生在世间,不遵五伦之道,那还叫人?老爹活着不回家照顾,老爹去世不奔丧丁忧,这和猪狗禽兽有啥两样?

啧啧,骂得够狠,也够耿直。

万历帝将邹元标的折子一转给张居正,张居正当场气得吐血三升:

打,打,打,打烂这厮的屁股!

05

打屁股,雅称廷杖,俗称打光腚,打板子,也是一种古老文化。

据考,廷杖是东汉明帝发明的。

《后汉纪》曰:“明帝时,政事严峻,故卿皆鞭杖”。

行刑廷杖,一般由硬质栗木制成。

接触屁股的一端皆削成槌状,且包有铁皮,铁皮凿出倒勾。

一击下去,我的奶奶啊;行刑人再顺势一扯,我的娘啊。

及至明武宗正德初年,为对付那些不听话的官员,大太监刘瑾又推陈出新,创造出了去衣廷杖。

大明亡于崇祯还是万历(决定大明命运的一场大戏)(5)

刘瑾

于大庭广众之下,扒掉裤子,露出白花花双臀一通打,伤害的不只是屁股,更是脸面。

当然,若想取人性命,亦易如反掌。据说行刑人与司礼监监刑太监心有默契,只需瞧其站立姿势,便知该如何拍。

若靴尖朝外成八字型,那便高举轻落,意思意思即可。即便皮开肉绽,也不伤筋动骨;若靴尖朝内,那便往死里打,千万别客气。

当耿直哥邹元标挨板子时,监刑太监的靴尖应该是朝内的。

因为,啪啪啪,八十板子拍下,邹元标已数度死去,差点没活来。

幸亏有人剥了一张黑羊皮,趁热乎劲敷满金疮药,裹上了他的屁股。

如此,烂肉方得以再生。

最终,靠着爆表生命值,邹元标满血复活,虽废掉一条腿,却好歹保住一条命。至今,在其家乡江西吉水县,仍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谣:

“割不尽的韭菜蔸,打不死的邹元标”。

而不待伤愈,邹元标便被流放于荒僻偏远、地处万山丛中的贵州都匀卫。可张居正仍不解恨,又指使巡按御中意欲加害。

当算老天垂怜,那巡按路过镇远住宿,突然暴毙。

《明史·列传》如是载:

“居正大怒,亦廷杖(邹元标)八十,谪戍都匀卫……巡按御中承居正指,将害元标。行次镇远,一夕,御史暴死。”

06

如若以为,这场发生于三个男人之间的夺情大戏至此落幕,那便偏谬了。

白云苍狗,岁月如流,一转眼,6年过去。

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六月,张居正病逝。

出人意料的是,曾泪眼吧嚓、夺情强留的万历帝朱翊钧,居然翻脸如翻书,狠叨叨发下一道清算张居正的圣旨!

而这,恰恰坐实了当年君臣是在演戏。

此次清算可谓疾风扫落叶,既猛又狠:抄家;削尽宫秩;追夺玺书;家属妻女或饿死或流放,还差点将张居正开棺鞭尸……

而世人也终于明白,活在张居正阴影里整整10年,如木偶般不得自由的万历帝,表面嘿嘿嘿,其实心里早恨死了他。

一旦得势,睚眦必报。

与此同时,流放蛮荒的邹元标也得以征召返京,授吏科给事中。哪知好景不长,没多久,又因耿直个性触怒主子,再度被贬。

这一贬,便白了头,足足30年。

大明亡于崇祯还是万历(决定大明命运的一场大戏)(6)

07

是年,天启元年。

明光宗即位,随之应百官之请,征召瘸腿讲学三十载、早已名满天下的耿直哥(此时已是爷爷辈了)赴京任职,授大理寺卿。

尚未到任,又擢升为刑部右侍郎。

响当当的二品大员。

而令天下人皆惊的是,年值七旬的邹元标到任,首做之事竟是上疏朝廷,为曾打得他屁股开花,断送了一条腿加半条命的冤家仇人张居正平反!

至于个中缘由,邹元标只一声轻叹:

“江陵功在社稷,过在身家,国家之议,死而后已,谓之社稷之臣,奚愧焉?”

——虽然张居正因自身不检点,招惹了诸多是非,但其兢兢业业,死而后已,全力推行万历新政的举动,于社稷有功。如不为他平反,心中有愧啊。

从一根筋的耿直哥,到渡尽劫波泯恩仇的东林大师,邹元标做到了。

一个人,只有放下小我,看淡仇恨,才会活得通达澄澈,风淡云轻。

本文为历史教师王汉周,汉周读书原创。感兴趣的朋友,请用薇信搜索公众号:历史教师王汉周或汉周读书,收看全部系列原创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