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在手表与怀表,没有被发明出来之前,日晷就是时间的计算器,是人们用来梳理时间的梳子,在有日晷的地方,它的存在往往可以规定人们的生活。

现在的我们依然被时间规定着生活,日晷却早已被拖出现实,走进了历史深处。

日晷,古时一种利用日影测量时间的仪器。

又名“日规”,它由晷盘和晷针组成。

中国的日晷,将晷盘平行于赤道面,倾斜安放。

日晷和漏刻是我国古代的计时工具(古代日影测时刻的仪器)(1)

晷针为指向南、北极方向的金属针。

针影随太阳运转而移动,刻度盘上的不同位置表示不同的时刻。

中国最早关于日晷的历史记载是《隋书·天文志》中提到隋开皇十四年(574年)发明的短影平仪即地平日晷。

赤道日晷的明确记载,初见于南宋曾敏行的《独醒杂志》中提到的晷影图。

日晷作为一种利用太阳光的投影来计时的仪器,是人类在天文计时领域的重大发明,这项发明被人类使用了几千年之久。

日晷和漏刻是我国古代的计时工具(古代日影测时刻的仪器)(2)

1日晷,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

它的原理就是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并划分时刻。

日晷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

晷针垂直地穿过圆盘中心,起着圭表中立竿的作用,因此“晷针”又叫“表”,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于天赤道面。

晷针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极,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极。

在晷面的正反两面,刻划出12个大格,每个大格代表两个小时。

早在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出现了测定和计算时刻的“表”了。

这种“表”名叫土圭,利用一根构造简单、直立于地面上的杆子,来观察太阳光投射的杆影,当杆影指向正北方向时,时间为正午,也就是现在的12点整。

日晷和漏刻是我国古代的计时工具(古代日影测时刻的仪器)(3)

另外,根据杆影移动规律、影的长短变化,还可以测定冬至日和夏至日。

尽管人们可以利用土圭来测定时刻,这种计时仪器在一天里,也仅可测定一个读数,其他时刻仍旧不能计算出来。

2太和殿前的日晷|需要表示皇权威仪的宫殿前,都有日晷

古代通过观察日影来确定时刻的计时器,是在一心插上一根铁针,针与圆盘保持垂直的角度,盘的赶阳在天空中的位置,通过铁针的投影指向圆盘的,日晷要放在较高的地方。

太和殿前的日晷,明代日晷不是日常生活中定时刻的工具,已成为表征皇帝拥有授时之权的礼仪之物。

日晷和漏刻是我国古代的计时工具(古代日影测时刻的仪器)(4)

故紫禁城中太和殿、乾清宫等,需要表示皇权威仪的宫殿前,都有日晷了。

日晷被传播到了西方国家,并且在17世纪风行于整个欧洲。

到了我国明朝末期之后,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各种日晷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种类也变得越来越多。

利玛窦的日晷在徐家汇天主堂藏书楼内

尽管无人注视,巨大的日晷仪仍然时时刻刻,忠诚地记录着古往今来的光阴流逝。

日晷和漏刻是我国古代的计时工具(古代日影测时刻的仪器)(5)

3从日晷校准滴漏,到寓意“珍惜光阴”

汉代以及后来很长的时期内,把圭表测得的太阳影长也称为“日晷”,元、明以后才把测天体的方位,以定时刻的仪器称为“晷”。

明末以后,作为测时器名称的“日晷”才流行于世。

中国日晷起源于圭表日,中时,表影指向正北的瞬时为正午,即当地真太阳时十二时整。

事实上,《史记·司马穰苴列传》中就有“立表下漏”的记载,可见远在春秋时代就用表来测定时刻了。

但用这种方法,一天里只有一次机会得到读数,因此它只能用于校正漏刻的快慢。

滴漏的速度有快慢变化,造成测时不准确,汉代就开始用日晷来进行校准。

使用时,将日晷摆平放正,在晷心大孔中立“正表”,在外缘小孔中立“游仪”,将正表与游仪照准日出和日入时太阳的位置,可计算出当日白昼的长度。

然后,让掌漏人员据以校准漏壶的流速、调整昼夜漏刻。

日晷和漏刻是我国古代的计时工具(古代日影测时刻的仪器)(6)

民国时期,大礼堂前草坪的南端立一座日晷仪,取“珍惜光阴”之意。

抗战中,清华大学校园为日军盘踞,日晷仪底座仍在,但银胎珐琅的日晷盘不翼而飞。

抗战胜利后,陈岱孙受命掌管校舍保管委员会,从昆明先期返回北平接收校产,主持校舍修复,其间,重新制作了石刻日晷盘。

大学里的日晷仪,往往取“珍惜光阴”之寓意。

日晷和漏刻是我国古代的计时工具(古代日影测时刻的仪器)(7)

总之,日晷根据太阳在天空中的实际位置测量出的时间,被称为当地太阳时间。

正午是太阳在子午线上的精确时刻,直接在天顶上日晷投射出最短的阴影。

在人们使用发条时钟、模拟时钟或数字时钟之前,太阳是测量时间的主要手段。


一起聊一聊日晷的历史故事,欢迎关注

作者|龚柳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