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脑子到底能不能吃呢?

其实这个问题涉及到了人的最终级的哲学思考,“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

按照人的道德,或者人性善良的一面来说,最好是不要吃动物的大脑,这个出发点很简单,从人性有爱的一面来看,我们不可能吃人,既然不能够吃人,那么灵长类最好也不要吃,灵长类毕竟是和我们一类的,如果吃了,那就是同类相残,如果博爱的程度再大一点,那么最好智商比较高的狗、马这些有灵性的也不要吃,再博爱一点的话,哺乳动物这一类也不要吃。


但是,一旦不要某些人吃哺乳类动物的时候,就会遇到常识性抵触,因为猪牛羊这些动物都是哺乳类。更何况,爱狗的人和吃狗的人已经在网络上和玉林高速上大打出手了,实际上,这就找到了一个人性的边界。


人性是一个善和恶的综合,或者更直白一些,是原始的动物性与后天学习的神圣性的综合体,在吃不吃某些动物上,有些人尊重天性或者自身的动物性,觉得吃了好吃又舒服,有的人则尊崇道德与神性,愿意慈悲为怀。


人类的诸多弱点也都是同此道理。到底是为了奋斗而创业还是为了安稳而打工,到底是为了爱情而结合还是为了物质而同居,各个人有各个人的想法,然而永远逃不脱动物性的底线和神性的天花板。


猴头,到底是指猴头菇还是指后脑呢?

这是一个曾经困扰饮食届几十年的问题,在文献中记录了“上八珍”为:狸唇、燕窝、驼峰、熊掌、鹿筋、猴头、豹胎、哈士蟆。毫无疑问,这些玩意儿刨开有“燕窝”和争议的猴头之外,都是“硬菜”“荤菜”。实际上,燕窝本身也是动物的产品,所以这就提升了猴头是指“猴脑”的可能性。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猴头菇本身并不是蘑菇里面最鲜美的品种。现在超市里有干制的猴头菇卖,很少的超市还有鲜制的含水的猴头菇出售,只需要花很少的钱,就可以吃到这个疑似上等八珍的宝贝。不过,一旦你吃到了这种蘑菇,你就会发现这种菇类的味道比松茸要差一些,大概在鲜美度上只能与茶树菇媲美。这就有点盛名难副的意思了。


不过,猴头会是“猴脑”吗?

所谓“八珍”最早的记录是金元时期的戏文录,而金元时期则是中国最为充满野性的一个时期,特别是蒙元时期的野性流露,更是超乎人的想象。让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所谓的八珍——狸唇、燕窝、驼峰、熊掌、鹿筋、猴头、豹胎、哈士蟆。

这其中,有几种只有新疆、内蒙和东北才有,比如驼峰、哈士蟆。驼峰自不必说,骆驼本是承载货物的货车,如果闲下来把它杀了,那么一定不是在沙漠,而是在水草丰足,马骡替代成为工具的地方。哈士蟆则更加指向东北,因为哈士蟆与癞蛤蟆完全不同,它指的是东北林蛙。所以这八珍,整体上并非中原人的喜爱,而是匈奴人或者东北金人的癖好。


不过,猴脑好吃吗?实际上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首先,猴脑是不好吃的,成都有一个小吃叫做烤脑花,这个小吃实际上指明了动物的脑子并不好吃,烤脑花在挑掉筋膜和血丝之后,要大量的香料掩盖脑子的腥味,吃猪脑其实和吃豆花差距不大,主要吃的是佐料。猴脑和猪脑在成分上是99%类似的,吃起来应该相距不大。而烤脑花本身暴露了动物脑子的一大问题,那就是难以入味,这就是为什么烤脑花要大量的酱类伴味,本质上,烤脑花就是紧致版本的麻婆豆腐。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网络上的各种版本所谓的猴脑吃法,其实都是假的。比如桌子上扣一个洞,然后把脑袋拿上去敲个洞,用油烫着吃。这种吃法凶残有余,更谈不上美味,因为成都人早就试过,假如筋膜和血丝不挑掉,脑袋几乎不能吃,仿佛在吃蜘蛛网拌豆腐。这是因为大脑内部有很多的神经,这些神经纤维既有弹性又难得咬断,如果生烫吃脑子,这种人一定没有脑子。


说了这么久,还没有说到猴头到底是指猴头菇,还是指猴脑。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你心里面大概也有数了。

猴头在历史上某一段时间,在某些人的心里肯定是指猴脑的,即使我们百般的解释,也肯定没有用的,因为这个想法契合了他的道德感世界观。

然而文化的正统最后还是让猴头菇成为”猴头“的代名词。因为让一种鲜嫩有药效的蘑菇成为山珍的珍品,其实更有灵气,也更符合所有人的审美。我们的审美在地狱和天堂之间游走,而美肯定要高于人间的,所以如果要选择美食,那么猴头菇肯定是完胜猴脑的。


最后,告诉您一个吃猴头菇的秘密。


猴头菇本身很难煮烂,而不煮烂,猴头菇就没有香味,也很难嚼,这就让他沦为二流蘑菇。正确的烹饪方法是,让猴头菇在泡发之后,挤干水分,然后和大骨汤或者鸡汤一起上锅蒸两个小时,此后,猴头菇开始水解,自身的香味才慢慢散发出来,此时再将之撕碎或者切块,炒菜或者炖汤,才有名副其实的山珍之香味。


猴菇和猴头菇对应关系(猴头到底是指猴脑还是猴头菇)(1)


正所谓:

美食囫囵遇盲流,

竟把猴脑当猴头。

小火烹菇几炷香,

胜却血腥三层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