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瘤权威专家排名(亮点纷呈探讨争鸣)(1)

近期以来,我们目睹了新冠疫情的来势汹汹,也见证了疫情之下隔离期间无数温馨的画面。疫情能够隔离你我,却挡不住学术的碰撞。“CSCO白血病专家委员会&淋巴瘤专家委员会工作会议暨2022年白血病•淋巴瘤高峰论坛”于2022年4月29日-30日在“云端”举办。在30日下午的淋巴瘤专场会议中,来自全国各地的多位淋巴瘤领域大咖就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滤泡性淋巴瘤(FL)、边缘区淋巴瘤(MZL)等淋巴瘤的治疗进展与突破展开深入剖析和讨论,医脉通将主要内容整理如下。

中国淋巴瘤专科建设项目规划及进展

会议伊始,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朱军教授的主持下,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杨爱平主任、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共同就《中国淋巴瘤专科建设项目规划及进展》致词。

淋巴瘤权威专家排名(亮点纷呈探讨争鸣)(2)

杨爱平主任就《中国淋巴瘤专科建设项目规划及进展》致辞

杨爱平主任表示,经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统计,我国淋巴瘤的发病率排名第8,患者近5年总生存率仅有38.3%,远低于周边国家和地区。归根结底,我国淋巴瘤的诊断时间长、规范性较差以及随访服务体系欠缺,导致淋巴瘤的整体治疗效果不理想。在此背景下,中国淋巴瘤专科建设项目成立,致力于加强淋巴瘤的专科能力建设,完善淋巴瘤诊疗制度、普及淋巴瘤诊疗理念。希望广大淋巴瘤专家能团结一致,积极参与项目建设,助力健康中国发展。

淋巴瘤权威专家排名(亮点纷呈探讨争鸣)(3)

马军教授就《中国淋巴瘤专科建设项目规划及进展》致辞

马军教授表示,疫情没能阻挡专家组前进的步伐,2021年4月中国淋巴瘤专科建设项目正式启动,7月《淋巴瘤全程管理专家共识》首次在国内发布,今年1月《淋巴瘤多学科诊疗规范》正式启动撰写,淋巴瘤人才发展“百人计划”全面启航,助力淋巴瘤专科人才培养,这一年多项目组取得了不凡的成绩。目前全国各地淋巴瘤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比中心城市低40%左右,推动淋巴瘤诊疗的深化改革,任重而道远。中国淋巴瘤专科建设项目的愿景,是切实提升血液肿瘤临床医护的能力,提高淋巴瘤患者生存率,实现“健康中国2030”。

DLBCL:诊治关键与再突破治疗

淋巴瘤权威专家排名(亮点纷呈探讨争鸣)(4)

白鸥教授进行专题报告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曹军宁教授、辽宁省肿瘤医院李晓玲教授的主持下,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白鸥教授就DLBCL患者诊治关键与治疗突破展开了详细的阐述。

白鸥教授指出,目前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强的松)方案对于DLBCL的一线治愈率达到60%,但仍存在30~40%的复发难治患者,因此在经典R-CHOP方案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探索是必由之路,判定高危为诊治关键。多个临床研究结果显示,R-CHOP 靶点特异性药“X”(包括来那度胺、维泊妥珠单抗[Pola]、PD-L1单克隆抗体等)能显著改善疗效,为DLBCL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而在复发难治DLBCL的二线治疗中,判定化疗敏感性、应用自体干细胞移植(ASCT)和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治疗的时机尤为重要。对于晚期复发、对化疗敏感的DLBCL患者,优先选择ASCT,可明显获益。CAR-T以及新靶向药物的治疗,比如Tafasitamab联合来那度胺、Glofitamab单药治疗及联合Pola、Pola联合Mosunetuzumab等,均取得进一步的研究进展,或将成为R/R DLBCL治疗的新研究方向。

山西白求恩医院张巧花教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钟美佐教授在讨论后提出,DLBCL发病率高且异质性很强,提高临床治愈仍任重而道远。期待更多的前沿探索及临床数据支持,助力R/R DLBCL患者进一步提高生存率。

DLBCL一线自体移植地位

淋巴瘤权威专家排名(亮点纷呈探讨争鸣)(5)

刘卫平教授进行专题报告

江西省肿瘤医院双跃荣教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孙秀华教授的主持下,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刘卫平教授就DLBCL一线自体移植地位展开了详细的阐述。

刘卫平教授表示,2021年ASCT的全国使用率仅有2.4%,且这个比例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更低。ASCT具有方法成熟、临床证据充分、可及性强等优势,依然是重要且有效的淋巴瘤治疗策略之一。对化疗敏感的DLBCL年轻高危患者中,经R-CHOP诱导治疗后接受ASCT明显获益;不过强化治疗后应用ASCT的DLBCL患者受益不明显。移植前诱导方案、移植时机均会影响患者的生存受益,需基于患者治疗反应去调整后续治疗方案,因此个体化治疗尤为重要。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艳教授、河南省肿瘤医院李玉富教授在点评中提出新药时代ASCT仍具有非常大的优势和发展空间,国内人群的可及性高,应进一步推广使用。

淋巴瘤免疫治疗新时代:免疫检查点研究的突破与挑战

淋巴瘤权威专家排名(亮点纷呈探讨争鸣)(6)

张会来教授进行专题报告

山西省肿瘤医院苏丽萍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李文瑜教授的主持下,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张会来教授就淋巴瘤领域免疫检查点研究的突破与挑战展开了详细的阐述。

张会来教授谈到,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抗PD-1单克隆抗体,其单药治疗仅在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HL)和原发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PMBCL)中有较好的疗效,对DLBCL等其他淋巴瘤亚型的完全缓解(CR)率较低,探索联合方案是必由之路。长期随访结果证实,帕博利珠单抗联合R-CHOP方案治疗初治DLBCL患者疗效可观且安全性良好,为DLBCL一线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此外,抗PD-1单抗联合传统化疗、抗体药物偶联物(ADC)、CAR-T及其他靶向药物均取得一定的进展。如今,淋巴瘤的免疫治疗面临着不少挑战,遗传及表观遗传缺陷、信号突变/失活等肿瘤内在因素以及复杂的肿瘤微环境,均会影响免疫治疗的临床效益,开发更优的靶向治疗策略是未来的研究目标。

北京医院刘辉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路瑾教授就PMBCL的治疗选择中PD-1单抗和CD30单抗谁更优展开了讨论。张会来教授阐述道,从适应症获批和临床可及性上看,更推荐复发难治PMBCL患者应用PD-1单抗,其联合GVD(吉西他滨、长春瑞滨、阿霉素)治疗可作为PMBCL二线治疗方案。

FL诊治进展

淋巴瘤权威专家排名(亮点纷呈探讨争鸣)(7)

徐兵教授进行专题报告

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刘丽宏教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薛宏伟教授的主持下,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徐兵教授就FL诊治进展展开了详细的阐述。

徐兵教授指出,我国真实世界多中心研究结果显示,中位随访55个月,FL患者的5年PFS率和总生存率(OS)分别为61%和89%,与欧美国家相近,但FL至今无法治愈,早期进展(POD24)和转化是FL治疗失败的主要因素。建议通过及时的微小残留病(MRD)的监测预测患者的不良结局,深入了解FL的分子分型,推进个体化治疗,根据高危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分子生物学异常选择最合适的一线治疗方案,比如EZH2突变患者应用EZH2抑制剂可得到理想疗效。

此外,抗CD20单抗为基础的治疗方案是目前指南推荐的FL治疗方案,能达到较高的客观缓解率(ORR)和CR。GALLIUM研究结果显示,相比于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方案,新型抗CD20单抗奥妥珠单抗联合化疗方案能进一步延长FL患者的PFS,改善高危FL患者的预后。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王鲁群教授、内蒙古包头市肿瘤医院王亚兰教授参与了点评,认为奥妥珠单抗的获批为我国FL患者带来了治疗新选择,能助力患者降低复发和死亡风险,获得更好生活质量,其联合化疗是一个不错的一线治疗方案。

MZL的治疗进展

淋巴瘤权威专家排名(亮点纷呈探讨争鸣)(8)

郭晔教授进行专题报告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何小慧教授、福建省肿瘤医院杨瑜教授的主持下,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郭晔教授就MZL的治疗进展展开了详细的阐述。

郭晔教授表示,MALT淋巴瘤是一种发生于结外的惰性淋巴瘤类型,是占比最高的MZL类型,近年来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相关基因易位的检测在判断MALT淋巴瘤的预后和指导治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指南推荐的治疗方案中,抗幽门螺杆菌(Hp)治疗是局限期胃MALT淋巴瘤的标准治疗,对于I/II期原发胃的结外边缘区淋巴瘤,Hp阳性患者的话甚至可通过抗Hp治疗实现临床治愈;对于抗Hp治疗失败或Hp阴性患者,可以进行放疗。此外,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是广泛期MALT淋巴瘤的一线标准治疗方案,其中苯达莫司汀是最常用的化疗选择,二线挽救药物包括布鲁顿氏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抑制剂等,均显示出较高的抗肿瘤活性,靶向药物的治疗方案前移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张连生教授、昆明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曾云教授就Hp阴性的MALT淋巴瘤患者应如何进行抗Hp治疗展开讨论。郭晔教授表示,Hp阴性患者的抗Hp治疗疗程与监测建议和Hp阳性患者一样,定期进行胃镜检查以监测疾病情况,不过Hp阴性患者由于抗Hp治疗效果相对较差,更应谨慎疾病的进展,必要时及时联合放疗。

数字化赋能疫情下的临床试验质量管理

淋巴瘤权威专家排名(亮点纷呈探讨争鸣)(9)

江旻教授进行专题报告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纪春岩教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赵洪国教授的主持下,北京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江旻教授就数字化赋能疫情下的临床试验质量管理展开了详细的阐述。

江旻教授介绍道,疫情减缓了全球临床研究的进展,为保证临床研究的正常进行,指南与共识鼓励应用数字化与智能化的新技术来高效推进临床试验规范化和智能化。北京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率先建立医疗与临床试验管理一体化系统,为提供更好的临床试验平台打下基础。此外,随着临床试验电子化系统中远程监查和数据管理系统建设的逐渐成熟,疫情期间可采用中心化监查和远程监查相结合的数字化技术来开展药物临床试验,实现了互联网在线监查,减少疫情的风险。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张利玲教授、吉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高素君教授参与了点评,一致认为数字化管理能让医院和机构化被动为主动,在减轻疫情对临床研究的影响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推荐在其他医院引进和推广使用,推动临床研究顺利进行。

大会总结

会议最后,大会主席马军教授进行了会议总结。马军教授表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此次会议汇聚了淋巴瘤领域的众多精英,共有一万七千位学者在线聆听与学习,共同为我国淋巴瘤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力量。期待在众多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淋巴瘤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能再上一层楼!

编辑:Chole

审校:Evelyn

排版:Wenting

执行:Went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