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2020年7月5日,106岁马识途封笔的消息,传遍文学圈内外。马老的艺术创作力之旺盛,令人惊叹。不少作家进入晚年后,由于健康或者自己的写作状态问题,创作基本处于歇业状态。出生于甲寅虎年的马识途,历经多个时代,穿越层层风雨,在如今的和平年代,依然关心和思考着这个世界。且不说在整个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就是在全世界文学圈,创作力如此持久旺盛者,也极其罕见。马老用他顽强的生命力,真正实践出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马未都讲历史最可怕的人(马识途跨越近80年的)(1)

2018年10月10日,中国现代文学馆举办了马识途书法展和《马识途文集》发布会。该丛书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共18卷700万字,收录了《清江壮歌》《夜潭十记》等作品。当时104岁的马识途亲自出席。活动现场,他坚持“要站着说几句”,并告诉大家自己制定了一个“五年计划”,要再多写几本好作品。他说,“人们常问我长寿之道,我都以’达观’两字和‘提得起放得下’六字应对。再往深处想,恐怕又和我差不多经历了整个20世纪有关。我这一辈子的所思所想所感,积累了大量的文学素材,还没能写出一部传世之作,自己觉得遗憾,所以还要继续努力。”那次来京,除了出席这场活动,马老还完成一桩多年的心愿——把《夜谭续记》书稿交给人民文学出版社。

时光荏苒,岁月沧桑。从2020年出版《夜谭续记》追溯到1982年出版《夜谭十记》,再到1942年起笔写夜谭之《破城记》,马老的”夜谭“写作、出版过程几度曲折,也是一个承载近80载岁月风雨的故事。

传奇故事从1942年开始讲述

1938年,24岁的马千木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入党申请表上郑重填上了“马识途”的名字,由此走上职业革命的道路。1941年,出于革命需要,马识途尊重组织安排,考入西南联大就读。他受到闻一多等名师的教导,汲取了丰富的文学营养,激发了他少年时代就喜爱文学的心。革命工作之余,马识途开始文学写作。由于他长期搞地下工作,与各种各样的事情和人物打交道。所以这些经验,也称成为他写作的素材。受果戈里《钦差大臣》影响,他写出小说《视察委员来了》,后改名《破城记》,即《夜谭十记》第一记。不过出于地下党工作的组织性,从西南联大毕业时的马识途,将所写文字一火而焚之后,就投入出生入死的地下斗争中去了。写诗、写小说的马识途,暂时消隐,革命家马识途显影在历史的舞台。

马未都讲历史最可怕的人(马识途跨越近80年的)(2)

新时代来临,文学梦终再续。1959年国庆前夕,《四川文学》主编、作家沙汀约马老写纪念文章。马老写出《老三姐》。发表后,该文被《人民文学》转载,引起中国作协领导注意。时任中国作协党组书记的邵荃麟邀请马老参加进作家队伍里来。面对马老袒露本职工作很忙,邵荃麟说:“你写革命文学作品,对青年很有教育作用,你多做一份工作,等于你的生命延长一倍,贡献更大,何乐不为?”这一点真的打动了马老。就这样,马老加入了作家队伍。他也以文学的方式,回到了他青年时代。

1960年代,在好朋友韦君宜(曾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的建议下,马老决定以他在地下革命工作中遇到的奇闻轶事为素材,写成10个故事,汇成“夜谭十记”。但由于一些客观的时代因素,马老的夜谭写作又再度暂停。直到1979年,马老重振旗鼓,一鼓作气,于1982年完成《军训记》,最终完成由10个故事组成的《夜谭十记》,于1983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夜谭十记》初版印了二十万册,随后还加印,颇为红火。

韦君宜之后还专门到成都,建议马识途继续写《夜谭续记》、《夜谭新记》,用意大利著名作家薄伽丘的《十日谈》那样的格式,形成一个“夜谭文学系列”。马老动心了。但当时担负繁重行政工作的马老,确实没有足够精力进行文学创作,于是“夜谭文学系列”创作计划就暂时被搁置起来。这也成为马老多次提及的一个“遗憾。”

《夜谭十记》再次进入很多读者的视线,跟2010年导演姜文把《夜谭十记》中的《盗官记》改编成《让子弹飞》有关。马老在他的书中写道,“于是,作为这个电影的原著小说《夜谭十记》,也附丽于《让子弹飞》而飞了起来,跟着红火起来。几个出版社争着出版,连台湾也来凑热闹,出了一版繁体字的《夜谭十记》。因此,我头脑又开始发热,想把原来和韦君宜一起计划好的《夜谭续记》重新完成,也算是纪念韦君宜。”

马未都讲历史最可怕的人(马识途跨越近80年的)(3)

马老说到做到。2017年,马老以103岁高龄,开始动手写《夜谭续记》。然而,这个续写再次遇到挑战:马老体检时查出得了肺癌,这本书的创作眼看可能半途而废。但是病魔没有阻挡住一颗渴望生命和文学的心。他坚持一边治疗一边写作。就在完成了《夜谭续记》这本书的初稿之际,马老的身体奇迹般地好了。2020年,跨越又一个近40年,马老的《夜谭续记》由人民文学出版社社出版。兑现了给老朋友的诺言,也让自己的遗憾终止。而读者也有福了。

一张近代社会众生缩影图

古今中外,奇谭题材的文学创作,就以其轻松诙谐且寓意深刻为人所喜爱。比如《天方夜谭》、《十日谈》等。巴蜀之地,深处内地。群山环绕,安定之余往往更多奇谭。川人犹爱摆龙门阵,一杯冷茶,几张竹椅, 谈天说地,评古论今,便是最好的休闲方式。马老创作“夜谭”系列的灵感,都是来源于他早年的地下工作经历。出于掩护身份的需要,他经常更换职业,因此得以和三教九流打交道,听到了很多难以想象的旧社会奇闻轶事。

《夜谭十记》开篇以旧社会一个不负十年寒窗苦读,终于赢得“洋翰林”尊号的主人公开篇。他从一所国立大学的中文系毕业,找到了一个县衙门的工作。置身于“冷衙门”这个浓缩的小社会中,他和其他科员整日“观看”着一幕幕令人气愤又同情的“奇闻异事”在面前轮番上演。就这样,科员们一个个轮番上台,成了讲故事的人。

马未都讲历史最可怕的人(马识途跨越近80年的)(4)

在《夜谭十记》中,作者以一位客观聆听者的身份,记述了这几位科员坐冷板凳,喝冷茶,摆龙门阵的“奇闻怪状录”。这几位科员志趣相投,成立了一个“冷板凳会”,以抓阄方式轮流摆讲了10个故事——依次为《破城记》、《报销记》、《盗官记》、《娶妾记》、《禁烟记》、《沉河记》、《亲仇记》、《观花记》、《买牛记》和《踢踏记》。

电影《让子弹飞》便是取自其中一记:《盗官记》。此文讲的是知事大老爷改名叫县长的故事,新县长上任,下船时遭了不测,夫人和师爷一合计,由师爷顶替县长,权当无事发生……

不管是《夜谭十记》,还是续写的《夜谭续记》,内容都是旧社会几个科员公余之暇,相聚蜗居,饮茶闲谈,轮流开讲。传奇以别人口叙述显得更带劲、更神秘。每到关键点、高潮部分,小说里讲故事的人还会提醒读者写道:“为什么?”、“事出意外,怎么办?”等字眼。边叙述,边引导读者跟上故事的节奏。

马老出生于书香之家,自幼接受传统文化教育,青年时代又在西南联大中文系就读,受教于闻一多等名家。他的文笔老练、纯熟,字里行间有一种传统古典文学的韵味。再加上他对带有浓郁地域色彩的川话纯熟运用,幽默诙谐,让小说显得流畅易读。蜀地人文地理风貌也在马老的笔下,体现得淋漓尽致,堪称一本卓越的近代社会缩影史。一个个荒诞的故事,散发讽刺的意味,启发着读者对社会、世相的深入思考。

“夜谭” 并不仅仅是用四川话讲述饮茶闲谈,摆龙门阵,以消永夜的故事,还是一种宝贵的文学样式。哲学家本雅明在《讲故事的人》中说,在现代世界,讲故事作为一种秘传技艺 ,正行将消亡。像马老的“夜谭”这种传奇故事型的小说,读来有滋有味,现在已经很少见了。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