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传统过完元宵节才算是过完年,此时,恰逢雨水节气,万物萌生,正是黄淮流域冬小麦开始返青的时候,也正是冬小麦施追肥的最佳时机,庄稼人也要开始了新的一年辛苦劳作。

小时候,小麦施肥全靠人力劳动,当时有一种木制的农具叫“耩子”,专门用来播种和施肥。后来上学初中历史书上还讲过这农具,不过课本上叫作“耧车”,西汉时期发明,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了,当时还处在世界前列。看书上图片样子和当时用的差不多,不由感慨万分,两千多年来我们的耕作模式居然没有多大的进步,甚至可以说在退步——历史书上说“耧车”是一种畜力条播机,而我们小时候是几家共用一辆手扶拖拉机,哪还有牲畜啊,可拖拉机又不能干这活,所以只能人力操作。

常见农具有哪些(这一流传了两千多年的农具叫耩子)(1)

雨水节气过后,也就是小麦返青后拔节前,就要用耩子把尿素逐行施到麦田里。这时就要一家齐上阵——妈妈在前面拉耩子;爸爸在后面负责控制施肥量;我们小孩子则另外套个绳子帮着拉,或者拿个耙子在耩子后面,把散落在地表的化肥耧到土壤中盖一下。

刚开春的土地松松的,初春的阳光也暖暖的,倒也感觉不到太累,撒欢儿似的使劲,可是几圈下来双腿就变得沉重起来,毕竟一个冬天没干活了,一会儿就气喘吁吁,暖暖的阳光也感觉变得燥热起来,就把厚厚的棉衣脱下来扔在地头。

在后面负责施肥量可是个技术活,这叫“摇耧”,要根据耩子行走的速度来调节上面的阀门。因为化肥是有限的,当时一亩地大概也就二十斤尿素吧,如果施肥量大了化肥就会不够用,量少了则又起不到作用,所以在后面摇耧的一般都是岁数大很有经验的人。

常见农具有哪些(这一流传了两千多年的农具叫耩子)(2)

一家人干一天,起早贪黑顶多也就耩十亩地的化肥,所以几十亩地要干好几天。其中第一天感觉最累,晚上睡觉的时候腿肚子都酸酸的。后来的几天反而慢慢适应了,倒感觉不到太累了。

辛苦必有回报,施过化肥的小麦随着气温的回升,开始茁壮的成长,逐渐拔节抽穗,又是一个丰收年!

常见农具有哪些(这一流传了两千多年的农具叫耩子)(3)

用耩子追施化肥的方式从我记事起持续了十多年,后来又换了一种方法——撒施,就是把尿素撒到麦田里,但是必须要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必须要在降雪雨的时候才行,让雪雨把尿素融化到土壤中为小麦提供养分。这种方式就快多了,几十亩地的化肥一天就可以撒完,只是施肥量要增加一些,因为化肥是撒在土壤上面,融化后毕竟会有一部分转化为气体而损失,所以,这时的亩用量一般为三十斤左右。

常见农具有哪些(这一流传了两千多年的农具叫耩子)(4)

可是,春雨贵如油,雨水只是一个节气名称,是说气候逐渐变暖,降水形式由降雪转变为降雨,并不一定真的会下雨。有时候雨水节气过后甚至会发生严重的春旱,这样就没有撒施化肥的条件了。好在那时的水利设施已经比较完善,旱灾严重的情况下,就开动水泵全部麦田大漫灌,并趁着浇水的时候撒施化肥。有意思的是,印象中每次全村刚浇完麦子,老天爷却肯定要下一场雨,真是奇了怪了!

常见农具有哪些(这一流传了两千多年的农具叫耩子)(5)

撒播除了浪费性太大外,也有太大的局限性,比如降雨是如杜甫所写“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那样就不好办了——夜里黑灯瞎火的,是没办法撒化肥的。于是就有农机厂发明了施肥播种机,也就相当于耩子的增强版,由手扶拖拉机作动力,六条施肥管,效率快多了,一天可以施肥一百亩左右,大大减轻了人们的劳动压力。

常见农具有哪些(这一流传了两千多年的农具叫耩子)(6)

现在,施肥播种机已经升级到十二条施肥管甚至更多,动力也由手扶拖拉机换成大马力四驱拖拉机,施肥效率更是大大提高。

常见农具有哪些(这一流传了两千多年的农具叫耩子)(7)

而更具科技意识的现代农场主,则引进了更先进的水肥一体化设备,集喷灌施肥于一体,全电脑控制,既节约了资源,又减少了劳动成本。

常见农具有哪些(这一流传了两千多年的农具叫耩子)(8)

传统的农耕方式流传了几千年,但就这短短的几十年,农业生产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前的劳动工具基本上都已废弃不用了,只能在农耕博物馆还能见到它们的踪迹,耩子也静立在村里的文化展馆里,把柄上光滑油亮的包浆依然见证着庄稼人从前的辛苦。

常见农具有哪些(这一流传了两千多年的农具叫耩子)(9)

如今,又到冬小麦施追肥的时候,你还记得小时候拉过的耩子吗?

常见农具有哪些(这一流传了两千多年的农具叫耩子)(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