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其实是个悲剧(水浒传更像一部心经)(1)

水浒传

说起我国历史上文学成就非常高的一部名著,应该就是《水浒传》了。我们都知道,清代的才子金圣叹先生曾经说过: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许多人都解释,是因为三国里面的计谋特别的多,年纪大的人本身就有丰富的经验,没有必要再去读这些计谋;年轻人不读水浒,是因为年轻本就气盛,而这部书中充满了太多的江湖、义气和打打杀杀。

一、《水浒传》的前世今生

《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之一,流传极广,脍炙人口;同时也是汉语文学中具备史诗特征的作品之一,对中国乃至东亚的叙事文学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成书于元末明初,作者一般说是施耐庵,又有说是施耐庵或者罗贯中的。是在宋、元以来有关水浒的故事、话本、戏曲的基础上,由作者加工整理、创作而成的。

据史家考证,在宋徽宗宣和年间,确有宋江其人及其领导的梁山泊起义,这就是淮南地区宋江等三十六人“横行河朔”的历史事件,但不像《水浒传》所写的有一百零八将,也没有那么多生动的戏剧性场面。这三十六个人在正史书没有客观具体的记录,大部分根据民间传说再加工而成的。小说的取材很多是根据说书人口口相传留下来的,都是非常的零散,但是由于当时宋代说书技艺兴盛,比如宋江等36人故事,很快就被说书人采来作为创作话本的素材, 这些故事在当时的流行,让商家看到了商机,印刷后流行到市场上,也为这些故事的流传留下了很好的文字资料。

小说最早的蓝本应该是宋人的《宣和遗事》,它着力描写了杨志卖刀、晁盖等结伙打劫生辰纲和宋江杀阎婆惜等故事,对林冲、李逵、武松、鲁智深等主要人物也都作了描写。南宋罗烨《醉翁谈录》记有小说篇目《青面兽》、《花和尚》和《武行者》,这些应当是说的杨志、鲁智深、武松的故事,此外,《石头孙立》一篇可能也是水浒故事。宋元之际,还有不少取材于水浒故事的话本。在元杂剧中,梁山英雄已由36人发展到108人。

二、小说名称的由来

《水浒传》这个书名还有一个小故事。相传作者施耐庵由于厌恶官场,辞官回家,写了本《江湖豪客传》。施耐庵对书中的情节很满意,但是一直觉得书名欠佳。一次,当时还是施耐庵学生的罗贯中就建议书名改为《水浒传》。施耐庵一听,高兴得连声说:“好,好,好!”一连说了三个好。“水浒”,即水边的意思,又有“在野”的含义,深合施耐庵目前的处境,且合《诗经》里“古公檀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的典故。于是施耐庵将《江湖豪客传》正式改名为《水浒传》。

清代的才子金圣叹也对水浒传喜爱有加,可谓“抬高作品地位,与儒家经典分庭抗礼”。把其归类为一生赞许的才子六书(庄子、离骚、史记、杜甫的诗、水浒传、西厢记),并且生前完全批点的只有《水浒传》和《西厢记》两部作品。

首先,水浒传的名字就起得很好。三国这个名字太广,西游记这个名字也太简单。而水浒这个名字,字面的意思是水边发生的事儿。但是,又可以引申为一群生活在法外之地,被帝国抛弃的人的故事。据说《水浒传》在翻译成外文时,老外都不知水浒是什么意思。

《诗经·大雅·緜》是周人用来纪念和歌颂亶父对周部族发展贡献的诗歌,其中的“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这句话记载的是商朝鼎盛时代,“周”这个部族由于生存的黄土高原和西北边陲土地贫瘠,常受到周边少数民族部落骚扰,部族领袖公亶父做出迁徙的英明决定,来到岐山下的周原(今陕西省宝鸡市),最终建立了历史上的周王朝。“水浒”一词指的就是后来供周部族居住发展的周原。因此,后世将“水浒”一词引申为“出路”、“安身之地”的意思。

听完这个典故,再来看《水浒传》,我们就知道作者的良苦用心了。

三、像一部心经的暗黑童话

《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生活在元末明初这样一个动荡时期,当时统治阶级骄奢淫逸,贪官污吏横征暴敛,盗匪四起,民不聊生,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从上至下道德尽丧。深受忠孝仁义等儒家思想教育的施耐庵,既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也对迷失人性的底层百姓痛心疾首。小说并不是为了歌颂农民起义军敢于造反、敢于反抗的精神。施耐庵也并没有把这些人当英雄豪杰来描绘,他最主要还是在揭露各阶层的丑陋人性,从皇帝、官僚、小吏、商贾、妓女、市井百姓、土匪盗贼等等都在小说里表现的淋漓尽致。

小说里描绘的一百零八将各有性格特征,我们在水浒传中很难发现有两个人人物性格相似。吴用和宋江一样是比较“虚伪”的人,但是吴用不是宋江那种黑面黑心肠,还是比较“正经”的读书人。鲁智深、武松都是豪侠,但是性格完全不一样。林冲、杨志都是很倒霉,但也有不一样的地方。

这些人的出身、经历,以及所受的教育等各不相同,但他们都殊途同归,被逼上了梁山。“道不同,不相为谋”,这些参差不齐的各阶层人物,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各异,要叫他们坐下来聊到一块,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们在一起既不是为了“替天行道”,也不是为了“杀富济贫”。他们在一起纯粹就是抱团取暖,就是共同出力抢一块地盘,让自己有一个落脚的地方,仅仅为了能够活下去。

施耐庵本人是不喜欢他笔下的这些人物的,是带着贬义来创作的。我们通过水浒每个人物的结局,就能明白施耐庵的用心。施耐庵在小说中不仅对统治阶级进行了批判,也对这些底层人群的丑陋人性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可以说是各打五十大板。作者更倾向于通过统治阶级的高层来重新构建忠孝仁义、君贤臣忠、百姓有孝义的三纲五常的伦理社会。

施耐庵用大量的笔墨来描写宋江的恶,而正是这样一个人却成了领导者。而且,在宋江身边总是跟着一个李逵。李逵就是那种有着赤子之心的人,是心里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的人,这就首先从人物形象上来反衬出宋江的虚伪。而且,我们从很多事情上,也可以看出宋江的虚伪。比如,李逵在扈家庄打杀完之后,当着众人的面对宋江说,兄弟我完成你派的任务了,前来领赏。这就搞得宋江很尴尬了,只得对大家说,我什么时候让你去扈家庄打杀了啊?之后,在扈三娘的问题上,李逵也是先声夺人道,你不就是想要那妇人吗?搞得宋江是一脸黑线啊。金圣叹点评的真犀利,宋江就是和时迁一样的下等的人物啊!

大奸大恶之人往往都披着忠义的外衣,伪善要不得啊。

水浒传其实是个悲剧(水浒传更像一部心经)(2)

潘金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