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米兆军

我爱文学,但对音乐的热爱,尤其是那鼓声,却一点也不输于文字。

-题记

散文海外版(当代散文哦听那鼓声)(1)

听歌听音乐有些年头了。感觉自己就像一个渔夫,在音乐的海洋里,时不时地撒上一网,一首歌或者一首曲子被打捞上来,如获至宝,分门别类地放入自己的音乐盒里,沐浴,更衣,焚香,沏茶,然后悄悄躲进自己的屋子里,亦或是找个僻静之处,听得昏天昏地。在旋律的引领下,灵魂进入冥想状态,霄汉之外,思绪飞腾;有时又如入定一般,什么也不想,就这样呆呆地聆听,一时不能自拔。

从小时候起,我对鼓声就情有独衷。儿时,除了隔三差五看场电影,农村基本没有什么娱乐活动。但在我们那一带,差不多每个村子里都有一套锣鼓家什,每逢过年就会拾掇出来。吃罢了饭,村人聚拢,砸鼓的砸鼓,敲锣的敲锣,打镲的打镲,乡村"音乐会"开场。人们把"乐队"团团围住,有的颔首;有的侧耳;有的闭目。更多的人则把自己也想象成了锣鼓手,模拟着敲锣打鼓的动作,身子随着节奏摇摇摆摆,相比真正的乐手,那份投入丝毫不打折扣。

小时候盼过年,别的孩子是因为年意味着吃得好,有新衣穿。但对我来说,我更渴望听那鼓声。那鼓声可比鞭炮声动听多了。鼓声让我亢奋,好像血液在小小的身躯里汹涌起来了,直想找一个口喷射出去,否则,既使你是一个腼腆的人,也不禁有些蠢蠢欲动了。

那鼓声让"年"更有了仪式感。儿时的年,天天敲锣打鼓,从早到晚,直热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在我听来,虽然那鼓声差不多就一个点,但我就是听不够。到了饭点,人们也玩累了,"音乐会"散场,"鼓手"们都回了家,而我总是意犹未尽,恋恋不舍,以至有时"锵锵"的鼓声响进了梦里!

也许童年的这个爱好沉淀在了心底,直到现在,我特喜欢听有鼓声的曲子。我总觉得,一首歌儿或曲子要想好听,必定得有好的低音,也就是说鼓声必须出色才行。鼓声是一首歌儿或曲子的底韵,是衬托红花的绿叶,只有有了鼓声的衬托,乐感才会饱满。鼓声不仅掌控着歌曲呼吸的节奏,而且传递的能量也大。音乐的声音其实就是一种能量,是由电能转化而来。电能先借助音响设备转化成了高中低声波,再借助空气传递给耳朵,它是遵循能量守恒定律的。而低音传递的能量最多。

无疑,在一首歌曲的所有音乐元素里,鼓声是最能调动情绪的。鼓槌砸在鼓面上,鼓面发生了震颤,搅动了周围的空气,包括你胸腔里的空气,形成了声浪。声浪一浪接着一浪扩散开来,心脏的跳动也会不由自主地合了这节奏。只要你的血液足够丰盈,在心脏的推动下,血液的流动很容易就跟了这节拍。鼓声掀起的声浪先是经血液从大血管传导到小血管,进而再到毛细血管,血液肌肉联动,一个人就这样被带动了。所以,当看到一个不满周岁的幼儿随着音乐翩翩起舞的时候,你再也不必惊奇孩子的天赋,那也许就是人和声音自然而然产生的和谐共振!

散文海外版(当代散文哦听那鼓声)(2)

正因为声音也是一种能量,若想欣赏到一首歌儿或曲子的美妙之处,声压最好要有一定的强度,营造出必要的"声势"才好。所谓"声势",是指声压达到一定强度而形成的能量感。小时候在打麦场上看电影,因为放映设备和胶片老化的原因,电影画面上经常出现道道斑痕,嗞嗞啦啦的电流声也很大,但感觉那歌声就是美妙,特能打动人,原因之一,我想肯定与高音喇叭造出的"声势"是分不开的。如今自己欣赏音乐,若想营造出这种"声势",把音乐元素的细节尽可能地还原出来,就得借助一套好点的音响设备了。

耳机本应是还原音场最逼真的系统,音场开阔,立体感十足,而且不受外界杂音的干扰,但长时间或大音量听耳机,容易对耳朵造成伤害,还是少用为好。至于发烧音响,那是发烧友的追求。如果有兴趣玩一玩,你将发现,音乐带来的享受会让快乐翻倍。要是你的耳朵不太挑剔,那就用用蓝牙音箱吧,携带方便,价钱还不贵。比如小米的小爱音箱,399元,音箱虽小,"声势"一点也不弱,品质杠杠的。99元的小米户外蓝牙音箱mini也不错。就是这么个小东西,放出音来不失真,无杂音。声音干净不说,低音部分虽算不上澎拜,但气势十分的足,而且有爆发力,有控制力,瞬时响应也不错,放出音来,音质饱满、通透、圆润。二十年前我购置了一套发烧级的音响,后来又添置了一套多媒体有源音箱,如今这款蓝牙小音箱是我的新宠,整天带在身边,爱不释手。从这款小小的音箱身上,可以看出我囯的制造业如今已是多么强大。

如果说一首歌儿或曲子的低音就像空袭时的大轰炸,是拍门之声,那么,旋律、人声、配乐等等音乐元素就是对听众实施的精准打击了。一首动听的音乐作品之所以动听,它的方方面面,当然包括低音,应该都很优秀,但每首歌儿或曲子肯定还会有它更突出的地方。有的胜在人声;有的胜在旋律;有的胜在配乐。有的则是大制作,音响效果特别出色。从过去到现在,我对《Rivers of Babylon》一直特别喜爱,是一首百听不厌的歌。这首歌本是哀伤的基调,但每次听,我的耳朵总是特意捕捉歌中那几声架子鼓的鼓声。我感觉鼓锤就像是在鼓面上跳舞,架子鼓的声音欢快,活泼,甚至还有点俏皮。虽然那鼓声在整个歌曲中只是一点小小的点缀,但就像冬天旷野里的一堆篝火,照亮了寒冷的夜空,给人温暖,给人力量,给人方向。

《Rivers of Babylon》中的鼓声叫人振奋,而《阿姐鼓》中的鼓声则让人有些伤感了。那鼓声在我的心头响了好多年。歌中的鼓声虽低沉,但恢弘,有爆破力,犹如天边传来的闷雷,让人惊心骇魂。我总感觉那鼓很大很大,就像覆盖了大地,没有边际。鼓面颤颤,余音悠长,随着鼓声散向远方,我的心也被牵引着,跟了那鼓声飞越了大山,飞越了湖泊,飞越了草地,飞越了村寨,空旷深远神秘的青藏高原就在脚下,敬畏之心顿然而生。

散文海外版(当代散文哦听那鼓声)(3)

"玛尼堆前坐着一位老人 反反复复念着一句话 唔唵嘛呢叭咪吽 唔唵嘛呢叭咪吽......天边传来阵阵鼓声 那是阿姐对我说话 唔唵嘛呢叭咪吽 唔唵嘛呢叭咪吽"那阿姐鼓呀,原来是阿姐奉献了身体做成的鼓。朱哲芹如泣如诉的吟唱足以叫人动容,而我每听那鼓声,脑海里总是播放着一帧画面:在落日的余晖里,一位老人疯狂挥舞着双臂在击鼓,那手掌就像拍在我的心上,让我痛,痛得双眼噙满了泪水,进而泪流满面,陷在某种情绪里久久不能平复。我想,这些年我也是在寻阿姐的,我想给阿姐讲讲高原的雪山湖泊和草场,还有这片土地上的生灵和神灵。只是阿姐消隐在了群山之中,我只好去听那鼓声,那鼓声是阿姐在呐喊,是她灵魂发出的音。

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不同的鼓,声音特点自然也不尽相同。这几年我特别迷恋阿米克的音乐。阿米克是世界级的吉他大师,他的弹奏干净利落,收放自如,炉火纯青、出神入化也不足以形容他的技艺。他弹奏的多是西班牙弗拉明戈风格的曲子。西班牙弗拉明戈风格的音乐本就热情奔放,经过阿米克的艺术加工,融入了拉丁、吉普赛、爵士元素,艺术风格更加欢快泼辣。而更让我赞叹的是,曲中的中东鼓和吉他真是绝配。中东鼓,也叫阿拉伯鼓,虽是手鼓,经过工艺改进,却有了金属之声。中东鼓的敲击手法变化多端,鼓声明亮,节奏欢快,有着很浓郁的地域特色。阿米克把两者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两种乐器好像谁也不服谁,都想争个上风;但步调又是出奇地一致,谁也甩不掉谁,使得一首首弗拉明戈风格的乐曲更加热烈奔放,活力劲射。尽管我很矜持,听了曲子也禁不住想跳舞了,而且是伦巴、拉丁的那种。

不知哪位名人说过,一个喜欢音乐的人至少不是一个脾气很差的人。因为只有懂得旋律的高低起伏,才能管控情绪的喜怒哀乐。我不知道音乐是否塑造了我的性格,但我知道,每当独坐静室,放几首乐曲,或激昂,或舒缓,总有那么一瞬间,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就被触动了。我想,听音乐,聆听的其实是生活跳动的脉博,感受的就是生命的律动。音符就像潺潺的溪水,从心间流过,让灵魂得到一次次的涤荡和浸润,所有的烦忧立刻烟消云散,一日的奔波劳碌也算得到了补偿。

散文海外版(当代散文哦听那鼓声)(4)

多少次路过位于街头的汉槐公园,总能见到几组老人把中国鼓敲得热气腾腾。他们大都是从乡村入城的人,也许年轻的时候就喜欢敲鼓了吧!"锵锵锵锵"的鼓声是那样熟悉,每每把我又拉回到了几十年前。在一段残破的半截土墙前,一群人也是这样在起劲地敲着,铿锵之声热了血暖了心。冬日的阳光照在身上暖暖的,几个老人蹲在墙根,伸手在脖子里抓着什么;女孩们欢快地跳着皮筋,叽叽喳喳喊个不停;男孩子们则围着鼓队疯跑,不时在人群里穿梭。但见一个少年定定地立在一边,看那些大人轮番上阵,各试身手。哦,真的应该感谢那童年的鼓声!那鼓声虽不是天籁之音,却给了少年一份勇气和力量,虽有些懵懂,却是怀着坚毅去叩了命运的门!

(图片源自网络)

《当代散文》由山东省散文学会主办,散文双月刊,主要发表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作品,欢迎山东籍散文作家申请加入山东省散文学会。山东省散文学会常年举办各种散文活动,为作家提供图书出版服务,欢迎联系。投稿邮箱:sdswxh@126、 sdca98@163

壹点号当代散文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散文海外版(当代散文哦听那鼓声)(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