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看待生死?有人谈笑生死间,不悲不泣。有人畏生惧死,闭口不谈。还有人忘记生死束缚,洒脱不羁。郭沫若说:生死本是一条线上的东西。生是奋斗,死是休息。生是活跃,死是睡眠。相比其他人对生死观点,郭沫若看得通透豁达。

俗语:“会生生六月,会死死腊月”是普通人的生死观,意思很简单:有福人六月出生,有福人六月去世。普通人来看,人生来有福祸,有福人往往能选择在合适时机出生或去世。而无福的人,出生和去世都不能选择合适时间。相信现代人无法理解此类观点原因,这和古代的时代背景相关联。

腊月生与腊月死的讲究(农村俗语会生生在六月)(1)

会生生在六月

宋代诗人陆游有诗:日长巷陌晒丝香,雨霁郊原割麦忙。诗中描绘的是五六月天中,人们收割小麦的场景。夏季降雨量大,出现对流雨的概率大。人们要抢收小麦是怕出现持续降雨,小麦发芽变质。以上抢收小麦场景不是每年都能出现,古时候农业科技水平低,会有粮食颗粒无收的可能。

农历六月出生,农忙结束,家中粮食充足。家中就有充足时间喂养孩子,而出生在小麦未收获前,家中粮食不够吃,且人们忙于生计,对孩子照顾就会疏忽。古时候不同现代,女性生完孩子不会有很长休息时间,短时间内就有投入农业劳动。因此,才有会生生六月的说法,并不是说六月出生就有福,而是说有人照顾。

腊月生与腊月死的讲究(农村俗语会生生在六月)(2)

会死死在腊月

唐代诗人杜甫有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诗人描述的是达官显贵和普通百姓两种不同生活场景,当时社会中摆在百姓面前的不止有寒风刺骨,而且还有长期不能吃饱饭的饥饿感。腊月时节对普通百姓来说最难熬:一方面三九四九节气中天寒地冻,缺乏必备取暖设备;另一方面夏季收获的粮食,基本都吃光,只能忍饥挨饿过生活。

腊月去世有两点好处:一是温度低,人们去世能保存好,有时间举行丧葬仪式,而六月去世天气炎热,不能长期保存;二是腊月粮食短缺,不用忍受饥饿。数九歌来源就和腊月难熬有关,数完九九寒冷冬季才算结束。

腊月生与腊月死的讲究(农村俗语会生生在六月)(3)

古人看来,出生时有粮食吃,去世时不用忍冻挨饿就是福。物质生活层面来看,能吃饱穿暖,就是物质生活充裕的标志。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出生嘴上就挂着金汤匙,能吃饱穿暖,无法体验到饥饿和寒冷带来的恐惧。曾有史书记载:腊月本是过年时节,但有家庭因家中没米,而把小孩抛弃掉。人们只知有卖火柴的小女孩,却不知古时候每个家庭都可能会有类似事情发生。

人类从不属于福气,而福气属于人类。出生和去世的时间不能决定福气归属,但是否努力奋斗决定能否创造价值,价值本身就是福气。努力奋斗,勇敢创造财富,有人因你出生获得工作,获得快乐,那这就是属于你的福气。同样,只要你能创造价值,去世时就会有人怀念和哀悼你。

腊月生与腊月死的讲究(农村俗语会生生在六月)(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