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欧战之初期,德国比较协商国在军事上有两个长处:第一是它的军事准备完足,行动敏捷;第二是它的位置适中,居中策应,可收指臂之效。而在他方面,协商国的长处在资力无限,可以持久。开战以后,第一步的胜利属于德国。

但德国利于速胜,而不利于久战,则以协商国方面之资力无限,如任其日久发展出来,于德为危险。所以德国对法开战而必假比利时之捷径以进兵,虽负违反中立之咎,至于授英国以加入战争之口实亦所不辞。

一、欧洲大战后的格局

比、法抵抗之顽强,出乎德国意料之外;加以英国之赴援踊跃,更有以阻害德国之成功。德国预定在西方迅速结束对法战争,而转以全力打倒俄国之计划,乃未能达到目的,而战局延长下去。

英法两国哪一年签订巴黎条约(欧洲各国大战的结局)(1)

从1914年8月德国与协商国开战,以至1918年春季德国大攻击之开始,其间四年,两方互有胜负,战局不能决定。德国的陆军战胜,但海军封锁在港内,不能发展;而协商国支配海上。德国在欧洲大陆占优势,而在其他世界各地之势力则落于协商国之手。

德国在军事上足以自雄,而在经济上则协商国制其死命。及至1917年4月,美国加入协商国方面,从事于对德战争,形势大变,德国最后胜利之希望已觉极少。经济的压迫,国内民心的不安,使德国当局日益觉有不能支持之势。

1918年春季之总攻击,于德国可说是孤注一掷,将以此打开一条生路,以了结此战争。然此最后之一次猛攻亦卒未能达到目的而停止;而协商国联军之反攻(7月18日开始)随后开始;从此德军节节败退,识者已逆料德国完全陷于绝望之地位,战争结局已在不远。

适同时在东南方战线,德国之同盟国亦受协商联军压迫,不能支持。保加利遇英法联军从希腊方面之进攻,首先败退投降(9月末)。保加利之事变登时牵动土耳其之形势,后者亦随后降伏(10月31日)。保、土两国既相继降伏,德、奥两国支配巴尔干之政策完全破坏。而且因此奥大利之侧面空虚,随即有受协商国联军从几方面侵逼奥都之危险;奥大利乃亦于11月4日投降,而退出战争。

在此种情势之下,虽以德意志自负心最强之军人领袖,亦渐失其自信力,而德国人民之不满与绝望益甚。在基尔(Kiel)之海军中发生军士抗命之事(10月28日),此于德政府军事上的威信尤为致命伤。于是德政府乃不能不降伏,而此空前的大战,乃于1918年11月中全部终止。

英法两国哪一年签订巴黎条约(欧洲各国大战的结局)(2)

二、对德停战条约之成立

在1918年10月4日德国政府于新总理巴登之下改组,而在5日,德政府请求美总统威尔逊依其宣布的所谓"十四条"以主持和局,而请求各交战国派出议和代表。威尔逊总统于10月8日要求德政府先回答三件事,而后他始答复德国通牒。

英法两国哪一年签订巴黎条约(欧洲各国大战的结局)(3)

第一,德国宰相是否承认他于1月8日宣布之十四条原则及其后他在各次演说中宣布之条件。第二,德、奥是否即时从其侵入之地域撤兵。第三,德国宰相是否仅代表迄今主持战事之帝国当局说话。后经德政府两度回答说明,威尔逊觉得满足之后,乃回复德政府,说,他已将德国的请求转达协商侧同盟各国,请其提出停战条件。

11月5日,威尔逊通告协商国提出之议和条件;协商国表示愿依美总统在1月8日及其后演说中宣布之条件以议和,但对于1月8日十四条中之第2条关于海上自由之原则附保留,而于1月8日宣布关于占领地复元之项,则解释为包含有损害赔偿之义务。

威尔逊并说他对于协商国之此项解释同意,而已委任联军总司令福煦元帅(Marshal Foch)接受德国代表,通告以停战条件。福煦乃于召集联军统帅会议讨议之后,拟定停战条件,交由协商国最高会议(Supreme Council)裁可,而于11月8日通知德国代表。

他们的条件是很苛酷的,其主要者如下:德国当即时退出所占领的一切土地,而且抛弃阿尔沙斯罗连,德军须退过莱茵河,在莱茵右岸设定中立区域;德国须取消在3月中与俄国所订之《布勒斯特-里多佛斯克和约》,及与罗马尼亚所订之和约;德国且须交出军械及舰队于协商国。

德国代表于11月8日接得此等条件,已无容拒绝之余地。其时德国内部革命正发生,共和宣布,而在11月9日德皇退位,逃往荷兰。德国新政府承受此等停战条件,于是11月11日总停战条约签字。

英法两国哪一年签订巴黎条约(欧洲各国大战的结局)(4)

三、威尔逊十四条

所谓威尔逊之十四条,双方交战国承受以为停战议和之基础者,是在1918年1月8日美总统对于国会所发表,而他认为世界平和之要件的:(一)公开的和好条约;(二)战时平时海上航行绝对自由;(三)一切经济的障壁撤除;(四)裁减兵备;

(五)公平的调节殖民地利益;(六)从俄国土地撤出敌军;(七)比利时撤兵而当复元;(八)一切法国土地当解放,而其被侵入之地方当复元,阿、罗两州亦当退还;(九)依民族境线以改正意大利国境;(十)对于奥、匈国治下之异民族当给以自治的发达之机会;(十一)罗马尼亚、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当撤兵,而其被占领之土地当复元,塞尔维亚当给以出海之口;(十二)土耳其帝国之本部地方当给以安全的主权;

但其他民族当享有生命安全及自治发展之机会,而鞑靼雷斯海峡当依国际保障对一切国家的商务开放;(十三)波兰当建成一独立国,而具有出海之口;(十四)当组织一个国际联合会,对于大小国家之政治独立及领土保全,同样给以相互的保障。

英法两国哪一年签订巴黎条约(欧洲各国大战的结局)(5)

四、巴黎和会之形势

1919年1月18日,协商侧27国之代表70人会集于法国巴黎之外交部内一室,是为巴黎和会之开幕。关于巴黎和会,有两个特点须注意的:其一是和会(Peace conference)一语,不足以代表此会议之真性质。

美总统威尔逊及其他列国之进步思想的政治家之使命,不徒在对敌缔结和约,收束战局,而且将积极的藉此国际大会以树立世界永久平和之基础。自国际联盟之组织以至国际交通、劳工问题,均为该会之重要议题。

当时威尔逊自谓巴黎之会不徒在提出条件迫德国画诺,而其责任有更大于此者,盖已道破巴黎和会之真性。其二是巴黎和会就其议和条件之决定上说,是一面独断的,而不是双方谈判的性质。换句话说,协商国于此不使德国与之立于平等地位;惟有协商侧之大小国家为和会之构成分子,德国及其同盟国则关于和约条件的拟定之讨议不得参加,而只在和约已议就之时,提出于它,听其承认或拒绝而已。

英法两国哪一年签订巴黎条约(欧洲各国大战的结局)(6)

结语

欧战结果,破坏了三个大帝国,而产生了许多新国家,欧洲地图大部分为之改色。不仅是协商国对敌和约之条件太苛,事实上难于执行,即使对于其他许多国际问题亦尚未给以满足之解决。欧洲战事虽于1919年结束,然而平和之基础仍是动摇。

巴黎和会唯一的前途有望的建设大业,在国际联盟之创立。此项新国际组织之成立,确于国际政治上开启新纪元;而此后之国际社会生活将于此新国际组织之保障下以进于国际互助联治之途径,则是1919年抱平和人道主义之思想家、政治家所共希望的。他们的希望能实现乎?此为今后国际政治上最有兴味之问题。

参考文献:

《欧洲大战》

《巴黎和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