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提到“主必信、行必果”这句话,一般人都会认为这是诚实守信之人的行为,不会将其与小人联系到一起,但是《论语.子路篇》第二十章记载了子贡与老师孔子关于何为士的一段对话,在这段对话中孔子很明确的指出“言必信,行必果”是小人行径,可以说让人大跌眼镜。一起来看看《论语》这一章的内容吧,其原文是: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孔子跟我们讲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为什么孔子会说)(1)

“行已有耻”,朱熹注释为“此其志有所不为,而其材足以有为者也”。对于所作所为有知耻之心,对于可耻之事,即使自己有能力为之,也能坚持自己的志向不变,有所不为。

“硁硁然”,硁读音为kēng,象声词,是敲击石头的声音。这里引申为像石头一样坚硬固执。

孔子跟我们讲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为什么孔子会说)(2)

“斗筲之人”,筲读音为shāo,竹器,容量为一斗两升;一斗的容量则为十升。所谓斗筲之人,就是形容人的气量狭小,见识短浅。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斗筲之人是形容人只知道聚敛财物,目光短浅。

孔子跟我们讲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为什么孔子会说)(3)

本章的译文是,子贡问道:“怎样做才可以称之为士?”孔子说:“在为人处世时有知耻之心,出使四方,能够不辱君命,可以称之为士了。”子贡说:“请问次一等的呢?”孔子说:“宗族中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乡党们称他尊敬兄长。”子贡又问:“请问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说:“言必有信,行必有果,如顽石般固执己见,虽然是小人行径,但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贡说:“现在的执政者,您看怎么样?”孔子说:“唉!这些器量狭小的人,怎么能算呢?”

孔子跟我们讲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为什么孔子会说)(4)

在回答子贡的不断追问中,孔子指出士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才干足以有所为,但志向坚定,有所为有所不为;第二个层次“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朱熹注释“此本立而材不足”,就是能谨守孝悌之道,但才干不足;第三个层次则是“言必信,行必果”,孟子说过“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大人者,对于道义的理解达到了一定层次,会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判断,及时调整方向,使之随时符合道义之要求。

孔子跟我们讲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为什么孔子会说)(5)

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也”,不能简单理解为“言必信,行必果”就是小人行径。任何情况下诚实守信都应该是美德,而不应该被认定为小人特性,言必信的前提应该是“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所以言必信应该是谨慎许诺,而不应该一看是小人也,就认为应该不守信。“行必果”,还“硁硁然”,就是“暴虎冯河,死而无悔”的行为,就是有勇无谋,冒险蛮干,孔子当然不赞成这种行为,在孔子看来遇事应该“临事而惧,好谋而成”,才应该是君子所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