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家庄,因沙姓居此较早,故名,今辖归勉县老道寺镇。北有集市,明清时生意渐兴。西行四十里,即为古阳平关,为通往西蜀之隘口。折东北十余里,是褒谷南口,其河滩间原有一巨石,其上有“衮雪”二字,传系曹操之手书。

沙姓的历史传说 沙建国汉水悠悠(1)

据史料载,沙家庄村其始迁祖沙公,明朝时为“诰封中宪大夫”。在今二组一沙姓户家中,我与六组沙平安去,曾亲睹一祖传之匾。平安我叫爷,系同宗族。此匾,其上纵书“皇明迁祖中宪大夫沙公、四品夫人侯氏杨氏,高祖考沙公、妣侯氏”等文字。其后右书“曾祖考沙公、妣尚氏,祖考沙公讳明德、妣马氏,祖考沙公讳树泽、妣冯氏陈氏”;左书“曾祖考沙公讳维贞、妣陈氏,祖考沙公讳新德、妣冯氏,祖考沙公讳俊德、妣马氏,祖考沙公讳玉秀、妣王氏”。

沙姓的历史传说 沙建国汉水悠悠(2)

此匾,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信息:沙姓始迁祖系明时迁居于此的;所携夫人:一曰侯氏、一曰杨氏;始迁祖为中宪大夫,即四品文官,与今副省级官员同级别。明时文官分大夫、郎、佐郎三种,武官分将军、都尉、骑尉、校尉四类。今形成的沙家庄和龚寨沙姓的两大支系,估计一支系侯氏所生,另一支则系由杨氏所生,皆属同宗脉的沙姓之胄。

溯其沙姓起源,一曰神农之后,一曰汤王之胄,一曰回满之裔。此说辞,在百度上盛传,可谓众说纷纭。宋有沙世坚,系抗金名将;近世有沙千里,曾任六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但他们,和老道寺一带沙姓族人,仍无连接之线索。沙姓族人,现广布于沙家庄村以及邻村与天南海北。以我为例,祖籍在龚寨,但祖父沙万宝去世后,祖母申喜莲携我年幼的父亲,定居在了其北的段家坝村。但我伯祖父沙万福的后人们仍生活在龚寨,如六组沙新智、沙新民等户。

沙家庄村沙姓户为两支:一支龚寨,有两个村民组,其中五组沙姓户22户,六组23户。一支沙家庄,二组18户,四组10户,三组无。另,沙姓户段家坝和老道寺有12户。

沙姓族人中,有的系早年迁出的,如老道寺的沙姓户,段家坝沙俊华的家族等。也有因工作等原因,定居在了外地。如曾在国务院工作的沙奇光,在青海军界任职的沙四光,他俩与龚寨沙姓系同宗脉。

沙姓的历史传说 沙建国汉水悠悠(3)

今村子形成三个村落:弦子弯因川陕公路穿南,呈一弓形,故名,此为一组,张姓居多;沙家庄有二、三、四组,以沙、侯、胡等姓居多;龚寨却无龚姓,沙姓居多,另有张、魏、侯、王、沈等姓。

村里曾有红庙,建于清代,院落有上殿与下殿,大门朝东,约于1978年前后拆除。四组袁长得家附近,有一土包,高约10米,直径50米许,当地人称其“钟疙瘩”,传系当年太平军将士堆积而成,但此说待考,恐系汉代墓。因这一带,平地多有凸起的土包,俱系汉墓,且沙家庄曾发掘出汉朝文物,如稻田养鱼陶制模型等。娘娘庙,位于六组原生产队场院南,昔日有大殿,传系早年四川瓦子坪一妇人,居此发神,而自称娘娘。后常有人来此祈祷、敬香。

沙姓的历史传说 沙建国汉水悠悠(4)

老道寺一带原归褒城县辖。褒城解放后,沙家庄遂建立村民自治组织。1951年7月,村农民协会成立,村民张得福任农会主任。1954年10月,中共党小组成立,组长沙明清,党员有袁长福等。时党员带领青年民兵,参加了围剿匪首杨洪高的斗争。杨盘踞于黑潭子、贯沟、十二元沟、新开岭一带,曾杀死褒城县干部,抢劫过张家湾等地。1951年9月27日,杨在留坝和褒城县交界的山地,即今留坝县境内的柏树梁,被我解放军击毙。

村成立第一个中共支部是1955年,首任支书沙明清。在2000年前,担任过支书或农会主任、大队长、村委会主任的有:沙明清、张得福、袁长福、侯昌明、侯三元、张元庆、魏志华、侯申有、张杰明、沙巨光、沙平安、侯宏安、王巧红等。

本村解放初曾成立6个初级社,此即为今村民小组之前身。大跃进时,办有6个公共食堂,1961年5月后解散。改革开放后,土地到户,专业户和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较快。二组侯洪安,购置联合收割机,从事夏秋收割。二组王有全,经销水泥服务。一组张保建,离开村子跑生意。六组沙平安,最早办起私人照相馆。一些村民也利用自己的木工、瓦工手艺,承揽小工程,如六组瓦工张晓军、木工沙龙全,二组的沙新娃、尚明娃,四组的何永年、胡保存。也有办厂或承包企业的,如六组的沙新智,曾长期承包村砖厂的侯平力等。

其村地处汉中平原的“白菜心心”,耕地条件优越。据统计,水田在1100亩左右,另有旱地100余亩。据2001年底统计,全村440户,1398人。

沙姓的历史传说 沙建国汉水悠悠(5)

此文据《沙家庄村志》整理。此志成书于2001年12月,沙建国编著,《华商报》《三秦都市报》等众多报刊媒体进行过报道。

作者简介:沙建国,现任汉中市档案局副局长兼党支部书记,曾获省委省政府记一等功,业余有60余万字各类作品在中省市报刋发表。担任责编、撰文、编輯,或审稿、策划等,编印或出版发行有《汉中二十世纪图鉴》《汉中旧影》《汉中六十年经典档案实录》《汉中改革开放三十年纪事》《汉中十一五要事录》《天汉百年百家》《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汉中》《联盟村志》《沙家庄村志》《勉县广播电视志》《汉中市公安志》等书籍;论文有《西安事变序幕从汉中拉开》《文同知兴元府洋州考》等12篇;杂文有《煞煞赶风会》《生姜未必老的辣》《对话不可图形式》《劝君多进穷家门》等21篇;史料编研作品有《罗章龙与汉中》《安汉之死》等,小小说、散文、诗词赋、小剧本若干篇部。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赤土岭文协微信公众号(CCEA2016)

传播三线文化 增强国际交流

赤土岭文协微信平台投稿邮箱276384844@qq.com

【期刊 313 】

本期责编:楠阳

微信扫一扫关注该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