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允礼(生卒年不详),字履卿,又字敬舆,云南永昌(今云南省保山市)人。明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授麻城(今湖北省,是由黄冈市麻城市)知县,擢户科给事中,后转吏科,光禄寺寺丞、应天府尹,官至工部侍郎(一说刑部尚书)。弹劾不避权贵,有惠政,百姓比作“召父”。佚名撰戈姓宗祠通用联:“民称召父;画得宋风。”上联典指即明保山人戈允礼。下联典指明常熟人戈汕(今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人,字庄乐,善画,钩染细密,得北宋人画风,又能诗,兼善篆籀书)。著有《四书正眼》、《知儒管见》等。

延伸阅读:“召父杜母”、南阳郡、《新建平夷州城碑记》

“召父杜母”:西汉时九江寿春(今安徽省淮南市寿县)人召信臣及东汉时河内汲(今河南省新乡市卫辉市西南)人杜诗,先后为南阳郡太守,为民兴利,务在富民,人称为“召父杜母”。召信臣躬耕劝农,利用水泉,开通沟渎,修筑堤闸数十处,灌田三万余顷,并订均水公约,以防纠纷。嫁娶送终,提倡节俭。力禁府县官吏子弟为非作恶,郡中大治。人们尽力耕作,户口倍增,社会安定。吏民称为“召父”。杜诗性节俭而政治清平,以诛除暴虐立威,善于计略,省减民役。制作推广水排(水力鼓风机),铸造农器,用力少而见效大,甚便百姓。修治陂池,广拓田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南阳称颂为:“前有召父,后有杜母”。“召父杜母”,后来变成颂扬地方长官政绩的套语。

南阳郡:战国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年)置,治所在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元和志》卷二十一:“以在中国之南,而有阳地,故曰南阳。”西汉辖境相当于今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以西,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以东,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以南,河南省南阳市邓州市及湖北省随州市广水市以北地。西晋改为南阳国,辖境缩小。南朝宋复为南阳郡。隋开皇初改为邓州。隋大业初复为南阳郡,移治穰县(今河南省南阳市邓州市)。唐武德二年(619年)改为邓州,唐天宝元年(742年)复为南阳郡,唐乾元元年(758年)复改邓州。

《新建平夷州城碑记》碑文如下:“太子少保礼部尚书龚彝撰,刑部尚书戈允礼篆额,翰林院庶吉士加侍读学士龚鼎(龚彝弟)书丹。”碑记载了设平夷州(今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事之经过,则记载于施甸县东山摩苍寺大殿右侧石碑上,历史原因成了残碑,现保存在施甸县文管所。南明永历三年[清顺治六年(1649年)],裁施甸长官司,设平彝州。此时的平彝州隶属南明永历政权。首任州官为叶调元,次任为叶稚圭,三任为保傅,四任为陈履悖。

云南古代名人雕塑(云南古代名人戈允礼)(1)

佛学大词典《曹溪一滴》戈允礼之引,陶珙之序

云南古代名人雕塑(云南古代名人戈允礼)(2)

《新建平夷州城碑记》太子少保礼部尚书龚彝撰刑部尚书戈允礼篆额翰林院庶吉士加侍读学士龚鼎(龚彝弟)书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