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实践过程中,开始只是看到过程中各个事物的现象方面,看到各个事物的片面,看到各个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这是认识的第一阶段,感性认识。

好比,一个苹果放在你面前。你放眼望去,一个又红又大的苹果,咬一口酸酸甜甜的。这些都是感官初步能感觉到的各个片面的现象。而等我们多次反复地接触到,吃到苹果时。我们脑海里便会思考哪样的苹果甜,哪样苹果酸,哪样苹果粉。这样我们再去买苹果时,便会预判买哪样的苹果符合我们的胃口。这就是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在人们的脑海里生起了一个认识过程中的突变,产生了概念。概念这种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现象,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不是外部联系,而是抓着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了。比如更进一步思考,为什么有的苹果酸?有的苹果甜?那么我们会更进一步了解事物的本质,因为苹果品种的不同,产地的不同(土壤、气候的不同)等因素。这是认识的第二阶段,理性认识。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到达于思维,达到于逐步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了解它的规律性,了解这一过程和那一过程间的内部联系,即到达于理性的认识。

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方法论(读实践论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1)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唯物地而且辩证地指出了认识的深化的运动,指出了社会的人在他们的生产和阶级斗争的复杂的、经常反复的实践中,有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到推移运动。

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方法论(读实践论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2)

马克思列宁认为:认识过程中两个阶段性,在低级阶段,认识表现为感性的,在高级阶段,认识表现为理性的,但任何阶段,都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阶段。感性和理性二者的性质不同,但又不是互相分离的,它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

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方法论(读实践论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3)

无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否者是无法得到相应的认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