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解读《道德经》40

道德经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原文(道德经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1)

反动弱用

〈原文〉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注释〉

反:翻转,反向,相反。

弱:柔弱。

〈译文〉

向自己的反面运动,是道的运动特征;

依靠柔弱发挥作用,是道的应用特征。

天地万物总称为有,有生于无。

〈解读〉

本章主要是阐述了道的运动特征和道的应用特征。明白和遵循道的运行特征是修心为道的核心内容、目标和方法。

道,是无边无际,弥漫着能量的虚空。这个虚空,人眼看去,是无形无状的,所以也称为无。无是道的本体(原本的状态)。天地万物,人眼看去,是有形有状的,所以也称为有。

道是万物的总源头,道产生了万物(有),也就是说无生有。

无生有的过程,就是道从无到有的运动过程。向自己的反面运动,是道的运动特征,即反者道之动。

反者道之动的运动特征处处存在。例如,柔弱胜刚强,物壮则老,将欲歙之,必固张之,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等等。

一阴一阳谓之道。道赋予了天地万物以阴阳,天地万物都是阴阳和合体,天地无处不阴阳。阴阳对立统一,相互依存,各自向其对立面转化。这种对立统一,又各自反向运动就是反者道之动。

道的本体是无,根本本性是无,道心是无我,呈现出来的是无我玄德。

无我的日常表现就是柔弱。柔弱表现为:“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不骄傲,不逞强,不自生,不欲盈,知足知止,不贪得无厌。功成而弗居,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荣守辱。见素抱朴,去甚,去奢,去泰,以贱为本,以下为基,处下,慈,俭,为而不争”,等等。

道,无穷无尽地创生万物,发挥着无穷无尽的天地大用,依靠的德就是无我,表现在柔弱。所以,道的应用特征是“弱者道之用”。

弱,就是柔弱,是道的特性。用弱就是守道。

《道德经》是一部关于人性的伟大科学著作。研究道的应用特征,是因为《道德经》不是为了研究宇宙天体科学,也不是为了研究形而上的哲学、思想理论等等,旨在从科学的层面研究人性,从科学的角度解决人性存在的根本问题和生命究竟。

《道德经》的中心思想就是指引世人:明白道,效法德,即“尊道贵德”。

尊道,就是明白道,进而明白天人合一的生命真相。由此明白为什么要贵德。

贵德,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效法和践行道的无我玄德,体现生命存在的意义和真正价值。

明白了道就明白了无,明白了无就明的了无我,明白了无我,人生就能守弱。如此,一生才能活得明明白白,做个淳朴本真的人。践行道的无我玄德就是符合道的运行特征,顺道而行,遵循大道。

无我的反面是自我,自我的人性表现是私我,小我。自我则逞强,呈强背离柔弱,背离柔弱就无法发挥作用,无法创造人生价值。

自我是人性的最大弱点,是人生的最大障碍,是生命的一切祸根。

修心为道的目的和意义就是明白道,效法道之德,破除自我,达到无我。保持柔弱。

柔弱,不是无知、无志、无能、庸碌,是指为人处世的德做到慈柔,知雄守雌。

保持柔弱,自然就会做到无为而无不为,人生拥有真正的大智慧。

反者道之动是认识论,启示世人柔弱胜刚强,物壮则老。

弱者道之用是方法论,启示世人依靠柔弱,平等,公正,包容,慈爱,为而不争,才能创造人生辉煌。

道德经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原文(道德经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2)

天地无处不阴阳

(注:本文为作者原创,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