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不知何时,我曾听到过这首《向天再借五百年》慷慨激昂的歌,也就记住了这一句歌词。在经历人生的悲欢离合、生离死别之后,忽然发觉这句话真的很有感染力!很重要!向天再借五百年!没有可能得五百年,只是心中的呐喊,这种呐喊是无助无奈。

人活着不是为了空洞地活着,不能像行尸走兽,不能像没有灵魂的躯壳。活着是为了更多的责任和义务,为了老人,为了孩子,为了还没完成的目标,为了还没达成的心愿。活着还有更多的意义,更多的作用。

当我写下这个题目时,我特意百度了一下这首歌,原来歌词是为郑成功而写,为收复台湾,英雄壮志未酬,带着他的遗憾而去,从而也成了华夏人民的遗憾,台湾离开了祖国二百多年。如果再给郑成功五百年,郑成功便收复台湾,收回华夏的一份土地。可是天妒英才,郑成功三十七岁便已逝。

向天再借五百年原唱刘文正(向天再借五百年一曹秋芳)(1)

向天再借五百年,如果能借,不要说五百年,哪怕五十年,五年,也好。不知道有多少长寿的文人墨客会留下多少佳作,供后人鉴读学习。先从近代说起,杨绛老师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96岁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杨绛老师105岁走到了人生的终点,她留下的著作对于后人是一笔精神财富,是文学作品中的珍宝。

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八十三岁寿终,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文化瑰宝。“人活八十古来稀”,陆游八十有余一首《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成经典绝唱,抒发了爱国情怀。毕生留有九千多首诗,对研究北宋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如果再给海子、仓央嘉措、纳兰性德五百年呢,不,几十年也好,不知道他们还能写出多少深入人心,富有情感的诗词呢。海子的一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心中是多么渴望幸福,是多么善良的去分享给别人幸福,也祝福别人幸福的人。可惜25岁便卧轨自杀了。如果再给他五百年,他会用多少优美的诗歌馈赠给这个世界,馈赠读他的诗的人。纳兰性德文武兼备的年少英才,更有一首“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儿,比翼连枝当日愿。”脍炙人口,是多少痴男怨女触及心灵的诗篇,又让多少人走进了诗里,走进了“人生若只如初见”的美好里,可是天妒英才。西藏僧人仓央嘉措,年仅23岁便圆寂了,后人收集了其六十六首情歌编辑而成了《仓央嘉措情歌》集。一位出家人,却打破出家人的七情六欲,大胆地写出了人之本性。如果再给小僧人五百年的话,又有多少经典情歌在传唱。可惜了一代代的文人,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的遗憾。在中国历史上英年早逝的文人墨客数不胜数,李贺,贾谊,嵇康……如果上天能给他们五百年,中国的文化底蕴将是更加的丰厚。

向天再借五百年原唱刘文正(向天再借五百年一曹秋芳)(2)

再看中国历史上长寿的名人,尧,舜,禹,他们三人皆长寿,他们的百姓安居乐业过着幸福的生活,他们的统治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他们用自身的素质修养感染身边人。舜多次被继母及其同父异母的弟弟陷害,却始终不改他对亲人一如既往的爱。大禹治水“三顾家门而不入”,他的大公无私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位将士。也正因为有了他们才让历史皇朝有了开端。周文王寿终九十七岁,治国有方,深得百姓赞扬,能推测卜卦,留有《周易》一书。仓颉应该称为中国文化的先祖吧,从远古时代的打结计数到仓颉在地面上画符号,逐渐演变为今天的汉字。仓颉活了一百多岁,根据事物形象画了不计其数的符号,正是有了长寿的仓颉才让汉字更进一步地向文明走来,是中国六千年文明的见证。

小时候,听过一个故事,不知出自哪朝哪代,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必须活埋。有一天,皇上和众大臣正在朝堂上议事,一只不知名的怪物,猖狂地跑到朝堂之上。大家吓得“嗷嗷”直叫,一时慌乱一团。皇上下旨,谁要是能捉住此物赏银万两,捉不住者,满门抄斩。一位大臣回家后把在朝堂之上所见之物讲给了他的年迈的老父亲。老父亲听后并不慌张,让他第二天上朝的时候,怀中抱一只猫,果然那怪物看到猫仓皇而逃。长寿的人知识渊博,能解众惑。

向天再借五百年原唱刘文正(向天再借五百年一曹秋芳)(3)

为民为国作出贡献,有正能量的人,大家都希望他能长寿,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雷锋走了,年仅三十二岁,少了雷锋,少了一个为人民服务的人,雷锋已从一个名词转化为了一个形容词,如果上天不给雷锋五百年,那就让更多的雷锋在社会上出现吧。

我要向天再借五百年,不是因为我怕死,也不是因为我不想死,我有很多的事没有做完,我有责任有义务好好地活着。为了能给后人留下点什么,没有财富,也许只有精神的寄托,为了爱我和我爱的人,向天再借五百年!

作者简介

向天再借五百年原唱刘文正(向天再借五百年一曹秋芳)(4)

作者简介:曹秋芳,山东省青年作家协会会员,济宁市作家协会会员,济宁市散文学会会员,嘉祥县作家协会会员,《齐鲁文学》编辑,幼儿教师。喜欢读书,热爱文学,诗歌、散文在多家报纸、杂志及网络平台发表,校园新闻稿及教育随笔在多家教育平台展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