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十个整自然数本来没有什么神秘玄妙可言,但有“中国文化之源”美称的《周易》,却把这十个数作为天地之数,一、三、七、九为奇数(即单数),二、四、六、八、十为偶数(即双数)。奇数为阳,为天数,不吉利;偶数为阴,为地数,是好数字,吉利数字。千百年来,这十个天地之数被广泛地应用于各地的民风习俗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而奇数与偶数这种数字文化在潮汕民俗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民间礼俗中的应用

  民间每逢喜事、好事都要送礼物,以示祝贺,而所送礼物,必须是偶数,即双数,寓意“好事成双”,“双喜临门”。如,新婚送彩礼、送定金、送花粉等,必须是偶数;贺生日送的礼金,必须是偶数;生男孩子送亲朋好友的喜蛋,必须是偶数;旧时亲朋好友送小孩子生日、“出花园”的鸡蛋必须是两个;家里给小孩子“出花园”、第一次上学,所吃的红鸡蛋必然是两个;中秋节给老人送月饼,必须是偶数;旧时春节拜年必带手信,当中必有大桔(象征大吉大利),而大桔必须是成双成对;晚辈给老人的压岁钱与老人给小孩的压岁钱,都必须是双数;初二回娘家,女婿送给岳父的礼物必须是双数。

  民间丧葬习俗中的应用

  潮汕民间做白事,大都讲究奇数。人死后入殓要穿寿衣,但男女有别。男着双数长衣,女为单数衣裙;死者陈柩居丧一般为三天或七天;亡人安葬后在家设灵堂,每逢七日祭奠一次,称“做七”,一般做七个七,方可脱孝。

  民间祭祀习俗中的应用

  潮汕民间祭祀活动,一般讲究使用奇数。“走五方”又名“走贡”,是流传在潮汕的一种宗教祭祀舞蹈。“走五方”是设坛请五方神灵前来驱魔降煞,消灾抵难,保佑平安。五方即东、西、南、北、中,时间一般在七月,表演人数有五人、七人、十一人、十三人不等,一般以五人为常见,都是奇数。

  民间禁忌习俗中的应用

  数字作为一种符号,是文字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其他文字以及绘画、服饰等,都是文化的载体。而“任何社会都有程度不同的文化禁忌”,这也表现在数字禁忌上。如,每个人都有具体的出生时间,而时间的概念是以不同的数字来计算的,因此,数字被赋予了象征意义,从而被原始人类注入了禁忌意义。潮汕民俗也有种种数字禁忌。

  送给丧事人家的“纸仪”必须是奇数,表示死者只有一个人。如用偶数,丧事家人就不高兴;亲戚或朋友久病痊愈了,前往探访要带十一个鸡蛋(不宜贴红纸),受礼者必全收,不好剩留。鸡蛋十一个,就是象征着今生只此一次,今后没有第二次病了;请客的菜忌三盘,要四盘,因古时犯人处斩前就吃三盘菜,吃者是大不高兴的;船上切忌运载七男一女,恐犯了“八仙过海”(七男一女),龙王见责,对船不利;庆寿避忌在50岁,以免犯着100的对半;也不在70岁做寿,因为“人生七十古来稀”,作了寿庆对本人不利;忌“三”字,否则祸不可测。如,三点钟要称为两点六十分;忌讳岁数逢九。如九岁、十九岁、二十九岁、三十九岁……因九为厄关;忌逢“七”、“八”日出行。

  传统节日中的应用

  农历的几个重要节日大都取奇数,正月初一、正月初七(人日节)、正月初九(天公生)、三月初三(上巳节)、三月十九日(太阳公生)、五月初五(端午节)、七月七日(乞巧节)、七月十五日(中元节)、九月九日(重阳节)、十月十五(下元节)等。

  民间建筑中的应用

  建筑是人类文化的重要形态之一,属物质文化,被誉为“石头的史书”。建筑包括宫殿、房屋、楼宇、城墙、广场、花园、桥梁、塔、亭、雕塑、寺庙等等。建筑与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居民创造了不同风格的建筑,建筑凝聚着民族精神,浸透着地域民性。潮汕人高度重视住宅、桥梁、塔、亭、寺庙等建筑物的凶吉,因而也广泛地应用奇数与偶数这种数字文化。

  潮汕民居一般都是坐北朝南,正屋都取单数,或三间或五间不等。民间重阳抑阴,单数属阳数,有吉祥之义。

  潮汕大凡官绅府第、衙门、祠庙、庵堂、牌坊、寺庙等建筑以及坟墓,门前都置有石狮子,以装饰门面,通常是成对的,以一对居多,一般右边的是雄狮,左边的是雌狮。如,建于明朝的饶平上饶西岩寺门前;建于清代的揭西钱坑鸣鸾祠大门前;潮安归湖镇神前山宋大宝墓前的大型石雕群中,就有石狮一对……这些石狮大多卷发巨眼,张牙舞爪,威风凛凛,给人以安庆、吉祥、权威、尊严、声望、富有等感觉。

  塔原来是印度供奉佛骨、佛经的一种建筑文化,东汉时传入我国。在潮汕的城市、乡村,高山之巅,河海湖滨,矗立着许多名塔,体现了潮汕的人文景观,点缀着潮汕的锦绣大地。具体可分为佛塔、风景塔、镇风塔、学府塔和天文地理塔等。一个塔,就有一个故事,就是一种地方文化。塔的层次必定为奇数,一般是三重塔、五重塔、七重塔、九重塔、十三重塔等。塔的外形除圆形外,多为偶数的角塔,主要是六角形塔、八角形塔。

  建造于唐贞元七年(791)的灵山寺大颠祖师墓塔,高2.8米,上为钟型塔身,下为正八棱柱体塔座,塔基用石板铺成正八边形,浑然如一个覆地巨钟;建于宋绍兴元年(1131)的潮阳文光塔,高42米,平面为正八边形,七层;建于元至正十三年(1353)的饶平镇风塔,高22米,基围16米,七层八面;建于明嘉靖二年(1523)的潮阳峡山祥符塔,高21.06米,为七层八面实心的石塔;建于明万历七年(1579)的澄海上华田宝塔,高11.64米,为平面六角形,五层;建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的潮州凤凰塔(俗称涸溪塔),高45.8米,七层八面;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的潮安江东镇三元塔(又名急水塔),为砖石结构,七层八面;建于明天启四年(1624) 的惠来文昌阁塔,高23米,为三层八角形;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的潮州韩江东岸的凤凰塔,高46米,八面石砖,空心七层;建于明天启年间(1622—1626)的饶平黄冈镇瑞光塔,为八角形亭阁式三层楼塔;建于明天启七年(1627—1639)的潮阳灶浦镇涵元塔,高43.4米,八面七层;建于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的饶平三饶文明塔,高5丈,分七层;建于清乾隆三年(1738)的汕头市区下蓬腾辉塔(俗称鸥汀塔),为六角形,共七层;建于清乾隆年间的惠来神泉玉华塔,为七层八角状实心塔;建于清嘉庆年间(1805)的揭西河婆塔,高28米,七层八角。

  奇数与偶数在潮汕民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潮汕人趋吉避邪信仰心理的充分体现,反映着潮汕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大大丰富了潮汕民俗文化,为潮汕民俗文化增色添彩。

1和36之间是奇数还是双数(奇数与偶数在潮汕民俗中的应用)(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