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保护性杀菌剂(多面手杀菌剂保护)(1)

吡唑醚菌酯是1993年由德国巴斯夫公司研发的兼具吡唑结构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2001年登记并上市,目前登记的可用于100多种作物上。防治上百种病害。该药剂具有杀菌谱广,优异的杀菌效果,同时还具有调节作物生长,促进植物健康等特点,在国内市场取得较为良好的市场反响。

作用机理

吡唑醚菌酯主要通过阻止细胞色素b和c1间电子传递而抑制线粒体呼吸作用,使线粒体不能产生和提供细胞正常代谢所需要的能量(ATP),最终导致细胞死亡。所以它也被称为呼吸抑制剂。

作用特点

吡唑醚菌酯在叶部被作物快速吸收后,可以输送到叶片的背部,从而对叶片正反两面的病害都有防治作用。还可以通过叶部渗透作用,传向顶部,在植物体内的传导活性较强。具有保护、预防、治疗、铲除、渗透、强内吸及耐雨水冲刷作用。能与多种药剂复配,增效作用明显。毒性低,安全性好。

适用作物和防治对象

吡唑醚菌酯可广泛用于小麦、花生、水稻、蔬菜、果树、烟草、茶树、观赏植物、草坪等各种作物,防治子囊菌、担子菌、半知菌和卵菌纲真菌引起的叶枯病、锈病、白粉病、霜霉病、疫病、炭疽病、疮痂病、褐斑病、立枯病等多种病害。对黄瓜白粉病、霜霉病、香蕉黑星病、叶斑病、葡萄霜霉病、炭疽病、白粉病、番茄和马铃薯的早疫病、晚疫病、白粉病和叶枯病等均有较好防治效果。用其单剂作治疗试验,能有效防治小麦叶枯病,同时也能观测到对小麦颖枯病的兼治作用。即使在发病较严重时,唑菌胺酯仍能有效地防治叶锈病、条锈病对大麦和小麦的危害,同时能兼治大麦的叶枯病和网纹病。吡唑醚菌酯也可有效地防治其他谷类病害:如小麦斑枯病、雪腐病和白斑病及大麦云纹病。

使用方法

1、防治小麦、玉米、水稻等谷类作物叶部和穗粒的病害有突出的防治效果,并且增产效果显著。每亩用20%水分散粒剂10~20克,能有效防治小麦叶枯病,同时也能观测到对小麦颖枯病的兼治作用。即使在发病较严重时,吡唑醚菌酯仍能有效地防止叶锈病、条锈病对大麦和小麦的危害,同时能兼治大麦的叶枯病和网纹病,吡唑醚菌酯也可有效地防治其他谷类病害:如小麦斑枯病,雪腐病和白斑病及大麦云纹病。

2、防治大豆、芸豆、豇豆等豆类作物叶斑病、炭疽病、褐斑病、黑斑病、蛇眼病、锈病和疮痂病等均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另外,对花生白绢病也有很好的防治效果。每亩用10~15克,兑水30公斤均匀喷雾,可快速控制病害的危害。

3、防治葡萄霜霉病、白粉病、灰霉病、褐斑病、穗轴褐枯等,可用25%悬浮剂20~40克,加水喷雾。防治病害效果优异,而且叶子也会变变得更绿。

4、防治柑橘沙皮病、炭疽病、疮痂病,树脂病,黑腐病等,每亩用25%悬浮剂20~40毫升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如果和其他药剂交替使用,还能改善柑橘品质。

5、防治梨树苹果树白粉病,早期落叶病,叶斑病、黑星病等,每亩用20%水分散粒剂20~30g,兑水60斤均匀喷雾。

6、防治枣树煤污病,后期炭疽病,可用20%水分散粒剂2000倍液喷雾。

7、防治草莓白粉病、灰霉病、叶斑病等。可用25%悬浮剂1000倍液喷雾。

8、防治西瓜蔓枯病,中后期的炭疽病等,每亩用20%水分散粒剂10~20克,兑水喷雾。

9、防治黄瓜霜霉病,白粉病,炭疽病,斑点病等,每亩用20~40克,兑水30~50公斤均匀喷雾,可快速控制病害的蔓延,同时,增加叶绿素含量,增加光合作用,降低植物呼吸作用,提高作物抗逆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