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医的角度,谈谈禅修静坐对人体健康的功效与意义。

七情妄起 气动伤身

以中医角度分析,人体产生疾病的原因有三种,其中一种称为「内因」。内因,指人的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喜,则气缓,易伤「心」;怒,使气上逆,伤「肝」;悲、忧,导致气消,则伤「肺」;思,即思虑过度,容易气结,而伤「脾」;恐、惊,恐则气下,惊则气乱,二者皆会伤「肾」。所以人的情绪不稳,则易导致内脏失调,引发疾病的产生。

禅修疗愈法(谈谈禅修静坐对人体健康的功效与意义)(1)

由上可知在中医的领域而言,人的精神(情绪)与色身,二者是习习相关。所以若能善调身心──心情保持平和,自然气息顺畅,身体各项机能也随之得到调和,如此就能拥有健康的身心。

禅修静坐 万缘放下

禅修疗愈法(谈谈禅修静坐对人体健康的功效与意义)(2)

因此,生病之人,如能放下对「病」的执着,而色身在禅修静坐时,若不会产生太大的障碍或不适,其实透过禅修静坐有助于疾病的治癒。最重要的是,平日无病时,就要禅修静坐,用功久了,气血顺畅,就不易生病。所以,若能万缘放下,透过禅修静坐调身调心,不仅有助于疾病的治癒,同时也能达到强身,预防疾病的积极意义。

安住正念 最吉祥

禅修静坐,若能抱持一颗「无所得心」──身不执着打通任何气脉;心不求见任何瑞相,只要任心自在,安住正念,不打妄想,自然就无「走火入魔」之虞。所以一般观念正确的人,禅修静坐是不会引发任何不良的副作用。若心存有所得──希望静坐时,能与什么人沟通,或见到一些瑞相。如此,静坐时就容易产生幻觉、幻听,乃至由内邪而感外邪。所以平日存「有所求心」,即使不禅修静坐,也容易产生上述的情况。因此只要建立正确的知见、观念,不仅禅修静坐不致「走火入魔」,反而更有助于心灵层次的提升──放下执着,让心量更开阔。

禅修疗愈法(谈谈禅修静坐对人体健康的功效与意义)(3)

欢喜菩萨行

谈及自己学佛的因缘,陈医师表示,中医讲求「气」,气为血帅,为了解、体会气的作用与真实性,于是便学习气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体会到「气」的真实性,然而其中也离不开意念(心念)的作用。由于气功大部份偏重在身的锻练,对于心灵的探讨较少。为了进一步了解「心」的层次,因而启发了自己学佛的念头。

人的一生中都要经历老、病、死苦,虽然身为医师,也不能例外。尤其近不惑之年,慢慢也感受到病苦的逼迫,此时刚好有因缘亲近一位法师,在法师的开示中,让自己开始思惟:如果现在以佛法礼忏、静坐的方法,将身体机能调整好,则下半辈子的人生会活的更好。若不如此,无疑地就要过着与药物为伍的生活。于是发心受三皈依,正式成为了佛弟子。回想数年前由于工作的紧张、压力,引起副甲状腺肿、高血压、心悸、中性脂肪过高等疾病,经由精勤不辍的礼忏、静坐、诵经、念佛等定课,不仅使自己困扰多时的病不药而癒,身体也愈来愈轻安,同时更让自己学会放下,心得自在。开启了随缘度众的菩萨行门──看诊之时,以佛法的观念及禅修静坐的利益与病患分享,使患者不仅治身、也能治心。无形中自己的心量变得更开阔,与修行更贴近。最后陈铭章医师将自己学佛多年的心得,以一句话──「『有正念』什么事都很容易成就。」与大众分享;正如同文章中所提及的「禅修静坐,要保持无所得的心,安住正念。」只要安住「正念」,学习禅修静坐,就能达到定心、静心,成就身心健全的美好人生

禅修疗愈法(谈谈禅修静坐对人体健康的功效与意义)(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