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此文中有出现婆罗米系文字,可能部分系统不支持,会看到乱码现象。)

因陀罗

因陀罗(梵语:इन्द्र,Indra),全名为释提桓因陀罗,又称帝释天(梵文:शक्र,Śakra),意为能天帝(能够为天界诸神的主宰者)。本为印度教神明,司职雷电与战斗。后被佛教吸收为护法神。

火影忍者阿修罗和因陀罗转世图(因陀罗和阿修罗神话背景考究)(1)

↑泰国郑王寺中央塔上的因陀罗像

印度教中的因陀罗

帝释天是吠陀经典中最重要的神明,为诸天之主,在古印度神话中有首要地位。在《杂阿含经》中,曾列举帝释天的名称,有释提桓因、富兰陀罗、摩伽婆、娑婆婆、憍尸迦、舍脂钵低、千眼、因提利。

他征服人间和魔界无数敌手,降服太阳、杀死延续季风雨的天龙弗栗多。人们对他的信仰在后吠陀时期逐渐地弱化,雷神的地位被婆罗门教改良之后出现的梵天、湿婆、毗湿奴三神所取代。

佛教中的因陀罗

释提桓因陀罗与梵天同为佛教之护法主神,是佛教“二十诸天”中的第二位天王,乃十二天之一。镇护东方,居于须弥山顶之忉利天,其城称善见城。左右有十大天子侍卫其侧。他曾率诸天神以牛头旃檀树为佛陀及诸罗汉建造重阁讲堂,并奉献床榻卧具及各种饮食供养佛及弟子。帝释天常常和诸天在他的居所须弥山善见城相聚,商讨天下善恶诸事。照佛教说法,任何行善积德之人,皆可转生帝释天。帝释天以人间百年为一日,寿长一千岁,即合人间三千六百五十万岁。

中国民间信仰

在佛教传入中国后,因三教合一的倾向,佛道两大宗教都常有把对方的神,当作自己的神明的倾向。民间有将道教的玉皇大帝等同于帝释天的说法,并以正月初九天帝诞辰日当成帝释天的生日。

阿修罗

阿修罗(梵文:असुर Asura;巴利文:असुर Asura),直译为“非天”,意思是“果报”似天而非天之义,也就是相对于“天人”的存在。

在佛教中是六道之一,易怒好斗,骁勇善战,曾多次与提婆神恶战,但阿修罗也奉佛法,是佛教护法神天龙八部之一。

火影忍者阿修罗和因陀罗转世图(因陀罗和阿修罗神话背景考究)(2)

奈良兴福寺中的阿修罗像

印度神话中的阿修罗

印度教神话的阿修罗(梵语:असुर)是一群追求力量的神族,有时更被称呼为恶魔,阿修罗族及提婆族(包括那伽族)都是迦叶波的后代。最早期的吠陀文献记载阿修罗族是一群司掌道德及社会的神祇。

密特拉(佛教名:弥勒菩萨)、伐楼拿及弗栗多都是很具知名度的阿修罗神祇。毗楼遮那(佛教名:大日如来)、松巴和尼森巴原为阿修罗王,后被佛教吸收成为佛陀。

后期印度教的文献如《往世书》和《过去如是说》中,两族开始被明确地二元化,阿修罗族作为提婆族的对立被描写成邪恶的一众。部分品格正气的原阿修罗族的神祇,如伐楼拿后期就因此而被“易族”至提婆族。

佛教中的阿修罗

阿修罗在佛教中是六道之一,是欲界天(半神半人)的大力神。阿修罗易怒好斗,骁勇善战,曾多次与提婆神恶战,但阿修罗也奉佛法,是佛教护法神天龙八部之一。

在佛教中,其形象大部分源自印度教中的阿修罗,但是也有部分的特性是只有在佛经中提到的。阿修罗道非常特别,佛经说:阿修罗男身形丑恶;阿修罗女端正美貌。故阿修罗王常常和帝释天为首领的提婆神群战斗,因阿修罗有美女而无美食,而帝释天有美食而乏美女,两神相互妒忌,时传争战。故俗谓战场为“修罗场”。

大筒木因陀罗

因陀罗是“帝”的意思,这里是不是暗示着因陀罗是一个优秀的领袖呢?确实大筒木因陀罗有着十分出色的天赋,继承了仙人之眼的他一直都比弟弟要优秀许多。所有事情他都能一人做好,确实是一个有资格成为领袖的人。不过他因为一直追求力量,内心也就难免会孤独,这也就让黑爵有机可趁。如果最后因陀罗也会像佛教护法神一样,成为辅佐真王的人呢?那么这就意味着佐助最后会成为鸣人的辅佐么?

大筒木阿修罗

总觉得这两兄弟的名字是不是应该换一下合适呢?按照佛教的传说,阿修罗与提婆族(神族)对立,长期争战。这一点到是和因陀罗和阿修罗这两兄弟对立这一点吻合。不过传说中阿修罗是恶的代表,一心追求力量,而因陀罗是天界首领,他有着令号令众人的气质。果然这两兄弟的名字叫反了了吧!!不过既然岸本都已经这么决定了,那就愉快地接受好了~

火影忍者阿修罗和因陀罗转世图(因陀罗和阿修罗神话背景考究)(3)

↑12世纪日本秘传佛教中因陀罗(左)和梵天(右)的卷轴绘画。因陀罗单手持金刚杵。

火影忍者阿修罗和因陀罗转世图(因陀罗和阿修罗神话背景考究)(4)

↑传说因陀罗就是用金刚杵制服的巨龙弗栗多

火影忍者阿修罗和因陀罗转世图(因陀罗和阿修罗神话背景考究)(5)

↑该插画中的因陀罗手有着笔与三叉戟结合的金刚杵

虽然之前都没有提过,不知道因陀罗会不会有什么究极武器还没出现过呢?先不说这一点,专属于两兄弟的仙人法器仙人锡杖和仙人之刀还有仙人忍具都还没出现呢,这些不会是没用的吧!!

欢迎加小编微信 4415846!

火影忍者阿修罗和因陀罗转世图(因陀罗和阿修罗神话背景考究)(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