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大学烹饪专业学者陈忠明曾说:提到食鹅文化,非扬州莫属。扬州大量养鹅、吃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宋前。唐代诗人姚合在《扬州春词》中描述当时的扬州是“有地惟栽竹,无家不养鹅”。扬州饲养的鹅远不够扬州人吃,所以远到东北,近如安徽、山东的鹅大量进入扬州交易,扬州已经成为华东最大的鹅交易市场,“鹅城”扬州,实至名归。

安徽红烧鹅最正宗的做法(扬州美食一道红烧全鹅)(1)

家 鹅食草动物,吃五谷杂粮,吃鱼塘里的水生植物、藻类等。如果你曾在乡间生活过,可能知道鹅还有看家护院的本领,但这并不影响它成为扬州人餐桌上的美味。

吴 堡位于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长江下游冲积平原,里下河地区,与兴化、姜堰搭界。境内遍布河沟,水乡特色明显,曾是远近闻名的水产大镇,2005年并入小纪镇。吴堡的地理环境恰好适合鹅的生长,而吴堡马家全鹅则香飘扬州,甚至连南京、上海的食客都纷至沓来。

安徽红烧鹅最正宗的做法(扬州美食一道红烧全鹅)(2)

01因为红烧老鹅这道菜,泰州、兴化的食客都赶来品尝,马家菜馆生意红红火火

安徽红烧鹅最正宗的做法(扬州美食一道红烧全鹅)(3)

吴堡,早年是农业镇。每到农忙时节,马根圣和妹妹就成了“留守儿童”。1983年,马根圣10岁,在农村人家认为该是懂事的年纪了,饭点的饥肠辘辘,促使他主动走进厨房生火做饭,开始是热一热早晨的剩粥,随后就在母亲的指导下学着炒菜。几次尝试,父母在田间干活的时候,他可以煮饭炒菜,简单解决自己和妹妹的午饭。

被逼无奈学做饭的过程,通常也是很多人爱上烹调的过程。荒年饿不死手艺人,初中毕业,马根圣的家境不再允许他读书,学个手艺养活自己,成为他当时心里的念头。

农村青年通常是不甘心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摆在马根圣面前的理想职业有三个:木匠、瓦匠和乡村厨子。最终,他选择了去农村小饭店学徒。

教他学徒的师傅也姓马,是当地有名的宰牛世家,当时他开的西桥饭店是吴堡最有名的。不过,马根圣其实是不甘心于只在农村小饭店打工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烹饪行业规定,要想进公家饭店上班,必须要拿到三级厨师证书。为此,马根圣还专门到扬州市煤炭学校参与了培训,考证后重新回到吴堡。

彼时,他与马师傅家最小的女儿马月萍情投意合。由于马根圣为人勤快,又擅长厨艺,马师傅不仅把女儿嫁给了他,还把自己炖水牛肉汤的绝活传给了他。

1995年,马师傅去世,马根圣和妻子在当时的吴堡镇一间民房里,放了四五张桌子,开了一家马家菜馆。当时乡间的后厨房只有煤炭炉子配“大炮头”煤炉,马根圣夫妇每天晚上下班前把“大炮头”封好,早晨起来一个个将小煤炉的火生好,买菜、洗菜,鸡鸭鹅类的全部自己宰杀处理,一年四季风雨无阻。

农村养鹅多,活老鹅卖价只要一两元一斤。只要农贸市场有卖的,马根圣就会买几只回来,亲自宰杀;妻子马月萍帮着去毛,收拾干净,用小铁锅煸炒后放在小煤炉上慢慢炖,再去准备其他的配菜,夫妻搭档熟练默契。

两年后,因为红烧老鹅这道菜,马家菜馆吸引了来自周边小纪、高徐、武坚甚至附近泰州、兴化一带的顾客前来品尝,菜馆规模也因此扩大了一倍多,多了一间房子,增加到10多张桌子,这个乡村小饭店看起来红红火火。

02100多天的鹅红烧最完美,可以烧出鹅皮的胶质,鹅肉的鲜嫩,每一口都渗入调料的香味

安徽红烧鹅最正宗的做法(扬州美食一道红烧全鹅)(4)

见儿子的饭店生意好,马根圣的父亲马茂高主动承担起了养鹅的工作。农村屋前屋后都是水塘,马茂高每年春节后买回几百只鹅黄色的雏鹅,喂米糠、稻谷。入春后,清晨把鹅放出去吃草,任它们自由活动下河游泳,傍晚再把它们吆回来。

从鹅初成熟时,马根圣就开始宰杀自家的鹅作为红烧老鹅的原料。马家菜馆大多是乡间熟客,除了口味好坏,还在乎老板是否实在,一份老鹅如果少了鹅肠子、鹅头之类,是要被食客诟病的。久而久之,马根圣养成了一锅烧一只鹅的习惯,红烧鹅的菜式由此变成了红烧全鹅。

经年累月的尝试,马根圣发现,饲养七八十天的仔鹅肉不足、香味不够;一年以上的老鹅皮肉已老,难以烧透入味,嚼劲太大,口感上差了许多;100多天的鹅才是一道烧全鹅的完美食材,可以烧出鹅皮的胶质,鹅肉的鲜嫩,每一口都渗入调料的香味。

鹅血、鹅肝、鹅肠子、鹅头、鹅颈、鹅爪子……全鹅一样不少,最后撒上一把青葱,马根圣就可以自信地端上桌。马家菜馆生意越来越好,马茂高每年要养上3拨鹅,每拨几百只才够用。

马家菜馆生意最好的时候,仅烧鹅用的小煤炉就有十几个,每个炉子配一口铁锅。铁锅烧菜,是非常需要注重火候的,稍不留神,可能会烧糊了。为了让老鹅的口感更好,马根圣尝试用砂锅来焖老鹅。砂锅种类繁多,他就一种一种地试,普通砂锅操作不当,会整锅炸裂,这就意味着要浪费掉一整只鹅。不过,为了追求最完美的味道,马根圣不吝啬于一口锅或一只鹅。砂锅聚气,做出的红烧菜保留了原有的水分和香气,味道更为鲜美。

口口相传,那些喜欢钓鱼、热爱美食的城市人,哪怕是骑着摩托车、自行车,花费一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也要来赴一场吃鹅的盛宴。

2005年,吴堡并入小纪镇,镇政府设在小纪。但这并不影响马家的生意,更多的老扬州、高邮人、泰州人赶去品尝美食。

03唯一讲究的是,老鹅下锅前不焯水,油热煸炒后,一次性放足水红烧即可

安徽红烧鹅最正宗的做法(扬州美食一道红烧全鹅)(5)

马家老鹅出名了,周边城市的食客也纷至沓来。坐在一个屋里吃饭的人,夹杂着不少地方的方言,如此交织的热闹景象,全凭一只老鹅来维系。让马根圣没想到的是,连上海、南京的市民都要赶来品尝。

2008年,马根圣把儿子送到了市区的寄宿学校读书。为了照顾儿子,也为了向城市发展,第二年,他就关掉马家菜馆,到城东的鸿泰商业街西首开了吴堡马家全鹅馆。

吃过马家全鹅的人都知道,马家的烧全鹅很地道,鹅肉烂而不散,味道鲜但绝不以料抢味。为此,吴堡马家全鹅在市区也是一炮走红。此后的两三年间,市区频繁出现了吴堡马家全鹅的招牌,除了扬子江北路的那家,其他大多是马根圣的亲戚开的,烧鹅的方法也大多是他亲自教的。

安徽红烧鹅最正宗的做法(扬州美食一道红烧全鹅)(6)

马根圣甚至不认为自己的烧全鹅有啥秘诀,与寻常人家烧老鹅一样,马家全鹅要放生姜、葱、干辣椒、酒、油、盐、酱油和糖。他唯一讲究的是,老鹅下锅前不焯水,因为焯水后老鹅会鲜味不足,油热煸炒后的老鹅一次性放足水红烧即可。

在马根圣家工作的服务员马春梅也是吴堡人,她常常感到纳闷,老板做红烧老鹅的方法,与吴堡当地的做法没有什么两样,她甚至试过与老板用同样的原料下锅,可怎么也烧不出马家全鹅这样胶嫩鲜香的味道,吃完一块老鹅后,甚至感觉双唇要被胶质黏起来。

从1995年开始,马根圣足足当了21年的老板,但他依旧坚持每天亲自掌勺做红烧老鹅,并且可以做到50个灶头同时下锅煸炒,同时炖焖。

每天早晨6点,马根圣会准时到店里烧老鹅,50个灶头同开,3小时后出锅。因为每天上午10点多,就会有顾客上门提货。50个灶头是马根圣进城开店后自己设计定制的。

扬州人爱吃鹅,马根圣在每年的端午节、中秋节一天要卖出两三百只红烧鹅,到了春节前,顾客上门预定,他得有好几夜不眠不休。然而,他并没提及,2011年,各地闹禽流感,人们根本不敢吃鸡鸭鹅这样的禽类,他当时在扬子江北路开的分店好几个月都没什么生意。

他还说,他只是把老鹅烧好,他的妹妹在江都区开的全鹅店,生意比他做得还好。即便如此,马根圣年逾不惑脸上却仍旧不见一丝皱纹。“我的儿子考上大学了,我学会了用微信和外卖接单,我还去游泳减肥,我的生活很充实,也很有满足感。”他一脸乐呵。

— THE END —

版权说明:本文来源于公众号扬州文旅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鸣谢原作者及编辑者,如有侵权, 请联系我们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