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见有网友频频在头条和抖音平台上兜售所谓的“欧庙襄阳城说”。

这些网友展示了所谓的“汉末襄阳古城在欧庙邹湾遗址”的部分“新闻报道内容”,祭出了所谓的“考古地图”,还搬出了所谓的“襄樊本土专家解析结论”。

孙坚和黄盖赤壁之战(汉末孙坚黄祖襄阳之战)(1)

还他们信誓旦旦地称“欧庙邹湾遗址即汉末到三国的襄阳城”,“已经通过了考古论证”,“铁证如山,无可抵赖”,“襄阳本地专家已揭密”,“希望襄阳尊重历史”云云。

这些网友此举的目的,无非就是想搞个釜底抽薪。即借否定汉襄阳城的地理位置,来否定以襄阳为参考坐标的隆中地理位置。因为如果“欧庙邹湾襄阳城”得到证实,那么历史记载中“襄阳城西二十里”的“南阳邓县隆中”便彻底垮了基础。

这些网友提供的资料,其实并非原来的真实、完整版本, 而是经过了精心的“二次加工”。笔者手上刚好就有完整的原始资料,包括邹湾遗址发掘考古档案、襄樊陈先生当年新闻报道内容以及陈先生个人对于邹湾遗址与襄阳古城关系的学术研究论文内容。

孙坚和黄盖赤壁之战(汉末孙坚黄祖襄阳之战)(2)

笔者在这里暂时不予反驳,容后再说。在这里,笔者要用一桩历史实事来推翻这套胡言乱语。

汉末,襄阳城一带发生了一起著名的战事。孙权的父亲孙坚,因为此战而殒命,一代狂暴战神饮恨黄泉。

——

《三国志》记载:

▲初平三年,术使坚征荆州,击刘表。表遣黄祖逆於樊、邓之间。坚击破之,追渡汉水,遂围襄阳,单马行岘山,为祖军士所射杀。

《后汉书》记载:

▲初平三年,术遣孙坚击刘表于襄阳,坚战死。

▲袁术与其从兄绍有隙,而绍与表相结,故术共孙坚合从袭表。表败,坚遂围襄阳。会表将黄祖救至,坚为流箭所中死,余众退走。

《资治通鉴》记载:

▲术使孙坚击刘表,表遣其将黄祖逆战于樊、邓之间,坚击破之,遂围襄阳。表夜遣黄祖潜出发兵,祖将兵欲还,坚逆与战,祖败走,窜岘山中。坚乘胜夜追祖,祖部兵从竹木间暗射坚,杀之。

以上三部正史都记载了同一件事,有详有略。大家一起来推演一下这起战事的整个过程吧!

首先,了解一下本次战事涉及到的几个地名的地理位置。

孙坚和黄盖赤壁之战(汉末孙坚黄祖襄阳之战)(3)

1,襄阳。

这里襄阳应该是襄阳县城,不会是整个襄阳县。

因为襄阳县面积不小,而且三面环汉水,一面倚岘山。在这种复杂的地理条件下,孙坚兵马不太可能将整个襄阳县区域给围住。孙坚兵马围个襄阳县城,只需盯住几个城门,再派些士兵巡逻,那还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襄阳县城的位置,基本方位在汉水之南。其实历史记载已经很明确,大家可以去参阅《水经注》之《沔水篇》。但这里为了反驳“欧庙邹湾为汉襄阳古城”的谬论,假设地理位置未知。暂定一为樊城对岸处,二为欧庙邹湾处两地。容后代入事件进行对比,来判断谁个可能性更大。如图所示。

孙坚和黄盖赤壁之战(汉末孙坚黄祖襄阳之战)(4)

2,岘山。

岘山是襄阳县境内名山,本为一组南北向包含了众多山岭的山脉,在汉水之南。岘山头在今襄阳城南,岘山尾在欧庙以北,岘山东临汉水。俗称中的岘山主要指靠近襄阳县南部的诸多山头。岘山东与汉水之间的狭窄通道即襄荆关道。如图所示。

孙坚和黄盖赤壁之战(汉末孙坚黄祖襄阳之战)(5)

岘山、南襄古道、襄荆古道示意图

3,樊、邓。

樊,即与今襄阳城相对的樊城。邓,在汉末为县,有邓城(县城),邓塞。在这里,是为邓塞。樊城、邓塞均在汉水之北。如图所示。

孙坚和黄盖赤壁之战(汉末孙坚黄祖襄阳之战)(6)

4,欧庙邹湾遗址。

欧庙邹湾遗址,在今襄阳市襄城区欧庙镇,在汉水以西数里之处。其距岘山主峰约四十里。距樊城近五十里。在汉代,这里当属于南郡襄阳、中庐、邔、黎丘交界之地。

孙坚和黄盖赤壁之战(汉末孙坚黄祖襄阳之战)(7)

那么,孙坚战刘表(黄祖)的战斗过程,是怎样的呢?我们现在以《三国志》的记载为主,结合另外两个史料的补充来还原一下吧。

1,初平三年,术使坚征荆州,击刘表。

时间:初平三年,即公元192年。

为避战祸屯于鲁阳的袁术,与讨伐董卓立下战功而领豫州刺史的孙坚结了盟。他们斩杀南阳太守张咨占据了宛城,袁术自封南阳太守,下一步意图对付荆州刘表。

荆州刘表时任镇南将军,领荆州刺史(荆州牧)。刘表刚刚在襄阳大族蔡氏的协助下,摆平了荆州的各路捣乱势力,站稳了脚跟。

袁术趁刘表羽翼未丰,派遣孙坚南下攻打刘表,夺取荆州扩大地盘。

2,表遣黄祖逆於樊、邓之间。

襄阳城里面的刘表得到消息后,派黄祖前往樊城到邓塞一带,在这里阻挡孙坚的大军南下。

孙坚和黄盖赤壁之战(汉末孙坚黄祖襄阳之战)(8)

3,坚击破之,追渡汉水,遂围襄阳。

孙坚的军队作战非常勇猛,势不可挡。黄祖将士们根本招架不住,很快就溃败了。黄祖急忙撤军,往襄阳回跑。

黄祖军队迅速渡过汉水,躲进了襄阳城。孙坚之师紧追不放,也紧接着追渡过了汉水。刘表黄祖藏进襄阳城,紧闭城门。孙坚军队于是就把襄阳城团团围住,搞了个了水泄不通。

孙坚和黄盖赤壁之战(汉末孙坚黄祖襄阳之战)(9)

4,(坚)单马行岘山,为祖军士所射杀。

夜间,刘表派黄祖偷潜出城搬援兵。黄祖带着人马欲返回襄阳城之际遭遇孙坚,遂与之展开激战。黄祖敌不过,带着人逃奔至岘山(参考于《资治通鉴》记载)。孙坚独自骑马追赶,在岘山凤林关一带,被黄祖设下的伏兵暗箭射杀。

孙坚和黄盖赤壁之战(汉末孙坚黄祖襄阳之战)(10)

从第二项到第四项,即为笔者分析的此次战事的整个过程,如有异议,欢迎大家提出宝贵的意见。

整个战斗经过,上面三图以今天的襄阳城位置作为标准答案代入场景,可以完美演绎,毫无违和感。

而一旦将“欧庙邹湾遗址”当作答案,代入场景,则会出现明显的bug。

历史记载称“追渡汉水,遂围襄阳”。

追渡汉水,追渡哪里的汉水呢?当然就是樊城之南所临汉水。渡,过河的意思。

黄祖打不过孙坚,只得撤军回退。黄祖于是从樊邓之间向南逃跑,渡过这里的汉水缩回襄阳荆州城。

但是黄祖紧追不舍,也渡过了汉水,直接就围住了襄阳城。

孙坚和黄盖赤壁之战(汉末孙坚黄祖襄阳之战)(11)

遂,于是,就的意思。一个“遂”字,说明“围襄阳”与“渡汉水”衔接紧密,一气呵成,非常顺畅。只有襄阳城距孙坚追渡的汉水非常接近,才会顺利完成围城。

如果襄阳城在欧庙,那么“追渡汉水,遂围襄阳”将是很难办到的。为什么,因为太远了。樊城到欧庙邹湾接近五十里,孙坚追渡汉水,不可能是乘船顺汉水直下到欧庙。那不是叫渡汉水,那叫赛船。

如果襄阳城在欧庙,那么渡过樊城之处的汉水,到达汉水南岸之后,孙坚仍然要继续往南追。这时黄祖穿过岘山边的襄荆古道时,完全可以乘机躲藏进岘山之中。

在平原上作战无险可据,只能硬拼实力。而这时黄祖如果抢先钻入了山区,茂密的草木,险峻的山势,都成了有利的屏障。敌人在明处我在暗处,敌人发现我方变得困难,我方可以借机埋伏,找准时机实行偷袭,打他个措手不及。

这其实正是孙坚最后的真实遭遇。

孙坚和黄盖赤壁之战(汉末孙坚黄祖襄阳之战)(12)

如果襄阳城在欧庙邹湾,那么孙坚围襄阳城将不会发生,岘山遇袭的情节将提前发生。作为一名资深武将,黄祖应该不会想不到躲进岘山,而是在岘山旁边的古道上傻里傻气地奔逃吧!

后面,笔者感觉已经没必要再将欧庙邹湾代入场景了——

孙坚沿古道一路追黄祖,直到五十里处的欧庙,黄祖躲进城内。然后夜里黄祖出城寻求救援,返回欧庙时遇孙坚,于是拼命往岘山方向跑三十里,到凤林关才想起来设埋伏,暗箭射杀孙坚?

这是多么搞笑的一个场景呢?简直就是把黄祖的智商当零了嘛。这可能吗?完全违背常理,不符合逻辑嘛!

孙坚和黄盖赤壁之战(汉末孙坚黄祖襄阳之战)(13)

所以说,欧庙邹湾为汉末的襄阳城,无法对应历史记载的襄阳城应该所在的正确地理位置。汉末的襄阳城,绝不可能在欧庙邹湾遗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