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起来,这么多年去过多少次日本啊。算上当新华社驻日记者的15年常驻时期,我常常会去新潟,但不知道为什么,却总是没有机会去距离新潟市仅有咫尺之遥的佐渡岛。

2013年11月14日,中日韩三国文化交流论坛在新潟市召开,我终于实现了造访佐渡岛这一夙愿。

从新潟港乘坐快艇横渡35公里的佐渡海峡,大约1小时后便达到了对岸的两津港。

远海诗夏游记海螺17(汉俳趣谈4佐渡岛)(1)

佐渡海无风

当天,海面风平浪静。听向导说,因为季节的原因,这段时间入夜之后也看不到银河。

于是,我想到了芭蕉的名句:荒海や佐渡に横たふ天の川(大海翻狂澜,银河横卧佐渡天)。

这句创作于元禄2(1689)年7月(大概是农历8月)。初秋时节,银河会出现在弥彦山方向,而不是佐渡岛方向。因此,有人分析认为此句并非单纯地描绘壮美景色,还暗含了作者本人的离愁和对佐渡岛的怀念,很有内涵。换言之,正如相关书籍所阐释的那样,这不仅是近代意味的写生、写实,更是面对实景时的诗歌意义上的真实,为了表现作者的离愁和思乡之情,必须使用“银河横卧佐渡天”这种具有魄力的语调。

在快艇上,我看着平静的大海和渐渐笼罩上落日余晖的海岛,随意地作了一首和芭蕉意境迥然不同的汉俳——

佐渡海无风

不见银河横夜空

岛影已朦胧

佐渡の海は穏やか

夜空に銀河横たふを見ず

島影すでに朧

在两津的码头,大喇叭里传来了“佐渡民谣”。这时,除了身处佐渡的真实感受外,脑子里还回想起了1972年田中首相访华时在人民大会堂响起的“佐渡民谣”。

1972年9月25日晚上,电视上播出了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欢迎宴会的情景。大宴会厅内,悬挂着中日两国国旗的背景舞台前,周总理坐在主桌正中间,他的右边是田中首相,左边是日本外相大平正芳,再左边是外交部长姬鹏飞。穿着军服的解放军乐队交替演奏中日两国的歌曲,为宴会助兴。第二天的朝日新闻这样写道——

“人民大会堂的大宴会厅内奏响了‘佐渡民谣’和‘金比罗船’等歌曲。田中首相喜笑颜开,大平外相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缝。这是他们两位‘家乡的旋律’。在25日晚周恩来总理为迎接前来参加日中首脑会谈的日本政府代表团而举办的晚宴上,中方精彩的表演将日中邦交正常化的氛围推向了高潮。”

我特别关注这个报道是有原因的。因为军乐队演奏日本民谣时用的乐谱是我带回中国的。那大概是8月的一天,中国外交部给东京的备忘录贸易事务所打来电话,指示要购买这种乐谱为田中首相访华做好准备,于是,我拜托记者事务所的华侨青年去寻找,8月16日与上海芭蕾舞团一起乘坐包机回国,将乐谱送到了外交部亚洲司。对于我而言,欢迎宴上奏响田中首相、大平外相和二阶堂官房长官家乡的民谣具有特别的意义。

包括佐渡之行在内,访问新潟期间,推进实现了日中邦交正常化的田中前首相总会成为大家谈论的话题,当地群众都把出身新潟县的田中当作“家乡的骄傲”。确定田中首相将要访华后,除了在北京的会谈外,中方还必须考虑在其他场合如何接待来宾。于是,中国记者团派出记者对田中首相的第一秘书早坂茂三先生展开了细致的采访。田中首相很怕热、爱喝水、喜欢吃萝卜炖三文鱼等日常习惯都是通过这次采访了解到的。早坂先生在其著作《政治家田中角荣》中这样写道。

“(中略)两名常驻东京的中国记者找到我,深入采访了关于田中的事情。在采访中,我详细讲述了(一)田中非常怕热,室内温度要保持在17摄氏度、(二)喜欢吃台湾香蕉和东京银座四丁目木村屋的夹心面包、(三)味噌汤的味噌要用柏崎市老店‘西牧’的三年味噌等情况。后来,陪同田中访华期间,我感到中方在接待工作上很好地利用了采访到的信息。”

远海诗夏游记海螺17(汉俳趣谈4佐渡岛)(2)

1972年9月27日,毛泽东主席在北京中南海会见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中日两国开始向恢复邦交迈进。

跨越“道歉发言”、台湾问题和赔偿问题等几大障碍后,会谈达成了一致,双方发表了联合声明。在东京通过电视机看到的这一历史性画面令我终身难忘。虽然签字仪式很简单,但仪式结束的瞬间,中国和日本恢复了邦交,为两国之间邦交长期中断的不幸历史划上了句号。签字仪式结束后,周总理和田中首相紧紧地把手握在一起,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举起送入会场的酒杯,将杯中的香槟一饮而尽,并互相展示杯底,用这种中国式的干杯方式为两国关系的未来发展送上了祝福。

每当想到实现中日关系正常化的道路是如此漫长,就会深刻感到要确立两国牢固的友好关系绝非易事。那天,我注意到了朝日新闻畠山特派员的评论。

“现在,就像大坝决堤一样,在时代的大势之下,日中恢复了邦交,但这并不意味着此前妨碍实现日中邦交正常化的因素全都不存在了。(中略)为了构建日中长期友好关系,恐怕需要努力清除一直以来妨碍邦交正常化实现的那些因素”。如今重读这段话,我感觉他的理解很有见地。

远海诗夏游记海螺17(汉俳趣谈4佐渡岛)(3)

刘德有

1931年出生于大连,日本文化专家,记者、翻译家。

1952年任《人民中国》翻译,编辑。

1955年到1964年,曾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人做翻译。

1964年到1978年作为《光明日报》和新华社记者在日本工作15年。

1986年到1996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副部长。

著作:《时光之旅》(時は流れて)《战后日语新探》(戦後日本語新探)

译著:《祈祷》(祈祷,有吉佐和子)、《山芋粥》(芋粥,芥川龙之介)、《突然变成的哑巴》(不意の唖,大江健三郎)、《残象》(残像,野间宏)等。

配画:顾娟敏

《人民中国》

2017年第10期

每月5日发行

远海诗夏游记海螺17(汉俳趣谈4佐渡岛)(4)

扫一扫,关注人民中国▼

微信ID:peopleschin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