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全球化进程的因素(准备逆全球化加速)(1)

推动全球化进程的因素(准备逆全球化加速)(2)

▣作者:和卿

推动全球化进程的因素(准备逆全球化加速)(3)

大到英国脱欧、国会山一战、俄乌战争,小到城镇化放缓、工厂招不到人等,都是经济逆全球化发生后的产物。

然而,本质上却是资本与劳动分配失衡的结果。

一场新的变革已经发生,以下几种情况会进一步提速:

(一)国与国之间:

1)全球化不会消失,但是会出现国与国之间抱团,形成局部的“全球化”——欧盟、美加墨贸易协定、中国参与的RCEP等;

2)技术革命进一步突破,不再过分依靠劳动力,经济的逆全球化会导致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脱离,依赖程度降低;

3)内部矛盾会通过政治甚至军事向外转移,俄乌事件不会是终结;

(二)国内情况:

1)中间层的劳动会更多的失业。普通人要么从事纯体力劳动、要么从事技术劳动,要么加入创新型的服务业;

2)房价会随着城镇化的大幅趋缓而出现调整,甚至出现危机;

3)内循环暂时运转不动,除非抓住这几年的机会,把居民杠杆降下去,劳动素质提上去,内循环才会有效。

1

中美贸易的逆全球化从2018年加速

还记得刚上中学那会儿,中国加入WTO,政治课本上各种说经济全球化多好多好。

短短20年时间全球就变天了。

2018年,中美贸易开始彻底割裂,并加速。

特朗普上台之后搞起了301条款,对美国进口商进口的中国近4万项商品征税,税率从10%到25%不等。

前期,美国国内一时半会儿还离不开一些中国的商品,于是从4万项中挑出600多个免税,随后变成549项。

现如今变成352项。

有些人还天真的以为美国通胀扛不住了,要对中国商品松口。

纯属扯淡。

细看豁免的352项商品,不是尺寸上限制,就是价格上各种限制。

推动全球化进程的因素(准备逆全球化加速)(4)

图丨豁免商品的部分明细

以上面圈圈的豁免商品要求为例:

1)执行器每个额定最大压力为10 bar,价值可以超过68美元,但不超过每单位72美元;

2)潜水离心泵的额定功率不超过1.5 KW;

3)塑料泵部件,每个价值不超过3美元。

俩人做生意,规格你说了算,价格还要你说了算?

咱干脆不玩得了!

美国就是不想跟中国玩了,一方面从其他国家寻找替代品,一方面自己完善供应链。

推动全球化进程的因素(准备逆全球化加速)(5)

美国有关325项商品报告的部分原文件

2

好好地全球化为啥不行了?

发达国家内部资本与劳动“分赃”不匀。

一个A国与一个B国,A发达,B不发达。

二者发生贸易的基础是比较优势。

比如A国新冠特效药(高技术产品)做的好,B国人多口罩(基础产品)做得好。

按照之前的全球化玩法应该是A国可劲儿造高技术产品,B国可劲儿做基础产品,然后发生贸易,从而达到互利互惠的目的。

但是,政治安全与国内分配出现了矛盾。

A国资本丰富廉价,B国劳动力丰富廉价。

从国家层面,A国资本希望得到收益,B国希望得到收益换取技术以更新国内生产,从而创造更多收益。

于是乎,A国中低端产业转移寻求资本的更大收益,B国中低端产业加速发展。

加之政治安全的考虑,B国也会在发展中不断仿制高新技术,特别是军事武器。

一旦贸易长久的发生,就会导致B国通胀,A国通缩。

B国,参与国际贸易的人获得的收益最大;A国,参与国际贸易的资本收益最大,A、B国从事中低端生产的人始终最惨,完全靠国家税收分配暂时得到极少的利润。

财富一旦内部分配不均衡就会加剧贫富差距,并且随着全球化的发生,这种贫富差距就会更大——2008年就是加剧分化的起点。

A国出现底层民众抗议,要求得到工作,从而推选出能够保护自身利益的代表出现,比如特朗普。

贸易保护也随之诞生。

B国,如果发展还没有到发达国家水平,就很容易出现生产过剩,要么内部消化、要么坐等生产过剩性的经济危机出现;如果发展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就会伴随着工资收入的增加而出现产业向更低端的国家转移,B国内的低端劳动力就会出现大面积失业。

中美这20多年来的发展就是这样。

3

逆全球化后续会怎么演化?

(一)、各国互找好友抱团,“各取所需”,实现经济“局部全球化”

从国家层面,全球化的利是要大于弊的,至少精英阶层会继续保持全球化,因为资本在长期仍然在蛋糕的分配中获得的好处最大。

但是为了平抑国内的劳动矛盾,政治上会出现“局部全球化”,甚至把矛盾指向他国。

发达国家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合作伙伴,并适当的在国内建立少许的中低端生产线以满足选民,然后整体上继续走之前的全球化老路。

直到新的伙伴也出现另一个中国化,经济全球化再度破裂。

中国则尝试另一个全球化的新路:

即,帮助不发达国家。通过参与不发达国家成长,从成长中获取收益,直至经济水平处于差不多同一水平线,实现小团队共同富裕的道路。当然,军事和政治上会保持独立。

两种模式哪个能走得通关键还要看后续的蛋糕分配。

(二)美元的单一货币体系破灭,形成多货币体系

美国长时间的贸易逆差来自于货币霸权本身。

当一个国家的货币成为全球货币,就会自然引起不发达国家对该国疯狂出口,创造外汇,从而能够从世界购买新的技术和服务。

“贸易的不对等”自然就会产生。

然而美国却顾左右而言他,单从贸易逆差说自己贸易吃亏了。

中国啥时候拿着枪逼着它逆差了?!

可笑。

随着俄乌战争的推进,俄国与中国的关系会走的更近,世界货币体系很可能会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中国与亚洲、中东互惠;’美国支配美洲;欧盟统领欧洲。非洲则选择走什么道路。

现在中国货币已经击败日本,成为全球第三大贸易结算货币。

与沙特、伊朗、俄罗斯的石油逐渐用人民币结算。

人民币国际化会进一步提速。

4

会具体发生什么变化?

(一)全球经济一塌糊涂

以前是打开国门,每一个商品都可以面对全世界的客户。

现在客户变少了。

拿俄罗斯受制裁为例:这相当于俄罗斯对欧美国家关门不做生意。

俄罗斯直接对美企2100家,欧企1200家断供,间接影响30万家欧美企业。

据标普报告显示,对俄制裁将降低全球0.7%个GDP、欧美均有近1%GDP的下降。

推动全球化进程的因素(准备逆全球化加速)(6)

制裁俄罗斯影响经济增速,只是经济逆全球化的一个极端例子。

但对特定对象关闭国门的趋势并没有改变。

这个数量也在增加,特别是欧美开始对中国关门。

高额的碳关税......

(二)招工难与灵活就业增加

最直接的影响是国家对外贸易额减少,特别是长久跟美国做外贸的中国贸易商影响最大。

其次,贸易额的减少会倒逼部分企业关停,或在海外建立生产基地——产业链向越南转移就是这种表现。

这无疑会减少传统工厂的就业机会。

但是,这还不是最关键的。

上面提到B国由于长期与A过做生意的贸易顺差导致B国通胀,同时由于对外贸易的强大迫使该国货币升值。

两者叠加会导致B国劳动力工资必须提高,否则工资水平满足不了基本的生活需求,就会出现工厂一面招工却怎么也招不到,一面是普通劳动者面对“那点儿工资”还不如灵活就业来的实在。

现实却是,国家急需高端制造业人才——高校分流就是为未来储备高端制造业人才。

但是,眼下那些没有过硬技术却又不愿意从事纯体力劳动(比如搬砖)的人却非常尴尬。

所以,顺应经济发展需要的技术人才的工资可能会在一段时期远远高于普通的大学生。

别差异,八线电焊工、木工的工资水平(8000元)已经完全吊打大绝大部分高校毕业生(3500元)。

怎么择业恐怕不用说太多了。

(三)房价

城镇化是国家将农村劳动力挤出参与城镇分工,实现经济最大化的一项“重大举措”。

然而,城镇化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推高了房价。

现如今欧美等发达国家城镇化率在80%以上,中国接近64%。

经济逆全球化导致城镇工作的供给相对减少,一段时间中国城镇化步伐会减缓,转而定向支持农村劳动——乡村振兴。

一方面经济逆全球化让城市分工不能给劳动者带来更多的收入增长,一方面是国家转向支持乡村发展。

个人认为,短时间会一定程度上挤压城市房价。

至于说会不会发生危机,这要看市场信心和后续劳动者的收入能否跟上。

反正,目前的形式并不乐观。

(四)内循环能否走得通?

内循环走的通靠的是消费,是收入提高。

如果劳动者在整个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分不到太多蛋糕,而经济增长带动整个生活水平上升,防老防病又占据很大一笔收入。

就没有消费。

当下的消费困难主要来自于两点:

1、收入水平;

2、以房贷为主的巨额债务。

平衡资本与劳动在经济增长中的分配,对应国家为资本设置红绿灯。

巨额房贷的债务则需要以时间和收入增加来慢慢消化。

居民端在未来一段时间降杠杆,政府加杠杆,则内循环的希望还能看到。

只是最近为了稳地产,各个地方过于宽松的房地产政策让我很是惊讶。

经济发展的20多年,居民杠杆啥时候都在!

经济困难,是时候靠政府多抗点儿杠杆,让老百姓减减压。

5

经济逆全球化是个很大的话题。

它的影响也绝非俄乌一场战争能比的。

平衡资本与劳动的收入分配,适当提高劳动所得,并在国际动荡中处理好内部矛盾才是应对逆全球化的良策。

外部动荡,安内显得至关重要。

国家处理好资本与劳动的收入分配、个人多学技术参与未来的数字化劳动......

百年未有之变局,中国于世界之林未尝不能独领风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