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19世纪最伟大的作家当属查尔斯·狄更斯(1812—1870),今年是他逝世150周年。他的小说可谓是维多利亚时代的百科全书,读者从中可以清晰地了解那个时代伦敦的城市风貌。作家、演说家、戏剧家,他拥有着多重的身份,永远充满激情地尝试新的领域,按照今天的话来说,他拥有一个有趣的灵魂。

狄更斯最成熟的文学(读起书来不要命的狄更斯)(1)

1 看起书来不要命

狄更斯出生于一个还算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父亲约翰·狄更斯是朴茨茅斯海军军需处的职员。幼年的狄更斯在众人眼中是一个异常聪明的孩子,记忆力超常,能记起两岁时跟着姐姐蹒跚学步和保姆透过厨房窗户看着他们时的情景。由于身体羸弱,他与其他孩子相处得不多,这形成了他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但保姆玛丽·韦勒后来说他是“一个活泼的孩子,性格开朗,脾气温顺,不像大多数孩子那样经常同人争吵”,而且他“看起书来不要命”。

幼时的狄更斯酷爱读书,当他意外地在卧室旁边的空房间找到一些书时,便兴奋地争分夺秒读了起来。他阅读的书目主要有《兰登传》《汤姆·琼斯》《威克菲牧师传》《堂吉诃德》《鲁滨逊漂流记》《天方夜谭》等,这些书是他生活中的慰藉。阅读给他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他常把自己想象成书中的人物,感到极大的精神满足。

由于父亲负债被捕,狄更斯的家境每况愈下。11岁时,狄更斯一家住进贫民窟,他中断了学业,再也享受不到在学校读书时的喜悦,他感到“心像被捅了一下”。

不过,此时他非常熟悉的伦敦贫民窟,正是日后孕育他文学成就的地方

他踏遍了伦敦的大街小巷,或几个小时伫立街头,或探头窥视阴森的庭院,或注视阴暗小巷里的居民,汲取了塑造各色人物的素材。有一次,在一个名叫“七岔口”的地方,他惊呼道:“那个地方在我的脑海中呈现出邪恶、贫困和乞讨的杂乱景象,真是可怕!”。这些景象对于像狄更斯这样一个敏感的孩子而言是一场灾难,在他内心烙下了难以抹去的印记,后来所有这些印象都转换成了他的小说的背景和人物。

12岁时,狄更斯到一家黑鞋油作坊做学徒。后来,他这样描述当时的工作:“我的工作是给一瓶瓶糊状的黑鞋油封口,先盖一层油纸,再盖一层蓝纸,用绳把这两层纸在瓶口扎牢,然后齐绳把纸剪平,这瓶鞋油就像药房里卖出来的一瓶油膏一样好看了。”他每天从早上8点干到晚上8点,作坊的气味令人作呕,到处都是老鼠,可他每周只能挣6先令。在黑鞋油作坊度过的6个月里,他吃不到美味佳肴,有被人遗弃的感觉,十分痛苦。这一经历对他的影响颇大,令他印象很深刻,以至于他后来从未向他的孩子们提起。

即使在这种孤单、凄凉的生活中,狄更斯对人间众生相的兴趣也从未减退。当时,父亲住的马夏西监狱就是他的家,母亲带着一家人住进了监狱。狄更斯未随家人住进监狱里,只是在周日同姐姐范妮一起去监狱同家人团聚。他总是兴味盎然地听母亲讲监狱里许多负债人的经历,这些都成为他日后作品《小杜丽》的素材。

时来运转,父亲继承了祖母的遗产,获得自由。看到儿子在大街上众目睽睽之下干着又脏又累的活儿,父亲大为不悦,便带儿子回了家。这样狄更斯又有机会重返校园,他在惠灵顿寄宿学校继续学业。在接下来两年的学习中,他成为优等生,多次获得学校的奖励,学生生涯充满了快乐。

15岁时,狄更斯离开了学校,开始在社会上艰难谋生。起初,他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做伙计。虽然薪水一般,但这段经历对日后成为作家的他大有裨益。在这里,他了解到社会各个阶层的人情世故,见识了普通人日常生活中各种有趣的事,觉得一切都饶有趣味。

为了改变生活境况,实现做议会采访记者的愿望,狄更斯从父亲那里学会了速记。一年半以后,他离开律师事务所,去民事法庭当记录员。不久,他开始了做法庭记录的工作,继续提高自己的速记水平。在做这份工作的三年间,狄更斯频繁出入大英博物馆,勤奋阅读。这时,他对演员这份职业非常向往,便拜专业演员为师,学习朗诵、走台步,常常能一连几个小时练习各种表演动作和表情,他学会了演许多角色的戏。尽管活跃在舞台上的梦想没有实现,但对于文学界来说这是一大幸事。

2 一炮打响

1833年,就在21岁的狄更斯不遗余力地干着记者行当时,笔法娴熟的他偶尔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写了一篇随笔,投到了《月刊》杂志。年底,当文章发表之后,他兴奋得两眼含泪,随即把自己的一篇篇随笔全部投递了出去。一开始,这些随笔没有署名,直到第二年8月才署上了笔名——博兹。

署名博兹的随笔很快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其中一篇还被改编成滑稽剧在剧院演出。于是,这些随笔产生了良性的蝴蝶效应:第一个效应是他的薪水得以提高,第二个效应是一些名人开始与他结交。1836年,狄更斯的随笔集得以出版,这是他写作生涯中最初的尝试。

这些随笔显露出狄更斯的写作才能。他不但善于观察人情世故,还具有幽默表现人们无事生非、庸人自扰的才华。他熟谙莎士比亚,也喜欢菲尔丁亨利·菲尔丁(1707—1754),18世纪英国作家。,他的创作深受笛福丹尼尔·笛福(1660—1731),英国小说之父。的《鲁滨逊漂流记》和斯摩莱特托比亚斯·斯摩莱特(1721—1771),18世纪英国作家。的《兰登传》的影响,但他后来自成一派,成为一代文学大师。

接着他应约为一家杂志撰写连载小说《匹克威克外传》。这部狄更斯的小说成名作,围绕一位富有的退休商人匹克威克的一系列堂吉诃德式的冒险故事展开。小说描绘了英国社会的全景,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小资产阶级人物形象,在批判当时英国的政治制度时充满了年轻人的幽默,整个故事滑稽有趣。

《匹克威克外传》从1836年3月开始刊行,至次年11月连载完毕。在这期间的前4个月,它遭到冷遇,只印了400份,但从第5个月开始,发行量激增。到秋天时,匹克威克的名字在英国已经家喻户晓。这部小说引起的轰动在文学史上实属罕见,一时间匹克威克式的帽子、手杖、外套、雪茄纷纷应运而生。

在《匹克威克外传》一炮打响之后,狄更斯发现他的出版商利用他大发横财,却付给他有限的稿酬,让他仅仅过着“勉强跻身于上流社会的生活”。因此,他与出版商之间矛盾重重,双方互相指责。狄更斯不得不与他们做斗争,并最终促进了英国稿费制度的建立。

1838年是狄更斯最为繁忙的一年,这一年他创作了《雾都孤儿》。小说围绕孤儿奥利弗可怜的童年经历展开,反映了19世纪伦敦下层社会的生活。奥利弗在济贫院出生,连自己的父母是谁都不知道。济贫院的生活非常糟糕,那里的孩子们甚至吃不饱饭,还得做工。可怜的奥利弗因为要求多加一些饭而受到惩罚,他不但被关到黑屋子,还被卖到了一家棺材店做工。在这里他不堪忍受大孩子的欺负和老板的虐待,便逃往伦敦。在路上,他被老贼费金带到了贼窝做小偷。在去绅士布朗罗家偷窃时,他被抓住,送到了法院受审。但奥利弗时来运转,被布朗罗先生收养,过上了绅士生活,但很快他就被这帮贼绑架走了,并被严加看管,不得不继续参与他们肮脏的偷窃行为。在又一次行动中,他受了枪伤,得到好心的露丝的悉心照料,可是露丝却被狠心的盗匪蒙克斯谋杀,而蒙克斯也偶然上吊自缢。警察来搜剿贼窝,盗匪们被一网打尽,奥利弗被解救出来,并回到布朗罗先生身边。小说揭露了当时英国济贫院的可怕生活状况,并通过描写贼窝唤起了读者对下层百姓的同情。

其实,狄更斯创作《雾都孤儿》的过程并没有那么轻松顺利。为了避免受到外界干扰,他干脆住进了一家旅馆埋头写作,一口气完成了这部小说。尽管写作的过程比较痛苦,他却从来也没有后悔过自己的选择。他说:“一切有志于艺术的人必须完全献身于它,并在其中得到补偿。”读者也许可以猜测到,狄更斯的作品并非深思熟虑的产物,而是凭一时激奋即兴创作而成。因此,如读者一样,他本人事先也不知道某个人物的命运或小说情节以后会如何发展,也会对情节的峰回路转感到惊讶。

狄更斯在《雾都孤儿》中对伦敦市容市貌的展现,超越了以往所有对此留下一笔的作家。作为仅次于其幽默语言的第二大文学成就,这得益于他早年在黑鞋油作坊干活的经历。

3 斜杠青年狄更斯

在写作大获成功之后,狄更斯的第一个尝试是写戏剧,这揭示出他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他是一个天生的演员。他热情奔放,容易兴奋,好动感情。他情绪易变,好纵情狂欢。他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不遗余力地扮演任何角色。

著名散文家卡莱尔托马斯·卡莱尔(1795—1881),苏格兰散文家和历史学家,英国19世纪著名史学家。在一次晚宴上遇到狄更斯时这样描述他:博兹是一个不坏的小个子;一对清澈的充满智慧的蓝眼睛被他令人吃惊地弯成弓形;他有一张大大的、凸起的、颇为松弛的嘴,一张异常灵活的脸,在说话时他用一种非常奇怪的方式扭动五官——眉毛、眼睛、嘴巴。假如给这颗脑袋戴上一圈蓬松的普通颜色的头发,然后把它安在一个低矮而结实、小得可怜的身躯上,套上一身多尔赛式但并不豪华的衣服——这便成了匹克威克。就其他方面而言,他是一个沉默寡言、样子机灵的小个子。他似乎很清楚自己是什么人,别人又是什么人。卡莱尔的描述也许是他对狄更斯的个人印象。一般人在狄更斯的脸上能够发现他不同寻常的机警、热诚和智慧。

不甘寂寞而又多才多艺的狄更斯创办了杂志《家常话》。每一期他都事必躬亲,不论在家还是外出,他都把杂志的事放在心上。在这位总编的安排下,新刊物刊登的文章基调颇为得体,那就是:可以披露社会弊病,但不予刊登私人丑闻。一次,他给一位撰稿人回信说:“敬请勿向读者介绍你感到有半点不雅的东西。斯卡特菲齐太太尽可以在大庭广众之中赤身裸体——我不怀疑她会这样干,但要把此事公诸19世纪的名媛淑女,我感到十分遗憾。”照狄更斯的要求,杂志的作者必须每一篇文章都写得引人入胜、妙趣横生,按照他的话就是:要把杂志办得活泼、活泼、再活泼!

卡莱尔这样评价狄更斯一流的演技:“在听狄更斯朗诵之前,我对一个人的脸部表情和声音所蕴含的能量一无所知。狄更斯表情丰富,瞬息万变,独自表演超过了满台演员,而且他善于模仿各种音调,根本不需要乐队伴奏。……他的确演得妙极了,超过了世上任何一个麦克里迪。他虽然单枪匹马,却使观众们看到了一场悲喜交加、威武雄壮的演出。”

狄更斯确实具有超凡的演出才能,尤其擅长即兴表演。如果不做作家的话,他必定是一名出类拔萃的“性格”演员。他能够迅速换装扮演另一个角色,这得益于他敏捷的思维和行动。他的脸部表情丰富,嗓音灵活多变,能够塑造出各类角色。他说:“即兴表演使我着迷——我说不上这其中有多少奇怪的原因,它使我感到遂心如意,所以当我失去一次表演的机会,当我不能用声音和其他手段去扮演一个与我截然不同的另一个人时,我就感到是一种莫大的损失。演一个美妙的滑稽角色,这其中的滋味真是难以言传啊。”

1847年,狄更斯成立了自己的剧团。他既是一个天生的演员,又是一个天生的舞台监督,集演员、导演和舞台监督于一身。虽然他忙碌不堪,但却总是精神焕发地训练演员们排练,直到累得他们直不起腰来。在演出莎士比亚的《温莎的风流娘儿们》时,狄更斯扮演夏禄,连女王和亲王都亲临观看。可是,在这些演出结束之后,他又会为日常生活的单调无聊而唉声叹气。他渴望周游全国进行巡回演出,因为“世上没有任何事情可以和见到全场向你起立,面对一张张的笑脸、一阵阵的欢呼相媲美!”狄更斯临终前说,他一直希望“当一个最伟大的演员,让公众拜倒在我的脚下”

狄更斯最成熟的文学(读起书来不要命的狄更斯)(2)

从1858年至1870年,有八九年的时间,狄更斯到英国各地朗诵他的作品。他的表演常常使观众群情激昂,无论他朗诵什么故事都能够抓住观众的心。往往他刚一登台,观众席上便会爆发雷鸣般的掌声。等他卸装离去时,观众还久久不愿散去,仍旧欢呼不已。狄更斯对此却很淡定,保持着一种矜持的态度,仿佛这一切与他毫不相干似的。狄更斯不仅从自己的演出中获得了乐趣,更是完全沉醉其中。

4 我所有的著作中,我最喜欢这一部

1850年,在创作《大卫·科波菲尔》时,只要狄更斯好动的脾气一冒头,他就会不顾一切地跑到世界各地去游玩。这部自传体小说被公认为是狄更斯最重要的代表作,他通过描绘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从幼年到成为作家期间的种种经历,全面展现了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社会的广阔图景,展现了不同阶层的人物形象,揭露了当时社会的罪恶,表达了他的人生哲学和道德理想。同他的其他作品相比,《大卫·科波菲尔》更能反映狄更斯的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

《大卫·科波菲尔》的写作过程让狄更斯重温了过去的幸福时光。大卫也和他的创造者有相同的经历:黑鞋油作坊、马夏西债务监狱、恋爱经历、民事法庭、议会采访记者、写作方面的成功。大卫和他一样,也有演员的气质,也对婚姻未能如意感慨颇多:“有时候,我脑子里确曾闪过这样的念头,如果我的妻子能真正成为我的贤内助就好了,然而她那缺少个性和毅力,她无法支持我、帮助我,无力填补我的那种若隐若现的空虚……”

虽然大卫并非狄更斯本人,但他确实具有作家的主要特点。例如:“若没有我当时养成的准时、井井有条和勤奋的习惯,我就绝不会取得我现在所取得的成就。”“无论我在生活中试图干什么事情,我都全力以赴地干好它……无论我献身于何种事业,我都毫无保留地献身于它……无论干大事还是小事,我总是一丝不苟、兢兢业业。我始终认为,任何天生的或后天培养的才干,若不与坚韧不拔、谦逊踏实和埋头苦干的品质相结合,就不可能有所成就。”所以狄更斯在临终前不久才会说:“在我的所有的著作中,我最喜欢这一部。……正如许多溺爱的父母,我在内心的最深处有一个得宠的孩子,他的名字就是《大卫·科波菲尔》。”

在写给朋友的信中,狄更斯表达了他对这个最为宠爱的“孩子”的愿望:“但愿这本书能成为我所期望的那样一本好书,可以传诸你的子孙后代,一直给他们阅读。”

杨建玫 编著

ISBN:978-7-309-14744-5

2020年5月

本书精选10位英美文坛极具代表性的文学家,包括雪莱、狄更斯、勃朗特三姐妹、劳伦斯、萧伯纳、马克·吐温、福克纳、海明威,通俗演绎他们的爱情、婚姻、友谊、家庭、创作和人生。他们的文学创作成就以及他们的欢乐与痛苦、挫折与成功、平凡与伟大,一幕幕充满戏剧性的人间悲喜剧缓缓展开,引人深思、慨叹。

本期编辑 | 李映潼

图书编辑 | 唐敏 高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