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时节,禾甸镇大营社区坝窑村漫山遍野满眼翠绿。沿着村间小道穿过一片核桃林,一个由篱笆栅栏围起的小院里,省级非遗保护项目“土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寇福旺,正坐在院子角落里的工作台边,专心致志地进行土陶作品创作。

山村守艺人(祥云大山深处的)(1)

拉坯机在工作台上飞速转动,一小块陶土在寇福旺的指尖“舞蹈”,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有了茶杯的雏形。而后,他拿起坯子细细端详,慢转修坯刀,一点一点修整形状、刻上花纹。此时的工作室里,只有拉坯机转动的声音。

山村守艺人(祥云大山深处的)(2)

土陶是泥与火的艺术,有取泥、晒泥、筛泥、发泥、打泥、揉泥、制坯、修坯、上釉、烧制、出窑等十多个步骤,工序复杂又精细,温度、湿度等要素的细微差别都将决定作品的好坏。为做成一批精美的土陶作品,寇福旺往往需要泡在工作室三个月,精心雕琢每一件作品,而这一坚持就是十几年。

“大营庄背罐罐,背到石坎子叮铃哐当啷……”这是坝窑村村民耳熟能详的儿歌,也是过去大营社区土陶技艺兴盛时期的写照。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塑料制品因其廉价而又轻便的特点逐渐挤占了土陶作为生活用品的市场,大营社区的土陶产业也逐渐步入落寞期,技艺传承也面临青黄不接的局面。

山村守艺人(祥云大山深处的)(3)

“我的父辈都是做土陶的,我从小在窑边长大,因为喜欢‘玩泥巴’,就跟着老师傅学习这门技艺。”提及学艺的初衷,寇福旺笑着说。生长在制陶世家,他深受地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熏陶,13岁开始跟随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罗晃照学习土陶制作,经过三年的刻苦学习和认真钻研,16岁的寇福旺基本掌握了土陶技艺的基本流程,20岁正式出师,创立大营寇氏龙窑陶艺坊。

“土陶制作技艺是我们大营独特的文化符号,坝窑村更是这门技艺的起源地,是我进行创作的灵感富矿,我有义务和责任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寇福旺说。

山村守艺人(祥云大山深处的)(4)

近年来,在创作之余,寇福旺一直致力于大营土陶技艺的宣传和推广,先后3次被邀请参加“三月街”民族节民族民间手工艺品展销,参加省州县组织的非遗展示宣传活动,并多次赶赴省外开展非遗文化交流活动。其中,2018年参加由国家文化部、云南省文化厅、浙江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班”,2019年参加祥云——上海浦东新区“桃花节”两地文化交流非遗展示展演。

山村守艺人(祥云大山深处的)(5)

谈及未来的发展,寇福旺说:“如今随着大营乡村旅游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到大营来感受我们独特的民族文化。我们正在搭建游客土陶制作体验区,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感受大营土陶的魅力。”

图文作者 通讯员杨舒婕

责任编辑 杨仕宇

图文审核 张敏来

图文总审 胡林果

讲好祥云故事 传播祥云声音

投稿邮箱 3109820189@qq.com

媒体地址 龙溪小区308号(县融媒体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