埭头游记

文 漂哥

最新知道乐清有埭头村这么个地名应该是20年前,从乐清本土作家杨坚先生的《吾乡吾土》中所得知。因路程偏远且无友人提及,故从未去过。近几年,因经常往返于岭底途经淡溪水库段路牌上有“翁卷纪念馆”所生前往之念。

吾居于北白象镇,故往岭底时常会选择从白石中雁往城北黄檀洞 入绿色2号线前往,一为车流小不路阻,再者此条路线风景特别怡然,时碧波一池,时梯田叠起,时有飞瀑遥挂,时云山雾绕,山路曲曲折折。甑峰、灵山春时远山如黛,秋时红叶飞舞。最是适合周末出行解泛之处。另外此条路路况尚好,非常适合徒步、骑行等户外运动。下到山谷便到乐清坤坊火车站附近,由于路牌标注较多所以一般不会走错道。或因他山之水或因古韵文风亦或两者皆有,此条路线沿途农家乐与果园甚多。堪称乐清后花园。

途将先抵乐清史上唯一的状元郎王十朋纪念馆。王十朋(1112年11月9日—1171年8月6日),字龟龄,号梅溪。生于温州乐清四都左原(今浙江省乐清市)梅溪村。南宋著名政治家、诗人,爱国名臣。其人其事杨坚先生在《吾乡吾土》中也有详述。后知吾乡前人明代潘璜在任乐清县令时曾为其筹筑过祠堂。

过丁岙村再行几分钟过一遂洞便是淡溪水库,碧水波光、从林深谷幽处豁然开朗起来。随路牌标识转入一小道,远远更看到路牌"枫树林”应为村名。但一走近才明白为什么好多地方因景而撷名了,整片整片的枫树如同北方的白杨,挺拔、伟岸。林间三五民居坠着几个红灯笼,霎时进入了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之境。虽然时节不对,但此时的景致别有一番风情。

天露谷与枫树林毗邻因时间关系吾并未进入,只是下车远眺,一簇簇砺石如锋刃般叠起如同人工摆放,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在阳光的反衬下曾浅赫色的山体可毗美《阿凡达》中的场景。

峡谷式道路的特性更是两面青山相对夹沿溪而起,说是溪其实就是峡谷底部,雨季成溪旱季砾石裸露于灌木丛中。偶有一潭清水处,便会有户外运动爱好者的身影,游泳,烧烤,空旷处还可篝火宿营。

自淡溪水库侧道进入约十分钟便到埭头,埭头村先民迁居择村时应也是寻那依山畔水之处而立。村庄狭而窄面水依山十分便于生活。“翁卷纪念馆”即在村头左立有一巨型石壁,右有参天古树,纪念馆旧址是宋代翁姓祠堂,历经岁月沧桑,原貌已荡然无存,据说有一方题着“联桂流芳”恭贺翁氏昆仲高中的大匾。不巧,吾来时新建的纪念馆正在施工中吃了个闭门羹,馆已成,但廊桥等辅助建筑尚末完工,自然就没办法进一步探访翁老先生之生平。甚至连“联桂流芳”四字牌匾也未见着,甚是遗憾了,权当是有意让吾择日再来之意吧翁卷纪念馆比较简朴,很符合翁卷做为一个布衣诗人的身份。纪念馆周边的风景优美,也很符合翁卷诗歌的风格。据说新址是在原先的祠堂边,由返乡企业家翁友寿捐资建造。

翁卷(?—?),南宋诗人,字续古,一字灵舒。永嘉(今为浙江省温州乐清市柳市镇,方斗岩村)人,与赵师秀、徐照、徐玑并称为“永嘉四灵”,其中翁卷最年长。 由于一生仅参加过一次科举考试,未果,所以一生都为布衣。或许是因其布衣一生翁卷的生卒时间,有关资料均无记载,康熙《温州府志》记载:“翁卷,一字灵舒,乐清柳川人。

翁卷考功名只参加了一次就放弃了,所以,他一生为了生存,也为了诗歌游走四方,在温州市郊、江西、福建、湖南及江淮等地生活过。翁卷在江西抚州也住过一段时间。赵汝的《南宋群贤小集》中,有一首诗《翁灵舒客临川经从访之不遇闻过村居》。诗人翁卷隐居在一个深山村里,在那里搭了三四间小茅屋,种了些高粱和树木,安心自闲地写诗。六十岁左右去世。

翁卷的诗最早只读过其一首《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颇有清新淡远的意趣 翁卷写的山水田园诗,虽无谢灵运、王维流传广得世人所识,但其只有寥寥数笔,却有传神之功。翁卷有很多诗歌,可以绘成画轴的,如同中国传统的山水之画,不仅有写意,而且有留白之妙。

据现有资料上述,现在埭头的翁氏宗族,每到清明,或族祭,都要到祖先的墓前烧香叩头。翁卷二弟永年的墓在埭头。埭头翁卷的后裔们说,已找到翁卷的墓,说在其二弟永年墓的隔溪对面山脚。但那仅是一堆隆起的黄土,上面长满了青草。由于没有找到墓碑,所以无法断定这是翁卷之墓。

说完埭头,不得不提是几十年前乐清与永嘉的“黑市”岭窟黑市。数年前吾曾前往楠溪江垂钓因准备不足,渔具没带全无法在阔深水区施钓,即而沿山取道往乐清虹桥时就曾经过永嘉太平岭和乐清的小张家界之称的岩上唱。(此道为浙江省十大户外驿道之一,备受驴友推崇)。

那时的乐清岩上唱,与永嘉岭窟这两个自然村竟成为“深山闹市”。这里的天然屏障与特殊的“两不管”地理方位,造就了集市交易地,来自乐清与永嘉的商贩带着私盐、鱼虾、大米、木材、鸡鸭、猪肉,番薯丝来岭窟交易谋生,商贩达数千人、赶集的时候多达万人以上。摊牌九,挂花会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其中乐清商贩走的岭窟古道,就是从埭头村起步的。这是一条红枫古道,从埭头村沿古道西行翻越一个山坳抵达“黑市”。这条带着时代印记的古道上的故事,深深印在上一代人的脑海印记里。古村新貌,处于山旮旯里的宋代古村,虽然在上个世纪那个特殊的五六十年代,因为上面的“岭窟黑市”而繁荣一时,终因地理交通,特别是整村移民的原因,使这里日渐消寂。恰恰也是这份消寂却成了现在城市人的蜃楼。正如翁卷的《野望》:

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此情此景又令多少人神往。

暮色下,一翘墙首,一盏灯光,从树枝竹叶下探出,那位写尽田园山水的老者依然在写颂着他的家乡。

翁卷纪念馆背景

卖花渔村游记(乐清黑市埭头村游记)(1)

翁卷纪念馆

卖花渔村游记(乐清黑市埭头村游记)(2)

在建中的翁卷纪念馆

卖花渔村游记(乐清黑市埭头村游记)(3)

翁卷纪念馆门口拱桥

卖花渔村游记(乐清黑市埭头村游记)(4)

卖花渔村游记(乐清黑市埭头村游记)(5)

卖花渔村游记(乐清黑市埭头村游记)(6)

卖花渔村游记(乐清黑市埭头村游记)(7)

远端为天露谷

卖花渔村游记(乐清黑市埭头村游记)(8)

枫树林

卖花渔村游记(乐清黑市埭头村游记)(9)

卖花渔村游记(乐清黑市埭头村游记)(10)

网络图片(小张家界)

卖花渔村游记(乐清黑市埭头村游记)(11)

网络图片(小张家界)

卖花渔村游记(乐清黑市埭头村游记)(12)

网络图片(小张家界)

卖花渔村游记(乐清黑市埭头村游记)(13)

网络图片(小张家界)

卖花渔村游记(乐清黑市埭头村游记)(14)

转载于美篇乐清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