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为什么那么信任于振甲(康熙不杀于振甲)(1)

文丨听雪说影

《天下长河》已经演绎过半,虽说,该剧的主题是治理水患,可主线次线讲得全是人性与权谋。

开局,黄河泛滥朝野震动,年轻的皇帝立于朝堂之上,他面目凝重思绪不安,而堂下的百官,更是面面相觑无所适从。

水患由来已久,并非一朝一夕而成,对于这一点,皇帝知道,大臣们更是心知肚明,可由来已久,就任其狂暴肆虐、大发淫威吗?

没有人才、不会治理,怎么办?皇帝是一筹莫展,而大臣们呢,却在心里打着自己的小九九。

其实,这也怪不了堂下的臣子们,因为,这些排列整齐的官员,并没有什么话语权,他们早就被朝堂上的两大权臣,给牢牢地把控了。

康熙为什么那么信任于振甲(康熙不杀于振甲)(2)

所以,面对着如此巨大的困境,他们一拿不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二也没有人去设身处地的为皇帝分忧解难。

他们的目光,只会盯着中间的那两位,果然,两位一前一后地站了出来,这一唱一和的,倒是满满的和谐。

可吹捧与分析了大半天,他们当中没有一个人,能拿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怎么办,难事还是落在了年轻的皇帝身上,那时的皇帝,其实,只是刚刚二十出头。

他,8岁继位,14岁亲政,名字是新觉罗.玄烨,是顺治的第三位皇子,关于他的上位,民间有很多的传说。

不过,他的聪慧与意志坚定是有目共睹的,年少继位,16岁,就亲手铲除了一手遮天的大将鳌拜。

康熙为什么那么信任于振甲(康熙不杀于振甲)(3)

如今,二十出头的他,坐在朝堂之上,虽说, 下面的百官对他很算温顺,但他知道,要真正降伏他们还需时日。

现在的他,看似充满了帝王之气,可他深知,自己的羽翼还未丰满,手下真正的心腹还未养成。

把控朝堂、掌控天下,还需要手段与方法,现在的天下并不太平,三番未平、台湾未收、河漕未安。

这三大难题,像三座大山压在他的肩头,让他寝食难安、坐卧不宁,为了时时惊醒自己,他把三大难题写在卧榻的墙壁上,每天醒来,第一件事就是对着它们冥思苦想。

康熙为什么那么信任于振甲(康熙不杀于振甲)(4)

如今,黄河决堤、百姓流离失所,民心涣散、百官更是无人能用,怎么办?手下的那二个权臣,看着处处替他着想,时时为他考虑。

可他知道,他们心里都在打着自己的小算盘,索额图是第一重臣,更是百官倾力依附的对象。

不过,对于这个臣子,康熙总有种说不出来的感触,当年,顺治帝在临终时,他指派了四个辅政大臣,而四大臣以索尼为首。

可谁知,索尼死后,鳌拜就跳了出来,他欺负皇帝年幼,竟然想凌驾在年轻皇帝的头上。

当时,鳌拜已经完全架空了小皇帝,情形是相当的危机,可以说,局势已经到了危在旦夕的地步了。

康熙为什么那么信任于振甲(康熙不杀于振甲)(5)

为了夺回皇权,小皇帝给鳌拜来了个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招式,结果,在鳌拜完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一举将他拿下。

而在擒拿鳌拜的过程中,索尼的儿子,也就是索额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以,重新掌权的康熙,对索额图就予以了重任。

其实,他与索额图的关系不仅如此,他们还沾着亲带着故,按辈分来说,康熙应该叫索额图为一声叔父。

开始,索额图对康熙确实是忠心耿耿,可这人啊,权力一旦大了,那野心也就有了,之后,索额图仗着自己年长,又深得康熙的信任。

康熙为什么那么信任于振甲(康熙不杀于振甲)(6)

所以,他把手伸向了一个个的权力机构,由于,他是太子的亲叔爷,而为了太子的根基稳固,康熙对于索额图,也算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可索额图却不知收敛,他的野心越来越大,终于,康熙看不下去了,为了遏制索额图的一家独大,他提拔了出身不如索额图的明珠。

这下,朝堂之上索额图就有了牵绊,而二虎相争的结果,是康熙得到了益处,对这二者的明争暗斗,康熙那是心里门清。

对此,他一不掺合二不表明态度,只坐享着渔翁之利,可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康熙已经越来越具有帝王的风范了。

康熙为什么那么信任于振甲(康熙不杀于振甲)(7)

臣下暂且无忧,可眼下的黄河水却迫在眉睫,怎么解决?谁能堪当大任,两个权臣是指望不上的。

因为,治水需要才干与方法,更需要心无旁骛与刚正不阿,人才难觅,将才更难寻,正在君臣一筹莫展之际,一个罪臣闪亮登场了。

靳辅与于振甲

说起这个靳辅,他还真是一个人物,在暴雨倾盆而下之时,在河水狂躁肆虐之际,所有的官员都跑了个干干净净。

可他却孤身前往知难而进,当时他的官职,并不是守河治河,而只是一个安徽的巡抚。

他看到河水泛滥,眼见着百姓们就要遭受灾难,身为官员,他不能视而不见,于是,他不顾手下人的反对,只身犯险与堤上的河工站在了一起。

可由于洪水太过于迅猛,而修河固堤的工程又都是豆腐渣工程,因为,那些财 政的拨款,早就被贪 官们给榨了个干干净净。

最后,河水冲垮了堤坝,数以万计的百姓失去了家园与生命,而贪官为了推卸责任,他把所有的罪名,都推到了无辜勒辅的头上。

康熙为什么那么信任于振甲(康熙不杀于振甲)(8)

就这样,勒辅被捕入狱成了阶下囚,由于,他为官正直清廉,从不攀附于权贵,所以,在朝堂上并没有为他发声的人。

好在,此时的皇帝已然有了驭人之术,他深知好官难得,更明白干实事的艰辛,所以,他想保下这个正直的靳辅。

可聪明的皇帝,并不主动出手,他只用了一个小小的手段,就让明珠出了招,而明珠并不真正想帮靳辅,他只是不想让索额图太过于如愿罢了。

不管怎么说,靳辅的人头算是保了下来,而此时的他,在被押解入京城的途中,也得识二位与他命运息息相关的人物。

这二人,一个是治河天才陈潢陈天一,一个则是江宁知府于振甲,这二位,那可真算是奇葩二枚了。

布衣出身的陈潢,不仅水性极佳,对于河运治理,他更有着独特的方法,而那个知府于振甲不仅是个孝子,他还是一位远近闻名的清官。

康熙为什么那么信任于振甲(康熙不杀于振甲)(9)

他做官一不贪婪二不严苛,他严以律己只想做个被人称道的“大圣人”,他的母亲双目失明,对他管教极严,甚至到了不容他有任何置喙的地步。

而愚孝的于振甲,也严格地遵循着母亲,每日必须三省吾身的教诲,这样的一个人物,在遇到靳辅后,他的心态其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以前,他对自己的言行,从来就没有怀疑过,可靳辅却严厉地指出了他的迂腐与不知变通。

而陈潢在遇到靳辅以后,他的人生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因靳辅的原因,得到了康熙的赏识与青睐。

可却也因靳辅,而最终没有落得好的归宿,他这一生,可以说是成也是靳辅,败也是靳辅。

康熙为什么那么信任于振甲(康熙不杀于振甲)(10)

今天,先不讨论陈潢,就说说靳辅与于振甲,当时,于振甲押解着靳辅前往京城,这二人也算是有着相见恨晚的情谊。

而对于一身清廉的于振甲,靳辅其实是欣赏与喜爱的,可他,却又实在看不上于振甲的迂腐。

这个于振甲老把自己往圣人身上靠,可他却不知道,水至深则无鱼的道理,这二人在一同进京的路上,遭遇到了敌人的埋伏。

大难不死后,他们算是有了过命的交情,之后,靳辅洗脱了身上的冤屈,他被康熙委以重任,最后,以河道总督的身份,开始了全面治理黄河。

康熙为什么那么信任于振甲(康熙不杀于振甲)(11)

可这河道,从来不仅关系着百姓的生计,它更与巨大的利益挂着钩,以前的河道,那是掌握在索额图的手里。

而他靠着河道大发着不义之财,明珠呢,其实他也坐享着渔翁之利,可以说,这二人都从河道上捞取着利益。

可现在,河道却交给了二个人都无法掌控的靳辅手中,这二人都不高兴,明珠还好点,毕竟,他没有索额图的势力范围广。

而他的目的,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打击索额图,所以,对于靳辅,他虽不能明面上大力支持,可暗地里,为了讨皇帝的好,更为了他自己,倒也帮了靳辅不少。

就这样,靳辅上了任,可他的治河工作并不顺利,因为,遇到了阻碍实在是太多了,一来自于索额图之党的打击报复,二则来自于河运的难治理。

康熙为什么那么信任于振甲(康熙不杀于振甲)(12)

毕竟,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为了不辜负皇帝的嘱托,更为了完成自己的心愿,他与陈潢没日没夜地在工地上操劳着。

可怕什么就来什么,他的儿子差点被索党一派给整死,而河道还没有成型,就遇到了百年不遇的大洪水。

那几日,暴雨下个没完没了,所有的人都在看着河道,皇帝怕出事,而靳辅与陈潢更怕辜负了众望。

可黄河之水,还是滚滚而来了,这一次,谁都没有想到,他们会败在小小的于振甲上,本来,于振甲与靳辅并无冲突,此时的他只管着小小的桃源县。

康熙为什么那么信任于振甲(康熙不杀于振甲)(13)

作为县令,他已经清廉到无米下锅了,而他则饿到,差点就晕到在县堂上了,幸好,陈潢给他出了个主意。

他才假扮着劫匪,去为百姓弄来了一些粮食,可汛期来临,他管辖的桃源县,却成了最为关键的部位。

因为, 此次的汛期来得太过于猛烈,而陈潢与靳辅前期的工程,还不足以能抵挡住,这么强烈的冲击。

而为了缓解下游三省的危机,陈潢与靳辅已经想好了对策,那就是牺牲桃源县,来保全三大省。

康熙为什么那么信任于振甲(康熙不杀于振甲)(14)

可到了最为紧要的关头,那个死板的于振甲竟然敢抗命不遵,他不顾陈潢的苦苦哀求,更不管靳辅请来的尚方宝剑,他硬是让洪水冲了三大省。

他的清名,在桃源县算是保住了,可却苦了三省的百姓们,一时间,三省之地成了人间炼狱,饿殍满道、食人骨肉。

这下,皇帝怒了,靳辅慌了,而陈潢更是被气得差点死去,可他,于振甲却还执迷不悟着,他认为自己根本就没有错。

康熙为什么那么信任于振甲(康熙不杀于振甲)(15)

康熙重用于振甲

三省被淹、怨声鼎沸,靳辅自知难逃罪责,他不为自己申辩半分,索额图这下高兴坏了。

因为,他早就想把靳辅拉下马了,可他并不得利的手下,结果,侥幸让靳辅与陈潢逃得一死,其实,这一切都是康熙的安排。

因为,他深知靳辅之外,再无良将去治理运河了,所以,此人不能杀,而陈潢更不能动,良将能求、人才更难得。

既然,这两个人都不能杀,那康熙拿谁来平民怨呢?似乎,抗旨不尊的于振甲,则成了最好的替罪羊。

可当于振甲毫无愧色地站在康熙的面前时,康熙竟然不想杀他了,因为,他深知,此人虽然迂腐,却是一个难得的清官好官。

康熙为什么那么信任于振甲(康熙不杀于振甲)(16)

而于振甲遗落在殿前的鞋垫与那一脸的执拗,让康熙也动了恻隐之心,当然,康熙还有另外的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他要借于振甲的手,来整顿索额图与明珠。

当然,这是后手,现在最为关键的一步是让于振甲脱胎换骨,从小仁小义走向大仁大义。

所以,康熙不仅没有杀于振甲,相反,他一反常态地高升了他,他任命于振甲为四品的道合,统领三省的救灾事宜。

康熙为什么那么信任于振甲(康熙不杀于振甲)(17)

结果,于振甲上了任后,他所见之处尽是人间惨景,那炼狱般的情景,让他的内心大受震撼。

这时,他才明白了康熙的苦心,他才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所犯下的罪行,为了赎罪,他用血书给康熙上奏折,更在内心深处苦苦地折磨着自己。

不过,经历这灵与肉的洗礼,于振甲终于成为了真正大仁大义的人,而他,也终将成为了康熙的左膀右臂。

康熙为什么那么信任于振甲(康熙不杀于振甲)(18)

虽然,为了权衡明珠与索额图的关系,康熙已经找来了高士奇,可高士奇再聪明,他始终做不到大义凛然与刚正不阿。

其实说白了,高士奇的角色就是一个弄臣,他陪着康熙说说话、散散心还行,要动真格的,他还真做不到绝决与义无反顾。

可于振甲就不一样了,他的刚硬是来自于内心深处的,而他的嫉恶如仇,则是发自于肺腑之中的。

康熙为什么那么信任于振甲(康熙不杀于振甲)(19)

这样的人用好了,就是一把利剑,就是一柄利斧,他不会趋炎附势,更不会被他人所左右。

所以,聪明的康熙,看中的正是于振甲的这一品质,而此次的磨砺,也将于振甲磨成了好刀,最后,这把好刀一定会用在刀刃上的。

所以说,于振甲的不死,是康熙下得一盘大棋,他注定了索额图的毁灭与明珠的没落,最后,好剧共赏,让我们对精彩的剧情拭目以待吧!

康熙为什么那么信任于振甲(康熙不杀于振甲)(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