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春天

The Crossing

(2018)

钢筋水泥里的春天(过春天钢筋水泥里)(1)

导演:白雪

编剧:白雪 / 林美如

主演:黄尧 / 孙阳 / 汤加文 / 倪虹洁 / 江美仪 / 廖启智

第43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入围新发现单元。

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入围新生代单元。

第13届亚洲电影大奖入围。

还在第二届平遥国际电影展上,斩获“费穆荣誉最佳影片”、“费穆荣誉最佳女演员”以及“卧虎单元最受欢迎影片”提名。

这么多荣誉加身的影片怎么会无人问津呢,这不科学啊!难道仅仅是因为零流量吗?

钢筋水泥里的春天(过春天钢筋水泥里)(2)

近年来,国产青春片的数量之多,可以用泛滥来形容。而且都是一水儿的“流水线青春”(堕胎、车祸、出国),真可谓是轰轰烈烈荡气回肠。

但是套路看多了也没意思,怀旧浪潮过去了,剩下的就只有狗血。

而《过春天》就不一样了,不怀旧、不呻吟。它说的是寻找自我,和世界和解,“卜卜脆”的正青春。

钢筋水泥里的春天(过春天钢筋水泥里)(3)

「过春天」这个名字很诗意,多像青春期的少女啊,躁动、憧憬、莽撞。可是在香港水客之间,过春天又是广为流传的一句行业黑话,意思是「成功把货物带过海关」。这其中又意味着什么呢?紧张、危险、刺激。

钢筋水泥里的春天(过春天钢筋水泥里)(4)

不同于近几年的独立电影,《过春天》没有聚焦在乡村、城镇,而是把目光放在了繁华的大都市——深圳和香港。

佩佩的青春就是这样的。16岁的她,和好朋友Jo一起装病逃课,逛街喝奶茶。她们俩经常在学校天台上向往远方,想一起去日本旅行。时间要定在圣诞节,因为那几天会下雪,她们要在那里看雪。如果不下雪的话...泡温泉喝清酒也不错啊!总之去就对了。

钢筋水泥里的春天(过春天钢筋水泥里)(5)

当Jo真的开始计划起日本行程的时候,佩佩又犹豫了。因为她没钱买机票。为了能和Jo一起“平等”的去看雪,她私下里开始努力赚钱。可是兼职赚的那一丁点钱对于去日本的机票来说是杯水车薪。

钢筋水泥里的春天(过春天钢筋水泥里)(6)

钢筋水泥里的春天(过春天钢筋水泥里)(7)

佩佩不愿意和Jo说自己去不了日本。除了青春期的敏感和自卑在作祟,还因为她的身份。她是港人口中的「单非仔」:父亲是香港人,母亲是大陆人,而且还是情妇。她觉得这个身份很尴尬,甚至是难以启齿的。就连打工的时候别人问她住在哪里,她也只是说住在很远的地方,然后匆忙带过。

拿香港身份证,在香港上学,却住在深圳,普通话和粤语来回切换。家在深圳,但没有朋友。香港有朋友,但爸爸有自己的家庭,那里不是她的家。这对一个16岁,正在形成自我认知的少女来说是混乱的,佩佩的身份认同每天都被一道海关两边来回撕扯。

钢筋水泥里的春天(过春天钢筋水泥里)(8)

她急于得到别人的认同。Jo是香港本地人,家境殷实。佩佩希望自己和Jo是一样的,至少看起来一样。这从摄影手法上也看得出差别来。在深圳,镜头是平稳的、缓慢的。而在香港,导演改用手持摄像,晃动、节奏变换很快,很好的表达出了佩佩局促、焦虑的心境。

钢筋水泥里的春天(过春天钢筋水泥里)(9)

钢筋水泥里的春天(过春天钢筋水泥里)(10)

为了尽快赚到机票钱,也出于对身份认同的渴望,当佩佩机缘巧合得知走水货来钱快的时候,她毫不犹豫地就让Jo的男朋友阿豪带她入行。就像电影里的画面定格,配合急促短暂的电子音乐,就好像在说:生活还会继续,但从这一刻开始,变得有些不太一样了。

出乎意料的,佩佩在以花姐为首的走私团伙那里找到了一直渴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花姐会给她夹菜,招呼她多吃点。而不是像回到家里,妈妈永远只顾着打麻将,没吃饭的话,就叫她自己把冰箱里的饺子热着吃。

钢筋水泥里的春天(过春天钢筋水泥里)(11)

佩佩待在据点的时候是放松的,她可以开怀的笑。花姐甚至还把她认作干女儿,这无疑是地位的象征。由于单非仔和跨境学童的身份便利,佩佩还开创了新的带货方式,团伙里的“前辈”们都开始喊她“佩佩姐”。佩佩开始融入这个环境,待在花姐身边摸排摆牌也变得有意思起来。就像春天里慢慢开放的花朵,佩佩身边的人和事一件一件开始鲜明起来。

钢筋水泥里的春天(过春天钢筋水泥里)(12)

这个捉襟见肘的女孩,花了全部的力气想抓住那些若有似无的温暖。哪怕她知道阿豪是Jo的男朋友,但是在她被阿豪三番两次救出困境后,心里的那点粉红小心思再也藏不住了。

好在导演很聪明,把一个看似要落入如俗套的故事拍得很高级,欲说还休。就像那场情欲戏。在逼仄的仓库里,红色霓虹灯光隐隐约约从窗户里透进来,一切都显得那么迷离。交错的呼吸声夹杂着胶布一寸寸撕裂开的声音,不断错开又忍不住胶着在一起的眼神,仿佛撕裂开的不是胶布,而是身上的衣裤。一切都是那么的暧昧、含蓄、危险。没有越雷池半步,偏偏让人口干舌燥,阵脚大乱。

钢筋水泥里的春天(过春天钢筋水泥里)(13)

在人们以为要把持不住的时候,阿豪一个饱嗝冒了出来,瞬间冲淡了所有的尴尬、争吵和欲念。取而代之的是两人相视一笑,把所有情思都妥帖收藏在了心底。这是少年人的爱恋啊,小心翼翼的。清澈得让人忍不住摇摇头无奈一笑:果然还是小孩子啊。

但是她不知道,走水货这行当里究竟暗藏着怎样的危险,她也没料到自己逐步深入的这个漩涡会把她卷进怎样的深渊。

钢筋水泥里的春天(过春天钢筋水泥里)(14)

钢筋水泥里的春天(过春天钢筋水泥里)(15)

钢筋水泥里的春天(过春天钢筋水泥里)(16)

如同英文名“The Crossing”,过界总是刺激和危险相伴的。刚开始我不太明白为何要用电子配乐。越看到后面越觉得通篇鼓点分明、节奏强劲的电子乐简直相得益彰。像心跳,像警报,每一次都像在提醒着佩佩,太危险,该停下了。但是五光十色的成人世界太多诱惑,钱的香味、情的滋味、过春天的快感,每一样都让人上瘾。机票钱早就赚够了,她却找不到收手的时机。

钢筋水泥里的春天(过春天钢筋水泥里)(17)

何止是佩佩呢,电影里的每个人其实都在过界。卖粉面的阿豪,爬上飞蛾山顶自信大声地喊自己是香港之王,还想盘下一个仓库自己做老板;以为能跟着家人一起移民去爱尔兰的Jo,在爸爸眼里其实连出国的资格都没有;每天呼朋唤友打麻将的妈妈,幻想着有一天能去西班牙,其实连香港都没去过。每个人都向往远方,每个人都被困在自己的牢笼。

钢筋水泥里的春天(过春天钢筋水泥里)(18)

佩佩对鱼缸里的鲨鱼说,「你应该属于大海的」。而阿豪在她身后补了一句,「要是把鲨鱼放回大海,人就要遭殃了」。当让人上瘾的过春天戛然而止之后,佩佩还是把鲨鱼放回了大海。

生活里真的有过自由吗?更自由就会更好吗?

钢筋水泥里的春天(过春天钢筋水泥里)(19)

很难相信,这是白雪导演毕业多年后的长片处女作。明明是一部青春片,却拍出了历尽世事的况味。也许正是因为蛰伏的漫长时光里,白雪有过迷茫,但她的生活一直在向前走,拍电影的念头也从未放弃。

就像电影海报所表达的那样。即使环境变换不停,一切都模糊不清,那个背影清晰的女孩也步伐坚定地朝着光亮处冲去。

真正的青春,就应该这样新鲜爽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