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仪的名人故事(张仪在战国策史记中的人物形象)(1)

/木桥

编辑/木桥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心][心]前言

战国策者,也被称为纵横家,是一群伴随着战争而出现在世界上的独特人群,他们以三寸之口,周旋于各个诸侯国,为天下苍生进言,为天下苍生献计献计,对春秋时代的各国局势,以及未来的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张仪就是这一批人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

张仪的名人故事(张仪在战国策史记中的人物形象)(2)

一、张仪在《史记》《战国策》中的地位

本文从张仪在《史记》的生平,除了在《张仪列传第十》这一主体的传记中有记载外,还有《秦本纪第五》、《楚世家第十》、《赵世家第十三》、《魏世家第十四》、《韩世家第十五》、《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李斯列传第二十七》等九个篇章。

张仪在《战国策》中的所作所为,在《秦策一》中的《张仪说秦王》、《张仪欲假借秦兵以救魏》、《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张仪之残樗里疾》、《楚攻魏张仪谓秦王》、《田莘之为陈轸说秦惠王》、《张仪又恶陈轸于秦王》、《陈轸去楚之秦》等文章中均有记载。

张仪的名人故事(张仪在战国策史记中的人物形象)(3)

二、与《史记》中张仪的《战国策》中的人物形象对比

《史记》与《战国策》之间的联系,在《汉书》中曾有过不同意见,但在《汉书》中,司马迁“以《左氏》、《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承前启后,始于天汉”之说。

(《汉书·司马迁传》)韩兆琦也指出,司马迁在记载战国时代的时候,曾多次引用《战国策》中的原著,并且说:“司马迁对《战国策》中的素材进行了很大的处理,所以他所记载的那些春秋时代的历史,都带有司马迁特有的风格。”笔者同意这种看法。

张仪的名人故事(张仪在战国策史记中的人物形象)(4)

但是,不管《战国策》和《史记》谁更好,毫无疑问,《史记》中所包含的司马迁独特的美学思想和价值观念是值得肯定的。

张仪是春秋时代的名人,其所具有的独特的春秋时代的人文精神,《史记》中张仪所具有的人文意蕴则是司马迁所具有的。

(一)冤枉张仪偷宝,被人痛揍

《史记·张仪列传》中,关于张仪在楚国灭亡后,被人污蔑,被人殴打的事情,有这么一条:

张仪已经学会了对各大势力的劝说。有次与楚人饮酒,后来楚国失守,诸人见张仪,日:“张仪穷,不知所为,定是偷了你的墙。”

诸人将他擒住,鞭打百余,不肯罢休,放了他。妻子道:“嘿!子毋以书传道,岂能受这等屈辱?”张仪问妻子道:“你看我的舌头还在吗?”妻子笑道:“舌在也。”他说:“足矣。”

春秋时代的任用体制使人们产生了一种“豪杰不论家世”的印象,而张仪作为一个平民,虽然他的家庭条件很差,但是他却有着自己的人生追求和追求。

但楚相等人却因为他“贫”,对他起了疑心,对他进行了污蔑和殴打,这种倒霉的情况,让张仪的身体和精神都受到了极大的创伤。

张仪的名人故事(张仪在战国策史记中的人物形象)(5)

司马迁用“不服”来形容张仪,可见张仪骨子里的倔强,而他被老婆取笑后的自嘲,“舌头留在这里就够了”,却是他为追求自己的梦想而选择的一种忍耐,与司马迁的遭遇极为类似。

张仪也是一个睚眦必报的人,在他入秦后,便给楚国下了一封信:“初,我与你如饮酒,我不会偷你的东西,但你如鞭打我。

(二)在苏秦激下,张仪使其法律进入了秦

张仪想要拜入苏秦门下,想要博取老朋友的欢心,却被苏秦冷言回绝,恼羞成怒的他,决定去秦闯荡一番。司马迁在《史记》中,曾花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来记录此事,其中对苏秦的好意,有如下描述:

张仪的名人故事(张仪在战国策史记中的人物形象)(6)

苏秦对他说:‘张仪,是世间最有才干的人,我所不能及。’今日我有幸第一个使用这把剑,而唯一能够使用这把剑的,就只有张仪了。贫穷,没有进步的理由。我怕他们贪图小钱,不能成事,所以要羞辱他们,刺激他们。我会好好照顾你的。

于是,赵王赐下了金子和马车,并命人与张仪住在一起,并送上了马车和钱财,他想要什么,就拿什么,不肯告诉他。张仪就这样见到了秦惠王。惠王奉他为上宾,与他共事,讨伐诸王。

对于此,历来的研究者们都有不同的看法,尤其在马王堆发现了《战国纵横家书》的绢本之后,人们更多地相信,苏秦与张仪并非一个时期的对立势力。

按照《战国纵横家书》中的说法,苏秦于西周284年去世,西周310年去世张仪,而苏秦则早于张仪26年去世,所以,在张仪担任秦国丞相的时候,苏秦还是一个尚未涉足政治的青年。

张仪的名人故事(张仪在战国策史记中的人物形象)(7)

钱穆先生说:“《史记》中错误地说,苏秦合纵在张仪之前,是苏秦联合,赵是联盟的领袖,孟子说,公孙衍与张仪“一怒之下,群雄惊,一统天下”,于是把他们换成了秦与梁两个国家的宰相。”所以,他相信,张仪与公孙衍应该是势均力敌的。

(三)张仪排斥文武大臣的剧情设置

《战国策》中有很多关于张仪在政治斗争中勾心斗角的故事。张仪为了冲破虚妄,博取功名,当着秦国国王的面,栽赃给陈轸,逼得陈轸“弃秦而投楚”,张仪又对魏国图谋不轨,对秦国国王痛下杀手,除此之外,甘茂,公孙显,公孙衍,郑疆,都和他有着直接的关系。

所以《战国策》中对大臣们的排斥,在武王登基之后,也没有什么变化,但却指出了张仪被排斥的原因:“惠王已亡,武王继任。众将恨张仪,日曰:“仪先王不忠。”

《史记》却是着重讲述张仪在外交上的聪明才智,尤其是他对于国家内部的情况,对于君王的想法,对于国家的稳定和破坏,都有着极强的洞悉和把握。至于他在朝堂上的所作所为,也就是秦武王登基后说了几句话:

张仪的名人故事(张仪在战国策史记中的人物形象)(8)

秦武王一年,张仪被朝堂上的大臣们骂得狗血淋头,但齐让却来了。张仪怕死,对秦武王说:"我有一个愚蠢的计划,我愿意听从你的命令。"

这一段话,虽然只是寥寥数笔,但却是四两拨千钧,司马迁先是用“日夜”来表示大臣们对他的排斥,接着用“张仪惧诛”来表达张仪内心的恐惧,短短几个词,就把张仪这个活灵活现的人物给写了出来。

总的来说,《史记》中司马迁对张仪的描述,与《战国策》中的描述完全不一样,他用了一种虚构的手法,删除了很多复杂的阴谋诡计,并增加了对秦国被冤枉、被苏秦激将进秦、被大臣们孤立之后的微妙的心态描述。

这些细节的设置,让张仪的身世变得更为传奇,也让张仪的形象变得更为清晰,并隐含了司马迁的思维取向,让张仪的很多举动,都可以通过复仇来获得解答,张仪成为张仪的宰相之后,发出诏书,是为了报复被冤枉的楚王,而对张仪的仇恨,则是为了报复。

张仪利用苏秦的死亡,四处奔走,但并没有回报苏秦暗帮他的恩情,所以《史记》里的张仪,才会比《战国策》里那个只有谋臣的张仪,显得更有生气。

张仪的名人故事(张仪在战国策史记中的人物形象)(9)

三、论张仪在《史记》和《战国策》中的不同之处

从这一点来看,司马迁在写《史记·张仪列传》时,对《战国策》中有关的内容进行了整理和加工,并对其进行了较大程度的修改和吸纳。

所以,《史记》与《战国策》在写作上表现出了完全不同的特点。刘熙载曾经说过:“崇尚智慧的人,喜欢《国策》;崇尚激情的人,喜欢《史记》。

司马迁在梳理春秋时期的文献时,既以其作者的观点来筛选、删减资料,也将自己的思想观念融合进去,从而使得这一时期的史学在保持了其真实的同时,更有了一种“新”的境界。

用梁启超的话说,“一字一句,是历史学者的作品。所谓的井然有序,就是看一个人的知识和天赋了。太史公既知道整理的必要性,也知道整理的理由,并能把整理的理想化,是以太史公是历史上最早的创造者。”

张仪的名人故事(张仪在战国策史记中的人物形象)(10)

(一)不屈不挠的生活理念

司马迁写的张仪,虽然和《战国策》中的谋士一样,都是为了功名,但却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力量,那就是在逆境中,也要坚强,要拼搏。

用韩兆琦的话说:“司马迁的不屈不挠,是一声振聋发聩,催人奋进的高亢的进行歌。”

司马迁刚开始担任太史令的时候,也是充满了激情和雄心壮志,一心想要帮助一位明君,但是李陵之事,却让他受到了莫大的委屈和羞辱,所以他才会选择了忍气吞声,写下这些东西,这才是他前进的最大动机。

所以,《史记》中关于张仪被冤枉这一段,需要如此多的文字来进行渲染,也就不足为奇了。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张仪的“报仇”之情,却恰恰反映了司马迁反抗统治阶层的阴暗与宿命的强烈意志。

张仪的名人故事(张仪在战国策史记中的人物形象)(11)

(二)以利益和正义为核心的价值观

在司马迁的作品中,张仪表现出了畏惧、不满和报复的心理。《史记》中对谋臣心态的精细描绘,展示了他们以凡夫俗子身份呼风唤雨的另外一种姿态。

司马迁之所以怜悯苏秦,排斥张仪,就是因为张仪背弃了自己的信义,利用苏秦的陨落,利用苏秦的污蔑,来达到自己帮助秦国破坏纵向联系的目的。

这样一种“利”与“义”相结合的价值观,使《史记》中的“策士”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司马迁既肯定了其“求名求利”的精神,也批评了其“无所不用其极”的无耻行径。

(三)对人才的喜爱

司马迁以“始知始,观其兴,观其亡,究其道”(《史记·报任安书》),在《史记》的创作过程中,他以“策士”的方式,向世人展示了春秋战国时代的风起云涌,但在他的创作过程中,却包容了《战国策》的素材,重新审视了人的言行,表现出了独特的人格魅力。

司马迁的“好人才”思想也是他的主要特征之一。李长之曾说:"司马迁好奇事,尤其好凡事异事。"

张仪的名人故事(张仪在战国策史记中的人物形象)(12)

所谓人才,便是司马迁最喜欢人才了。”《史记》里记载了许多稀奇古怪的人物,这些人物,有些是靠着三寸不烂之舌,有些是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做出了许多了不起的成就,有些是游侠,有些是杀手,有些是逗比,这些人物在描述策士时,都是以赞叹的口才和谋略著称。

结尾部分

从某些方面来说,张仪的身世与归宿,与所有谋臣都有着相同的地方,那就是他们始终在为自己的人生而战。

张仪的一生,都是在与自己的宿命搏斗中度过的,尽管他的一生都是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度过的,但他却选择了一条无奈的隐退之路,而这条路,也是《史记》中始终流传的一条悲伤的旋律。

但反观张仪等战国策士,却是雄心勃勃,临危不惧,奋力拼搏,将自己的人生意义最大化,用最炽热的姿态,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风采,自然也是可圈可点。

至于司马迁本人,不也一样吗?他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他勇于开拓的精神,这就是《史记》所赋予我们的一种正面力量。

张仪的名人故事(张仪在战国策史记中的人物形象)(13)

参考文献

1.战国策评说

2.史记概要

3.论司马迁的个性和文体

4.毛泽东的后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