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听雨诗词讲解(边学诗词边练字)(1)

《虞美人·听雨》是宋代词人蒋捷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以“听雨”为媒介,概括出少年、壮年和晚年的特殊感受,将几十年大跨度的时间和空间相融合。

蒋捷(约1245~1305后),字胜欲,号竹山,南宋词人, 宋末元初阳羡(今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人。先世为宜兴大族,南宋咸淳十年(1274)进士。南宋覆灭,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其气节为时人所重。蒋捷有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其中有一句“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故后人又称其为“樱桃进士”。长于写词,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其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 、风格多样,而以悲凉清俊、萧寥疏爽为主。尤以造语奇巧之作,在宋季词坛上独标一格。蒋捷的词作,被古人认为是填词的法度和标准。

南宋(1127年6月12日—1279年3月19日)是宋朝第二个时期,因以临安(今浙江杭州)为都城,史称南宋,历九帝,享国152年。蒋捷生当宋、元易代之际,在进士及第后没几年后宋朝就亡了。他的一生是在战乱年代中颠沛流离、饱经忧患的一生。这首词正是他的忧患余生的自述。

历代文人的笔下,绵绵不断的细雨总是和“愁思”难解难分,词人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出发,通过时空的跳跃,依次推出了三幅“听雨”的画面,而将一生的悲欢歌哭渗透、融汇其中。

第一幅画面:少年时候醉生梦死,一掷千金,在灯红酒绿中轻歌曼舞,沉酣在自己的人生中,词人着力渲染的是“不识愁滋味”的青春风华,以这样一个欢快的青春图,反衬后面的处境的凄凉。

第二幅画面:壮年之后,兵荒马乱之际,词人常常在人生的苍茫大地上踽踽独行,东奔西走,四方漂流。一腔旅恨、万种离愁都已包孕在他所展示的这幅江雨图中。

第三幅画面:当前处境的自我画像。画中没有景物的烘染,只有一个白发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这样一个极其单调的画面,正表现出画中人处境的极端孤寂和心境的极端萧索。他在尝遍悲欢离合的滋味,又经历江山易主的巨大变故后,不但埋葬了少年的欢乐,也埋葬了壮年的愁恨,一切皆空,万念俱灰,此时此地再听到点点滴滴的雨声,虽然感到雨声的无情,而自己却已木然无动于衷了。词的结尾,就以“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这样两句无可奈何的话,总结了他“听雨”的一生。

让我想到了自古多情空余恨这句话,唉~

虞美人听雨诗词讲解(边学诗词边练字)(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