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十大怪”,多被称为“关中十大怪”,指陕西省的关中地区(大致包括西安、咸阳、渭南、宝鸡、铜川等城市)出现的十种奇特风俗习惯。由于气候、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关中地区在衣、食、住、行、东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式。有着丰厚历史文化积淀的陕西关中地区,沿袭历史民俗,形成了生动有趣的习俗,以其“古风古韵古长安”的独特魅力,成为外地游人探寻的一大热点。

陕西十八大怪排名(细说陕西十大怪)(1)

陕西盛产小麦,当地人民以面食为主。扯面也叫“biang biang面”,正宗的“biang biang面”一根面条宽度可达二三寸,长度则在一米上下,厚度厚时与硬币差不多。一根面条足够一顿饭,而对大饭量的关中人来说,一顿吃8两、1斤也是轻轻松松的。关中人吃面,喜欢将面和硬揉软、擀厚、切宽。这种面煮熟以后,捞在碗里,无论是浇臊子,还是泼油辣子,吃起来都很光滑、柔软、热火、有筋性,既可口又耐饥。人们脖子一伸一缩,呼噜噜吞进肚里,饱嗝一打,顿时浑身上下都是力气,五六个小时不吃不喝也不觉得饿。

陕西十八大怪排名(细说陕西十大怪)(2)

相传在唐代修乾陵时,因服役的军人工匠人数过多,往往为吃饭而耽误施工进度,受到惩罚。于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团放进头盔里,把头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饼。现在算起来锅盔在陕西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做锅盔,面要和得很硬,硬得用手都揉不动,要借用木杠来压揉,然后放在直径2尺以上的大锅中慢慢烤制而成。这样,烙成的锅盔外焦里酥,清香可口,放上十天八天也不会坏。这个锅盔很大,也很厚,吃的时候要张着大嘴,那自然也要瞪着眼睛,所以这种锅盔又叫“瞪眼锅盔”。

陕西十八大怪排名(细说陕西十大怪)(3)

在陕西,无论贫贱富贵,油泼辣子每家必备。吃油泼辣子长大的陕西女子,就象这红灿灿、油汪汪、香辣扑鼻的油泼辣子——光鲜靓丽,泼辣豪爽。心灵手巧的她们能用最简单的原料,烹制出你意想不到、但却离不开也忘不了的美好生活。

有一首民谣这样写道:“八百里秦川东风浩荡,三千万儿女齐唱秦腔。吃一碗羊肉泡喜气洋洋,没油泼辣子嘟嘟囔囔。”这几句话充分反映了陕西人对油泼辣椒的钟爱。

陕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农耕种植历史悠久,尤其是盛产于关中地区的辣椒,得天时地利之便,靠科学培植之功,其质量之优、辣味之纯,享有“椒王”的美誉。它肉厚、色艳、型长、油大,用手一摸又绵又韧又光滑。碾成辣面儿,用煎油一泼,吱吱发响,香味扑鼻。调到碗里,油津津,红艳艳,让人垂涎欲滴,愈吃愈解馋。因而,它已成为陕西的一大名产,被称为“中国一绝”。

有句俗语说:“湖南人吃辣椒多革命,四川人吃辣椒出英雄,陕西人吃辣椒也拼命。”的确如此,陕西人吃起辣椒来那愣劲、狠劲,让外地人都感到害怕。那粗瓷大碗里,辣椒放了一大半,鲜红鲜红的辣椒拌着食物,狼吞虎咽地就下了肚。直吃得满脸通红,大汗淋漓,这才觉得痛快过瘾。就连小孩、妇女吃辣椒也不逊色。你看那凉皮摊点上,大多坐着妇女和孩子。店家抓一把皮子往辣椒油里一蘸,红艳艳的皮子就放在碗里,个个吃得满嘴流油,津津有味,吃完之后还叮咛一句,再来一碗,多放点辣椒。

陕西人种辣椒、做辣椒、吃辣椒,是有其历史地理缘由的。早在唐代之前,陕西关中就是富庶之地。千里沃野,土地平整,常年雨量充沛,适宜于各种农作物栽培,是中国最早的“天府之国”,所以辣椒的种植也就在其中了。因陕西地处黄土高原地带,常年有西北风侵扰,为驱寒防冷,辣椒就成为一种极好的食品。它有辛热、御寒、健胃等功能,所以吃辣椒就成为陕西人的一大嗜好。

陕西十八大怪排名(细说陕西十大怪)(4)

张艺谋的电影《菊豆》想必大家都看过,主人公菊豆和杨天青各自端个大老碗,蹲在门槛上瞟着对方,吸溜吸溜地喝着粥。那只黑褐色的大老碗很特别。其实在关中农村大老碗很常见,这种碗用粗陶瓷烧成,碗口直径大可到1尺,碗面厚度在三分之一寸左右,碗底厚度可达2寸以上,一只空碗的重量足有一斤有余,碗里一次剩饭也在1斤上下,比一般的小盆子还要大。那是因为过去的庄稼汉要干农活,吃米饭和菜汤不耐饱,咥一老碗面力气大,干活才有劲,有时牛都累趴下了,那些汉子们却不仅没有倒下。

陕西十八大怪排名(细说陕西十大怪)(5)

陕西民俗八大怪之一 “帕帕头上戴”,说的是陕西武功、乾县、兴平等一带的妇女将手绢顶在头上当帽子戴。她们不像江南女子,把头巾在后脑勺打个结,而是手帕在发际两边很随意地用发卡一卡,就戴在了头上,风吹帕帕一飘一扬,如蝴蝶在飞,好看着呢!

“帕帕头上戴”之风俗缘于关中盛产棉花,武功县曾是古有邰国,是我国农业发祥地之一,传统的农耕文化,给了人们天然的分工,即“男耕女织”。当地农村妇女人人都会纺线织布,她们把土布梁成黑色,再做成黑衣服或黑手帕,不同于南方的是帕帕没有被系在旗袍上,而是被那些上了年纪的妇女一个个都戴在头上,她们呀,衣服可以脏一点,帕帕却永远是最洁白的、干净的。

别小看这种帕帕,实用性呀强着咧!可防风、防尘、防雨、防晒,可擦汗、洁手、包东西,真可谓既实惠方便。歌谣:“陕西农村老太太,花格帕帕头上带。防晒防尘又防雨,擦手抹汗更实在。”就是对此风俗最好的阐释。反映关中风情的“西部片”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帕帕头上戴的镜头。

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不用纺线织布做手帕了,可以买到自己喜欢的手帕,但“苏蕙织锦诗回文与武功民间送手绢的婚俗”使“帕帕头上戴”之风俗魅力永存!

陕西十八大怪排名(细说陕西十大怪)(6)

民谚“人是房楦子”意思是说人是房子的主人,房子也只有住进了人才会变得充实、活泼,才有了它的价值。不论土木结构还是砖混结构,其房屋都经历了一个从粗到精、由简到繁、从低到高的阶段,民房的实用价值逐渐随之扩展,文化价值得以体现。

解放前夕,居住在依崖开凿的窑洞里很普遍,窑洞面积根据人口数可大可小,土炕、锅灶、柴火、农具、杂物等都集中在窑洞里。后来日子好转,民间住房有了大房和厦房之分。大房也就是平房,两面流水,空间较大;厦房也叫有偏厦、厢房,是单面门窗,背靠高墙,一面流水,因而冬暖夏凉。每排厦房一般盖三间,一间厨房,一间住老人,一间住晚辈,室内纵深浅采光好。人口增多时就在厦房对面对称地再盖一排厦子;倘若在相对的两排厦房的后面,盖起人字梁支撑的前后双斜坡房,当地人称上房,前面再盖上堂皇的门房,那成了典型的四合小院。过去民间没有“床”的概念只有土炕。长辈通常睡火炕,火炕和炉灶相连,灶膛与炕膛有暗道相通,烧火做饭时,火焰顺暗道流进炕膛,火炕不烧自热。

火炕按整间房子的宽度,长可达三米以上,宽也在二米以上,未成家的晚辈们一般多和老人同睡在一个火炕。一旦有人成婚便在新房盘出一炕,冬天则用干禾秆点炕取暖。现在民间盖房子先通过“看风水”选宅基地,讲究“依山傍水”、“前照后靠”,动土前要敬太岁,盖时现浇打圈梁图个结实,一般是两层或三层的小洋房,内部装修、装饰注重隐喻文化,篆刻文字、张贴门楹、悬挂匾额,多为祝福、激励、教化、会意、警示之语。

时代在变,民间乡村也追求时尚的建筑艺术和装饰风格,日子不仅是养家糊口,房子不仅仅是原始意义上的“遮风挡雨”单纯的居住,而是一种彰显主人才敢于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温馨、祥和、温暖与情感。

陕西十八大怪排名(细说陕西十大怪)(7)

陕西自古帝王州,土地肥沃,风调雨顺,没有灾年荒年,很少有人为生存而奔波于他乡异地,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陕西比较保守的传统,把姑娘嫁在不是很远的地方以便照顾娘家。但是现在改革开放以后,此民俗有所改变,“老大不对外,老二嫁老外,老三自由恋爱随便带”。

陕西十八大怪排名(细说陕西十大怪)(8)

在民间与农人谝闲传,你坐着椅子他们蹲在地上,倘若你觉得没礼貌执意要让给他们让座的话,他们准会鞋子一脱,蹲在椅子上。和大多数关中人一样,武功人的蹲功堪称一流。盛夏傍晚,十几个人蹲在村头闲聊,三五个小时不起来;瞎忙收麦子,圪蹴着一亩地割完也不知道累;生产队开会,做报告的头儿坐多久,下面的人就能蹲多久。笔者曾在一工地饭堂前亲历了这一壮举,民工们个个端着一搪瓷碗扯面蹲在地上,面前放一搪瓷碗面汤,圪蹴成一圈,天南海北地瞎扯,饭吃完了,点燃一支烟接着聊,这蹲功谁能比得上呢。

陕西十八大怪排名(细说陕西十大怪)(9)

关中人不喜欢柔软的枕头,而选择木制的枕头和石制的枕头。这是和关中人憨直的秉性分不开的。

在关中地区,当夏季酷热难耐的时候,庄稼汉晚上睡觉的时候,更愿意枕着一块砖头或者石头当作枕头,枕在上面而酣然高眠。而且,关中人亲切地把它叫做:“金不换”,意思就是用金子也不换的宝贝,足以见得关中人对于这个头下石块和木块做的枕头,其依恋和痴迷的程度是何等真切了。

陕西十八大怪排名(细说陕西十大怪)(10)

陕西的特有戏曲大家都知道是秦腔,秦腔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京剧、豫剧、河北梆子等等都是起源于秦腔,所以被尊为是“百戏之祖”,也被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秦腔的特点是高亢激昂,强烈急促,扯开嗓子大喊一声,当地称为“挣破头”。当年周总理来到西安易俗社看完秦腔后,说了一句话:“精神可嘉,但要注意身体”。外地人开玩笑说,唱秦腔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身体要好,以免累病了;二是观众胆子要大,以免吓坏了;三是舞台要结实,以免震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