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在古时黄河曾流经德州,秦始皇将黄河改名为德水,而刘邦则起名安德县在今天的陵县一带,589年隋文帝废平原郡,起名德州,意为“德水安澜”之意,治所仍在陵县明洪武七年1374年德州办公地由陵县搬到现德城区至此德州才真正意义上定型至今已经646年,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德州以前的名字?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德州以前的名字(德州名字历史由来)

德州以前的名字

简述:在古时黄河曾流经德州,秦始皇将黄河改名为德水,而刘邦则起名安德县在今天的陵县一带,589年隋文帝废平原郡,起名德州,意为“德水安澜”之意,治所仍在陵县。明洪武七年1374年德州办公地由陵县搬到现德城区。至此德州才真正意义上定型!至今已经646年。

德州名称的来历说来挺有意思的,而且还挺有意义,下面咱就聊聊德州名字的来历。

先说这条河,那就是黄河,有人说德州跟黄河离得这么远,八竿子都打不着。这不是胡扯吗?你真的错了,原来德州(德城区)一直是古黄河入海流经之地。《书经·禹贡》载有“九河既道”,意思是说古黄河下游分9支入海。九河谓徒骇、太史、马颊、胡苏、简、洁、钩盘、鬲津、覆釜诸河,其中马颊、钩盘、鬲津3条河在德州境,可见古代德州是黄河入海流的重要流经地。到齐桓公元年(前685年)时,“九河”已“塞其八流”。

民国时期地图

自有文字记载以来,黄河经历了6次大规模迁徙改道,其中有两次流经德州。

第一次,周定王五年(前602年),黄河在宿胥口(今河南省滑县西南道口镇)大决东徙,自滑县、濮阳一带经清丰、内黄、南乐、冠县、博平、高唐、恩县、德州、吴桥、东光、沧州、静海由天津入海。流经德州的一段河道,由恩县自焦家寺入境,西北向流经九龙口(今九龙庙村),又东北向流经果子李村,又西北行至曹村西(自果子李至曹村西为钩盘河故道),又西北至九刘庄出境。这段河道共稳定400余年,到汉文帝时(前179~前157),始决口并淤积断流。此后,经一个时期的漫流,到汉元封二年(前109年),黄河自馆陶大决,遂分屯氏河北流,经清丰、高唐、夏津、恩县、德州,出德州境北行,基本循今运河一线。本次境内黄河走向,由恩县自甜水铺入境至九龙庙,又西北行四女寺,又北行至桑园镇出境。至汉成帝建始年间(前32~前29),屯氏河九龙庙以西河道湮,遂分屯氏别河北渎,自九龙庙循周、汉大河故道至果子李村,又东北行至避雪店出境,自吴桥、宁津、庆云、无棣至大沽口入海。

王莽新始建国三年(11年),黄河决魏郡(河北省磁县南)主流东徙后,原流经德州的黄河故道遂淤废。汉文帝以前的周、汉大河,后世称“王莽枯河”;屯氏别河北渎,称“老黄河”。隋大业四年(608年)开永济渠,德州境内一段即屯氏河。

第二次,宋庆历八年(1048年),黄河在商胡堤(河南省濮阳东北)大决改道,史称“商胡北流”。此后,宋嘉祐五年(1060年),黄河又在大名东决出一股,形成了二股河入海之态势,南股循马颊河入海,北股入永济渠并夺老黄河入海。

金明昌五年(1194年),黄河在河南省阳武(今原阳县)决口改道。从此,黄河不再流经德州市区。

也就是说,宋金时期黄河才不流经德州的,距今826年,这个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

那德州与黄河有啥关系呢?这就引出提一个统一中国的朝代秦朝第一代秦始皇嬴政,秦始皇信奉“五德始终”学说,“五德始终”学说是战国时期阴阳学家邹衍首先提出来的,就是运用阴阳五行的理论来解释王朝兴衰的学说。

秦始皇嬴政

“五德”就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德运,他认为王朝的兴衰更替,就是这“金、木、水、火、土”五种德运相生相克的结果。比如说他认为黄帝是土德,之后的夏朝就是木德(木克土),商灭夏,商朝就是金德(金克木),周灭商,周就是火德(火克金)。他预言下一个王朝必是水德,为什么呢?(因为水克火)而且他说每种德运的显现,上天都降祥瑞,就是出现一种所谓的征兆,来印证这种德运;比如说,黄帝是土德。所谓“黄龙地螾见”,就是说黄龙、大蚯蚓出现了,据说黄帝时,老百姓不用耕地,那土天天如新翻的一般。为什么呢?(有大蚯蚓呢!)这就是所谓土德的征兆。黄帝说:“土气胜”,尚黄色,就是以黄色为国色,穿黄衣,戴黄帽,竖黄旗,以合土德之瑞。夏朝呢是木德。据说是“青龙止于郊,草木畅茂。”就是说青龙出现在郊野,草木长得郁郁葱葱。于是大禹说:“木气胜。”尚青色,就是以青色为“国色”,改穿青衣,用青色旗帜。以合木德之瑞。商朝是金德。你还真说中了,所谓“银自山溢”,真金白银从山里自动冒出来了。所以商汤说“金气胜”,尚白色。以白色为“国色”,一律着白。以合金德之瑞。周朝是火德。差不多,所谓“天先见火,赤鸟衔丹。”天上出现了一团火,火中飞出一只火凤凰,嘴中衔着朱砂。于是周文王说“火气胜。”尚赤色,以赤色为“国色”,全国上下一片红。以合火德之瑞。秦始皇对此深信不疑,他认为秦代周,周为火德,秦朝当然就是水德。

秦始皇说:“昔秦文公出猎,获黑龙,此其水德之瑞。”相当年,他的老祖宗秦文公外出打猎,在渭水,获得了一条黑蛟龙,这就是上天所降的祥瑞,即“水德之瑞”。为了与“水德之瑞”相迎合,秦始皇下令,改河水为“德水”。河水就是黄河,古代称黄河为“河水”,也就是把黄河改名字了,改成了“德水”。因为德水(黄河)当时就打咱们这儿流过,这样秦始皇就为我们这个地方就打上了“德”烙印。所以德州之“德”的含义,不仅仅是我们平时理解的“品德”、“道德”的“德”,而是“德运”之“德”,是一种包容天地的“大德”、“宏德”。德字就帝王之气。

而德州与另一位有关的皇帝就是斩白蛇起义楚汉之争最终胜利的刘邦出,刘邦出身比较卑微,文化不高,所以理论水平也有限,因而就鹦鹉学舌,说自己也是应“水德之瑞”。《史记·历书》记载:“汉兴,高祖亦自以为获水德之瑞。”所以在德水之畔(今陵县一带)设一县,取名安德县,取意“德水安澜”,意为德水波澜不惊、安定祥和,这反映了人们的一种企盼。安德县的设置,终将“德”这一“标签”帖在了这块土地上。可见,德州之名直接来源于“德水”—— 黄河。所以德州与黄河息息相关,德州因河而生、因河而育。

汉高祖刘邦

下面再讲讲德州名字是怎么一步步变化而来的。

话说刘邦设置安德县以后,直到隋文帝开皇九年(589)之前,基本都归平原郡管辖,589年隋文帝废平原郡,取“安德”之“德”,设置德州。州治在今陵县。也就是德州政府办公地点在陵县,这一变化标志着作为秦汉以来区域政治中心的平原,地位下降,由原来的郡治变为县治。而今陵县由县治变为州治,这说明鲁西北区域政治中心的北移。陵县作为德州的州治长达近八百年,直到明初。洪武七年(1374),德州才移到咱们现在这个位置。至今已经646年。

那么德州又是何时从陵县搬到德州现在的位置呢?这就牵扯著名的事件“德陵互易”。

如今德城区所在位置,明初叫陵县。隋朝开通永济渠即京杭大运河,现德州成为水路交通要要道,从元朝定都北京,后漕运更趋兴盛,现德州地区在当时开始人员开始逐渐增多,到元朝末年,朱元璋举起反元大旗,由于德州距离北京近,德州成了军事要塞,打仗必须粮草先行,那时陆运非常不便,漕运彰显出重要性,为了保护运河漕运,朱元璋洪武九年设置德州正卫,由于地理、交通、经济和战略位置的重要性,1374年,明政府把德州州治西移到这里,而把原来的德州改为陵县。这就是德陵互易。也就是说,从隋朝到明初,现在的陵县作为德州的州治,延续了近800年的时间。

可见,德州之名来源于黄河——德水,由德水——安德——德州演变而来。

德州古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