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洋, 袁新宇.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影像特征分析 [J] . 中华放射学杂志,2019,53( 7 ): 625-627.,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鉴别诊断?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鉴别诊断(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影像特征分析)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鉴别诊断

杨洋, 袁新宇.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影像特征分析 [J] . 中华放射学杂志,2019,53( 7 ): 625-627.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是常见的新生儿外科急症,是儿童早期死亡的重要原因,多见于生后2~3周以内的新生儿,大约90%的病例发生于早产儿,发病率与胎龄成反比,尤以接受肠道营养的低体重早产儿多见,小于1 500 g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发病率约为10%,病死率接近50%。远期并发症包括短肠综合征、肠狭窄、生长发育迟缓等。近年随早产儿、低体重儿的存活率升高,本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NEC可累及全组小肠和结肠,最常发生在回肠远端和升结肠近端,近端小肠较少受累,早期病理表现为肠黏膜、黏膜下层充血、水肿、出血和坏死。随着病变的进展,晚期肠坏死累及肌层和浆膜层,导致肠蠕动功能障碍,腹腔渗液增多,肠壁黏膜坏死、破裂可致肠腔内气体可进入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下层。肠壁静脉破裂,肠壁积气可进入血管内并随血流进入门静脉系统,即门静脉积气。

一、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

病因不明,目前普遍认为NEC是由早产肠道发育不成熟、感染、缺氧缺血、喂养不当、免疫缺陷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有关。

(1)肠管充气减少或肠管充气不均匀,病变肠管形态僵直,位置较固定。(2)肠间隙增厚达3 mm以上。(3)动力性肠梗阻:肠胀气明显,肠管内可有分散的中小气液平面。(4)肠壁积气:发生率为75%~85%,是NEC特征性影像表现。黏膜下积气大多呈囊状或小泡状透亮影,肌层或浆膜下积气显示为沿肠壁的线条状透亮影,或表现为围绕肠管的环状、半环状透亮影。(5)腹腔积液:腹部X线卧位片表现为整个腹部密度增高,两侧胁腹部向外膨隆,肠管漂浮在中央,充气肠管与腹壁间距及肠间隔均增宽、模糊。(6)门静脉积气:NEC较有特征性的征象,显示为肝区自肝门发出的树枝状透亮影,为肠壁内气体经肠系膜静脉和/或淋巴管进入门静脉内的结果,通常在数小时后即消失,但可重新出现,预示病情重、预后差。(7)肠穿孔:X线表现气腹,肠穿孔的发生率为12%~31%,约1/3发生肠穿孔病例可因穿孔较小或被包裹而在X线检查中无法被检出。

2.超声[9,10]

肠壁黏膜下或浆膜下见气体回声,肠管积液扩张,门静脉积气显示为肝内弥漫分布的片状、树枝状或点状强回声,达肝包膜下,边缘不清,后方无声影。动态下门静脉主干或矢状部内可见随血液流动游动的强光点,后方无声影。彩色多普勒可评价肠壁血运,发现早期的肠壁灌注缺乏提示可能发生坏死。

3.CT:

可明确显示肠壁肿胀、肠壁积气等特征性改变,表现为节段性肠壁增厚,肠腔不规则狭窄。肠壁及门静脉内可见气体影。同时可见腹腔渗出、积液。增强检查还可观察肠壁血运情况。

四、影像诊断要点

本病主要X线征象为肠管充气减少或不均匀,病变肠管形态僵直和肠间隙增厚伴积气,门静脉积气为特征性改变,其他可合并腹腔积液及气腹。

五、鉴别诊断

本病需要与胎粪性腹膜炎鉴别,胎粪性腹膜炎是由于母亲在妊娠期胎儿胃肠道发生穿孔,胎粪溢出引起的无菌性化学性腹膜炎,导致腹腔渗出、肠粘连和胎粪钙化,腹部平片中90%以上可见胎粪钙化影,且临床无腹泻和血便病史。

六、治疗

以非手术疗法为主,包括禁食、胃肠减压,肠道外营养,加强全身支持疗法,纠正水电解质失常,解除中毒症状,积极防治中毒性休克和其他并发症。若出现肠穿孔、临床或生化状态恶化时予以外科治疗,肠穿孔是目前公认的NEC手术治疗绝对指征。公认的NEC手术治疗方法为剖腹探查术和腹腔引流术。近年来,新生儿腹腔镜技术已趋于成熟,对NEC患儿进行早期腹腔镜探查,可明确诊断并积极进行手术干预[11]

来源:放射科空间

【版权声明】本平台属公益学习平台,转载系出于传递更多学习信息之目的,且已标明作者和出处,如不希望被传播的老师可与我们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