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我们听到的最多的话,可能就是那句“我也是为了你好”。

小时候,我们犯错之后被父母给揍了,父母总爱说一句,我打你是为了你好,为了你将来的人生能够顺畅一些;

上学了,我们开小差被老师给批评了,老师也爱说一句,我对你们要求严格,就是为了让你们多学点知识,全都是为你们好;

就连我们工作之后,很多领导找我们谈心的时候,最后也会来一句,我们的严格管理,不仅是为了单位发展,也是为了大家好……

我不否认,这些“为了你好”,有的的确是为了我们好,但是并非所谓所有的“为了你好”都是站在我们的角度考虑问题——

在《女心理师》刚开局的时候,尤娜的父母为了尤娜好,一直不愿意告诉女儿已经离婚的事情,却不知道尤娜早就知道了这件事,拼了命地想要吸引父母的注意,搞出了一大堆的事情。

不过,仔细想来,尤娜父母的所作所为,虽然没有站在尤娜的角度考虑问题,但是他们的本意,也的确是为了尤娜。之所以闹到不可开交的地步,是因为他们一开始就用错了方法。

但是到了蒋静故事那个单元的时候,我才发现,蒋静的妈妈比尤娜的爸妈还要可怕得多,而且这种可怕不只因为蒋静妈妈强烈的控制欲,还因为从蒋静小时候开始,她所谓的为了蒋静好,就是为了发泄自己对蒋静爸爸的不满,想要通过这种方式,来证明自己就算没有了丈夫也能把女儿教育好。

女心理师性格(就算真的为了孩子好)(1)

电视剧《女心理师》截图

在蒋静还很小的时候,她妈妈就已经给蒋静的人生限定了方向,那就是学钢琴。

虽然没有学习钢琴的经历,但是我想,学钢琴这件事应该跟大多数事业一样,想要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也就注定了这一路的心酸。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向往自由是大多数孩子的共同愿望,虽然家庭情况特殊,但是不难想象,童年的蒋静应该跟大多数孩子一样,向往着外面的世界。

正因为如此,童年的蒋静应该挨了不少骂。

当然,蒋静妈妈也是爱蒋静的,她尽心尽力地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呕心沥血地陪伴孩子练琴,她做这一切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好。希望她长大之后有本事、有出息,不需要依靠别人,能够独立生活。

站在成年人的角度看,蒋静妈妈想要女儿独立没有错,她最大的错误,就是把女儿当成了一件物品,一直把女儿掌控在自己手里。

从小到大,蒋静做什么事情都要向母亲汇报,母亲同意才可以做,母亲不同意的事情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去做的——

蒋静喜欢打鼓,妈妈却逼迫她苦练钢琴,不练好不能吃饭,曾有一段时间每天要练10个小时,手上都流了血,磨出了茧子;

她不准女儿追求自己的爱好,当着女儿的面羞辱她的朋友,说他们穿的是奇装异服,是“鬼样子”;

她不尊重女儿的隐私,当着外人的面翻看女儿的日记本,还在大家面前炫耀;

她发现了女儿恋爱的苗头,马上愤怒不已,害得蒋静三十岁的时候,还依旧孑然一身。

女心理师性格(就算真的为了孩子好)(2)

电视剧《女心理师》截图

在蒋妈妈身上,多少也有着我们自己的影子。

因为“爱”,所以我们给孩子定了无数的条条框框,不准这样不准那样,却忘了很多时候,我们越是禁止什么,孩子就越是想要去接近什么。

相比而言,蒋静算是乖巧的,并没有跟母亲发生直接对抗。

在蒋静妈妈看来,女儿之所以这样,就是接受了自己的安排,于是,她整天对着别人炫耀女儿的成绩,却唯独忘了,这所有的一切,并不是女儿想要的。

妈妈的苦心,蒋静是知道的,所以她才不会跟母亲对抗,但是另一方面,这样的生活,从来都不是她想要的,于是她走上了另外一条路。

在妈妈的控制下,蒋静变得压抑、愤怒、隐忍,可是这些痛苦,她又没办法告诉别人,就只好找办法宣泄自己。

有人用哭来宣泄自己,有人用买醉来逃避现实,而蒋静选择了暴饮暴食,每当她感到焦虑、紧张、愤怒、不安的时候都会控制不住地大吃大喝。

可是吃完之后,她又担心自己会变胖,就用催吐的方式来获得心理平衡。就这样,蒋静患上了神经性厌食症。

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不仅陌生人之间是这样,父母子女之间也不能例外,蒋静妈妈虽然看出了女儿的不对劲,也带着女儿去医院做过检查,但是蒋静的身体并没有太大的毛病,根本问题在心理上,只要心理问题不解决,她的病就很难治好。

好在,蒋静妈妈还是关心女儿的,求医无果之后,她还是带着女儿找到了贺顿。

女心理师性格(就算真的为了孩子好)(3)

电视剧《女心理师》截图

其实就算这样,蒋妈妈也没意识到问题根源在自己身上。

记得她第一次带蒋静去找贺顿的时候,她先是独自去找了贺顿,认为有钱可以解决任何事情,对心理咨询师的态度也是趾高气扬的。

(当然,这一点也不能全怪蒋静的妈妈,毕竟心理咨询师这个行当,对大部分人来说都是很神秘的,不放心把女儿交给他们,倒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在贺顿的开解下,我们才知道,因为母亲的控制欲,蒋静不仅失去了自己的生活,还形成了失败型人格,总是觉得自己做不好,甚至对自我进行了否定。

而这一切,也是因为蒋静妈妈——

蒋妈的社会地位价值认识一直处于长期稳定的状态,所以他们需要在生活中截取一些他们可以产生满足感和新鲜感的东西,所以蒋妈会用一些极端的方式来羞辱莉莉,让自己获得快乐的同时,蒋妈认为自己也在保护女儿。

本来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偏偏叶家辉又跳出来作妖,找到蒋妈了解了静静的童年后,他鼓励蒋妈再督促静静进行进一步弹琴强化训练,为后一步进入国家大剧院演出做准备。

听了叶家辉的建议之后,蒋妈决定中断女儿的心理咨询,把女儿锁在了屋里,蒋静差一点就自杀了。

幸好贺顿够聪明,打不通蒋静的电话之后,马上意识到蒋静可能要出事,让钱开逸用电台广播的方式鼓励蒋静,听完钱开逸的广播之后,蒋静放弃了自杀的想法。

女心理师性格(就算真的为了孩子好)(4)

电视剧《女心理师》截图

虽然过程很艰难,好在结局还算圆满。

结局的时候,蒋静也终于意识到,如果自己不跟母亲敞开心扉,任由一切这么发展下去的话,不仅自己会疯掉,自己的母亲也会疯掉。

蒋静告诉母亲自己不想一直被控制了,还告诉对方自己不会像父亲一样离开她,所以她也不需要这么控制自己,她也是爱着母亲的。

不难想象,听了女孩的话之后,蒋妈可能也会有激烈的心理斗争,但是我想,那么在意女儿的她肯定也会做出改变,毕竟她之前的控制欲,也是她以为的为了女儿好。

爱孩子是一种生物本能,大多数的哺乳动物都会,但是怎么爱孩子却是一门学问,大多数人都做不好。

在“双减”政策实施之前,很多父母都在孩子身上倾注了很多精力,为了孩子成才,他们给孩子报了各种辅导班才艺班,尽量在物质上满足孩子的需要。

为了陪孩子写作业,很多父母都把自己搞到崩溃的边缘。

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当父母全心全意付出的时候,却未必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回应,为了让孩子按照我们想要的方向发展,我们又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推着孩子往前走。

可是事实的情况,却从来都不如我们所愿,我们付出得越多,孩子却会离我们的预期越远。

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话,教育孩子最大的问题,在于很多父母还没有经过培训就直接上岗了,孩子就成了我们试错的工作,等到我们发现问题的时候,一切都已来不及了。

在陪伴孩子的路上,父母也要不断学习和成长。

女心理师性格(就算真的为了孩子好)(5)

电视剧《女心理师》截图

(原创不易,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