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如今的长三角格局正在悄然发生改变,而杭州又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这一次所面临的局面,甚至比上一次更难抉择。

众所周知,在长三角,杭州虽然不是天选之子,但我从杭州的身上看到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影子,无论是地理位置还是资源禀赋,杭州在高手如云的长三角来说一点也不出众,但杭州能有今天的成就,聪明就聪明在把扬长避短和创新发挥到了极致。

杭州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 长三角格局突变(1)

下面,我先给大家梳理一下杭州在第一个十字路口的艰难选择,然后再看如今第二个十字路口,杭州将要面临的困难与抉择。

第一个十字路口,杭州该走哪一条路?

早在1953年,苏联专家为杭州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时候,给杭州的定位是以休闲疗养为主的旅游城市,随后,杭州就开始大搞以休闲疗养为主的旅游业,特别是西湖边的休闲疗养院越来越多。

坦白讲,应该没有一个省会城市愿意自己定位为休闲疗养旅游城市,更何况是东部沿海地区的杭州。

于是几年后,杭州调整城市发展路线,开始大批规划工业用地,准备撸起袖子搞工业,比如石桥重型机械工业区、半山钢铁工业区、小河轻化工业区等一批工业区拔地而起,而整个西湖风景区也涌入了大量工业企业。

而此时大搞工业的杭州又迎来了最现实的问题,一是杭州缺少铁矿等原材料,二是杭州没有优良的海港,三是越来越多的工业企业对城市环境和西湖风景区的影响太大,正是以上3点的原因,杭州工业发展的上限始终受到制约。

杭州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 长三角格局突变(2)

如果把没有工业所需的主要原材料看成资源禀赋不够的话,那么杭州作为沿海城市没有优良海港就可以看成地理位置不够出众。

因为钱塘江从杭州入海,但是钱塘江水量少,入海口泥沙淤积多,并且受杭州湾大喇叭口形状的影响,钱塘江大潮对港口和航运的影响就更不用多说了。

所以由于杭州工业发展受限,到了1978年,杭州又开始重新调整发展思路,准备再次押注风景旅游城市,于是杭州下定决心将风景区里的工厂企业和西湖周边的单位机构外迁,重塑西湖风景区,打造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旅游城市。

这一次杭州的转型有一种无奈,坦白讲以旅游业为主的城市,发展上限太低,受制约的因素又太多,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今天的杭州还是以休闲疗养和旅游为主导的城市的话,不可能有今天的成绩,特别是在近些年在全球疫情的影响下,旅游业就更加艰难了。

另外关于杭州港口问题,我再深入说一下,其实修杭州湾跨海大桥时就可以看出杭州港口的尴尬,当年在评估杭州湾跨海大桥能否建设的时候,国家就提出了几大问题。

杭州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 长三角格局突变(3)

第一个问题是杭州湾跨海大桥对杭州湾港口的影响,说是针对杭州湾港口的论证,其实主要是针对乍浦港,因为乍浦港港口优良,无泥沙之害,当年,孙中山先生就想把乍浦港打造成东方大港,其定位很高。

最后选择的也是乍浦方案,把大桥建设在乍浦港的上游,不影响乍浦港的远期发展。

而第二个问题是杭州湾跨海大桥对钱塘江观潮的影响。

以上两个问题就能从侧面看出杭州港口的发展上限了,被泥沙淤积和钱塘江大潮卡的死死的。

杭州本身港口就没有优势,再加上北有上海,南有宁波和舟山,杭州港口就显得更加没有价值了。

杭州虽然营商环境好,但是运输成本高就制约了杭州工业的发展,这也导致很多公司只好把总部放在杭州,把工厂放在宁波和台州,比如吉利汽车就是典型的例子,为啥这样布局,因为杭州没有大型汽车滚装码头。

杭州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 长三角格局突变(4)

话说回来,杭州虽然在走旅游城市的路线,但内心从未放弃工业兴市的想法。

比如2002年2月,在杭州市第九次党代会上,杭州正式确立“工业兴市”战略为全市必须着力推进的“五大战略”之一。

随后几年,杭州的工业确实进步不小,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销售产值年年攀升,以2002年为例,当时杭州工业总量已占全市GDP的50.9%,还贡献了60%以上的税收,吸纳全市约35%的就业人口。

2002年的时候,上海的二产为2500多亿,苏州的二产为1200亿左右,而杭州的二产为900亿左右,但是到了2008年,上海的二产为6235亿,苏州的二产为4154亿,杭州的二产为2389亿。

从以上三座城市的二产数据来看,杭州二产增速并不理想,就如我上面所说,杭州的地理位置和资源禀赋始终制约着杭州工业的发展,很难走到一个更高的阶段,但是在没有找到更好的替代方案前,又不能不搞工业兴市。

其实杭州的转折点就在2000年,当年4月份的时候,杭州被列为全国电子商务试点城市,当年8月份的时候,杭州又被批准为国家信息化试点城市。

杭州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 长三角格局突变(5)

从此之后,杭州的互联网经济开始蓬勃发展,除了阿里巴巴茁壮成长以外,杭州的互联网中小企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都是惊人的,此时杭州的数字经济、电子商务、信息化产业搞的如火如荼,前途一片大好。

从2009年开始,杭州三产超过二产后便一路高歌猛进,从此之后,杭州的二产已看不到三产的尾灯了。

以2021年为例,杭州三产的占比已经到了67.9%,其中互联网经济、数字经济突飞猛进,直接拔高了杭州整座城市的发展上限。

此时杭州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在城市发展的第一个十字路口上,杭州终于开辟出了一条不依赖原材料、不依赖深水良港的康庄大道,把扬长避短和创新发挥到了极致。

当然杭州并没有因为数字经济的快速崛起而骄傲,反而开始居安思危,于是在2019年,杭州又推出了新制造业计划,将大力发展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形成数字经济与制造业“双引擎”。

综上所述,在第一个十字路口,杭州的抉择非常艰难也反反复复尝试了很多办法,最终决定数字经济和新兴制造业双管齐下,这是杭州不断拼搏、不断努力、不断寻求突破的结果。

那么到了第二个十字路口,杭州该如何抉择?

坦白讲,在城市群下半场玩都市圈的时代,杭州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甚至比曾经工业兴市遇到的困难还要大,我们可以分两点来看。

杭州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 长三角格局突变(6)

第一点,杭州地理位置的尴尬。

前几天,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联合印发《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本轮规划将上海大都市圈的规划范围确定为1加8格局,分别为上海市、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南通市、嘉兴市、湖州市、宁波市、舟山市。

此时你会发现一个问题,江苏省GDP排名前5的城市里,除了南京以外,其余都在上海大都市圈范围内,而浙江省不仅最强的两个海港城市也在其列,更重要的是嘉兴和湖州也被规划到了上海大都市圈。

杭州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 长三角格局突变(7)

其实上海大都市圈对于南京都市圈来说几乎没有影响,一是即使不规划大上海都市圈的话,苏州、无锡、常州和南通也是积极融入上海的,二是南京距离上海较远,并且南京都市圈是向西看的,成员有4个安徽城市就足以说明一切,南京都市圈属于自成一派。

但上海大都市圈对杭州都市圈影响就大了,杭州都市圈成员有杭州、湖州、嘉兴、绍兴、衢州和黄山,不仅都市圈核心城市杭州距离上海较近,而嘉兴和湖州既属于杭州都市圈又属于上海大都市圈,这就很尴尬了。

杭州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 长三角格局突变(8)

嘉兴正在积极推进“全面接轨上海桥头堡”建设,湖州也在积极承接上海城市功能疏解,嘉兴和湖州肯定更想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就如合肥都市圈的马鞍山、滁州和芜湖更想融入南京都市圈一样。

而宁波就不用说了,一直想融入上海,在上世纪90年代,当时从宁波到上海,必须绕过杭州湾,绕行100多公里才能抵达,而沪杭甬高速公路早已不堪重负了,这使得宁波迫切想修一条直达杭州湾北岸的跨海通道,当时宁波还委托了上海的公司和规划设计院进行预可行性研究。

杭州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 长三角格局突变(9)

而舟山的话和上海也越来越紧密,上海租借了舟山的港口,一座东海大桥让舟山和上海紧紧牵起了手,再加上沪甬、沪舟甬两大跨海通道已被纳入规划,所以很显然,宁波和舟山都在加速融入上海大都市圈。

综上所述,以都市圈的角度来看,杭州离上海太近,导致都市圈成员重叠,就形成了都市圈拔河的态势,那么以上海为核心的都市圈肯定更胜一筹,所以杭州的地理位置对于组建都市圈来说是吃亏的。

第二点,杭州主导产业的产业转移不占优势。

以上海为例,苏锡常在乡镇经济时代和外向型经济时代就受上海辐射较深,无论是产业承接还是给上海做加工配套,苏锡常和上海的交流一直很紧密。

而南通是一心想建设“北上海”,比如2017年的时候,南通对外公布了江苏省《关于南通建设上海大都市北翼门户城市总体方案的批复》,一是想承接上海更多的产业,二是想加速推进与上海互联互通。

比如南通海门港新区就承接了上海不少产业转移,而上海的第三机场也选址在南通。

杭州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 长三角格局突变(10)

杭州在动能转换时期也向嘉兴、湖州和绍兴转移了一些工业企业,但杭州毕竟传统工业发展上限不高,这也导致杭州没有持续向周边城市转移产业的能力。

而杭州现在主导的数字经济、互联网经济也难以向周边城市形成有效且大规模的产业转移,所以对于都市圈其他成员来说,红利不多,积极性也不高。

但这也不能怪杭州,这是杭州的地理位置和资源禀赋使然,正因为工业发展受限,只搞旅游业上限又太低,所以杭州依靠数字经济与互联网产业在高手如云的长三角崭露头角,已经是一个不小的奇迹了。

从单个城市来看,杭州数字经济和新兴制造业两手抓,没有问题,但从都市圈的角度来看,杭州都市圈与上海大都市圈重叠,对于嘉兴和湖州是利好,但对于核心城市杭州来说是吃亏的。

那么问题来了,在都市圈大力发展的十字路口,杭州该如何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