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9日晚,微信公众号“才华有限青年”发出一篇名为《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的文章,文中讲述了一名出身贫寒,后考入名校的市理科状元从高中到患病去世的经历。单看题目,“寒门”“状元”“去世”三个词就已直戳人心,文章火速收获“10万 ”。

寒门出才子你信么(寒门状元刷屏引发群嘲)(1)

但仅仅一夜过后,舆论场对文章的质疑声就铺天盖地。有人直指这篇文章是由咪蒙旗下一位22岁年轻人杜撰、编造的故事,网友们也摆出了不少作者造假的证据——

一来,根据文章描述推断,当事人应为成都2013年的高考理科状元,但公开信息显示,二者名字、经历全都不符。

二来,作者自述高中时最爱看的网剧是《灵魂摆渡》。但该剧最早播出于2014年,那时候作者应该上大学。

三来,作者自述入职阿里,两年升P7。阿里公关部已经回应,这一情况不属实。

……

文中诸如此类禁不起推敲的细节还有很多,目前更多人愿意相信,此文是一篇作者坐在家里头脑风暴出来的“毒鸡汤”。作为旁观者,我们不去评判文章故事的真伪,但不妨来谈谈这场“反转剧”中的读者心态。

寒门出才子你信么(寒门状元刷屏引发群嘲)(2)

平心而论,作者的文笔并不出众,仅从写作技术上讲,故事叙述得也不够吸引人。但文章之所以能收获“10万 ”,还是因为当代人正饱受焦虑之苦。明明在工作中已经“996”了,但总有人比你优秀;明明在生活中已经要“吃土”了,但依然实现不了财务自由。别看平常左一句VC、右一句PE,但房东的一个涨价电话,就足以戳破你所有的华丽伪装。

也正是焦虑的当代人,催生出一篇又一篇“10万 ”,养活了无数“仁波切”和营销号。从“北京有2000万人在假装生活”到“人到中年,职场半坡”;从“月薪三万撑不起孩子一个暑假”到“时代抛弃你时,一声再见都不会说”。这些“负能量”爆棚的文章每搅和一次,都会让读者陷入一种“天下我最苦”的错觉中。而这篇《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更是诸多痛点的集大成者,属于自带流量的节奏。

但文章在收获点击量的同时,又迅速被喷成了筛子,这说明了另一个有趣的现象:喝过太多“毒鸡汤”的读者已经腻歪了,面对熟悉的配方、陈旧的味道,都会问一句,是真的吗?人生已经如此艰难,你们还来薅羊毛,良心不会痛吗?

夸大事实、放大问题,泛化问题、以偏概全,对于咪蒙之流“毒鸡汤”炮制圣手来说,不论你在几线城市生活,不论处于怎样的状态,都有可被挖掘和贩卖的焦虑潜质。夫妻恩恩爱爱,婆媳关系好吗?家庭关系和谐,同事关系好吗?工作一切顺利,通勤时间长吗……小小的职场失意就可以被渲染为令人绝望的“中年危机”;极端的创业者自杀事件就可以被描绘成80后群体的生死挣扎。

寒门出才子你信么(寒门状元刷屏引发群嘲)(3)

更恶心人的是,挑拨起读者的沮丧之后,这些文章给不出任何“解毒秘方”。你焦虑得手足无措,公号小编们却乐得眉开眼笑;你充满焦虑的一次次转发,最后都成了充实他人“荷包”的流量。

俗话说,有再一再二,没有再三再四。上交过几次“智商税”后,大家早就吃一堑、长一智了。就像小品里说的:“都是千年的狐狸,你跟我玩什么聊斋啊?”

在外闯荡这么多年,谁不知道酸甜苦辣皆是生活滋味呢?还记得前些天那个很火的视频么,一位高速公路的女收费员被司机骂哭后,立马擦干眼泪迎接下一位司机。人们之所以心生共鸣,就是因为人人皆是如此,生活总有不如意,但谁不是擦干眼泪,继续认真地生活。很多时候,那些爆款文章不过是充当了人们宣泄负面情绪的出口,要是总有写手以为读者都是傻子,天天盘算着编故事、薅羊毛,未免就太天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