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婚俗

文/任成印


在人的一生中,结婚是最重要的事,而结婚的风俗也最能体现乡土文化的特点。在我的家乡,按照传统习俗,一对青年男女从认识到结婚一般要经过如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带托”。就是在媒人介绍成功后,男方给女方买点袜子、手绢等小东西,算是初步定情的信物。

第二步,“摆席”。除了男方要给女方买一些做衣服的布料、枕巾、围脖等比较正式的礼物外,还要摆下一大桌酒席以感谢媒人牵线搭桥的辛劳。

家乡的习俗之结婚(家乡的婚俗)(1)

摆席

第三步,“送十合”。即男方在结婚前夕给女方家里送十斤点心、十斤挂面、十斤白糖、十斤大米等。以表示对女方家长的感谢。

第四步,“送帐子”。即在结婚前三天左右,由男方家摆酒席接待送贺礼的亲朋好友、街坊邻居等。贺礼包括被面(所占比例最大)、暖水瓶、闹钟、镜子、脸盆、画等等。

家乡的习俗之结婚(家乡的婚俗)(2)

送帐子

第五步,“迎娶”。男方家庭跟女方家庭商量后择定结婚吉日。结婚当日,男方要派人(一般是家族里有威望的嫂子)带队到女方家里迎娶新娘。新娘乘坐的交通工具包括马车、自行车、花轿和汽车等,不同的时期有所不同。新娘上轿(车)后,陪嫁的物品和送亲的娘家人要一块跟在后面,形成长长的送亲队伍。新娘下轿时婆婆要给下轿礼。同时,新娘家也要给陪嫁物品的押车人礼金。婚宴上吃饭分三拨,第一拨是新娘的娘家人,饭前新郎的家族代表要和新娘的送亲代表寒暄几句,说一些客气祝福的话。等娘家人走后,是男方的亲戚吃饭。最后才是帮忙的街坊邻居吃饭。

家乡的习俗之结婚(家乡的婚俗)(3)

迎娶

第六步,“跪拜礼”。就是新娘要给男方的长辈亲戚行跪拜礼,每磕一个头,相应的长辈亲戚都要把“拜钱”放到事先准备好的脸盆里。这笔钱是给新娘的,事后归新娘支配。

第七步,“请同乡”。新婚的第一天新娘不在婆家吃饭,而是由新娘的同村媳妇(娘家是同村)把新娘请过来吃饭,一般都是包饺子。

第八步,“闹洞房”。新婚之夜,本村的同辈分或低辈分街坊邻居可以闹洞房,但长辈是不能参加的,否则会被人笑话。闹洞房时要喝喜酒,但多数情况下,酒菜刚端上桌,就被顽皮的孩子们哄抢一空。接着是要将新郎和新娘用包袱袋子捆在一起,因这个风俗有点野蛮,后来被逐渐废弃了。

第九步,“铺炕”。由本族有威望的嫂子帮新郎、新娘铺被褥,还要在被褥中撒一些红枣、花生和糖果,寓意甜甜蜜蜜、早生贵子。一边铺一边说一些吉利话。记得有个嫂子伶牙俐齿,说吉利话一套一套的,煞是厉害!

第十步,“回门”。即新郎在婚后第三天陪新娘回娘家,新娘家要准备宴席迎接新女婿。按照风俗,新娘的本家嫂子们可能会捉弄新郎。如果被灌醉了,就丢人现眼啦!

经过这样十个环节,喜事就算办完了。对于主家来说,一桩大事尘埃落定,对于街坊邻居来说,热闹的节日结束了!

家乡的习俗之结婚(家乡的婚俗)(4)

关注滹沱读书会,我们一起读书!

,